李春田
前蘇聯(lián)開展綜合標準化的做法和經驗,于20世紀80年代初傳入中國。原國家標準局為探討其可行性,經過試點取得了成功。1987年原國家科委給中國標準化綜合研究所下達了“科技引導型項目——綜合標準化”研究課題,旨在通過進一步的試點研究,制定一套國家標準,以便在全國推廣。我是這個項目的負責人。我國企業(yè)試點成功的事實,特別是彩色電視機綜合標準化取得的驚人成效,展示了綜合標準化的優(yōu)勢,極大地振奮了我的研究欲望。我清醒地意識到這是一項既有理論價值又有重大實踐意義的研究領域。但是,由于所里的行政事務纏身,很少有時間過問這個課題,一度影響了項目的進展。于是我產生了一個堅定的想法:辭去所有的行政職務,全身心地投入這項研究。我先是說服了程傳輝局長同意我辭去了所長職務,后來又說服了白景中局長同意我辭去了黨委書記職務。當時我55歲,準備用這最后的5年時間實現(xiàn)我的夢想——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綜合標準化。
1988年到1989年大約有11個月的時間,我在室主任宣湘同志的領導下,以一名普通科研人員的身份,同室里的其他同志一起,按照計劃任務書和試點計劃的要求開始了艱苦的試點工作。
因為這一輪試點的目的是要制定國家標準,所以,在項目的安排上考慮到方方面面。有工業(yè)項目也有農業(yè)項目,在農業(yè)項目中既有種植業(yè)也有養(yǎng)殖業(yè),既有良種繁育也有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水土保持。從南方到北方,從黃土高原到松遼大平原,可以說試點遍布全國。這項試點工作得到地方標準局的熱情支持和積極參與。遼寧省標準局的宮長福局長、方永德總工程師,福建省標準局的林東欽局長、新疆自治區(qū)標準局的孟鑒興局長等地方標準局的領導同志,不僅親自領導,而且全過程參與。同我們一起到工廠考察、在田間試驗,這不僅是對我們的支持和鞭策,更重要的是保證了每一個試點項目認認真真地按計劃進行,使由此所取得的成果和經驗,有著極強的可信性,為起草國家標準奠定了良好基礎。
到了1989年末,所有的試點項目全部完成,國家標準草案報批稿也已上報,課題組即將進行全面總結時,我和宣湘同時被調到原國家技術監(jiān)督局政策法規(guī)司,投入《產品質量法》的起草工作。這樣,我只好白天討論《質量法》,晚上起草綜合標準化研究報告。待到這個“科技引導型”研究課題被驗收之日,也就是綜合標準化在中國曇花一現(xiàn)、銷聲匿跡之時(其中緣由見《現(xiàn)代標準化方法——綜合標準化》第二章)。
二十多年過去了,這項遍布全國的“引導型”科技實踐,雖然取得了滿意的試驗成果,并證明是行之有效的。但是,不僅未能起到“引導”作用,反而被遺忘得一干二凈。除了國家標準目錄中還保留一個GB/T 12366《綜合標準化工作指南》的標準號之外,再無任何令綜合標準化容身之地。許多標準化工作者,包括從事標準化科學研究的人員現(xiàn)在都不知道綜合標準化為何物,甚至連這個概念都沒聽說過。我時常在想:假如歷史不發(fā)生斷裂,假如國家標準頒布后,哪怕每年全國只搞一個像彩電國產化這樣的有重大意義的戰(zhàn)略性課題(見《現(xiàn)代標準化方法——綜合標準化》第十一章),到現(xiàn)在應該是20多個。通過這20多個項目,可以帶動成千上萬個優(yōu)秀標準的制定,可以鍛煉出一支舉世無雙的能打硬仗的標準化隊伍,可以給國家創(chuàng)造巨大財富和一系列自有知識產權。每當我產生這樣的設想時,便久久不能平靜。
近些年,我經常參加軍口的標準化活動。這才知道國防科工委還在大力推行綜合標準化,從戰(zhàn)略導彈、殲擊機,到艦艇、雷達,實施了一系列綜合標準化項目,取得了喜人的業(yè)績。與此同時,他們還結合開展綜合標準化的經驗,開創(chuàng)了“型號標準化”,這是對武器裝備研制過程標準化工作的制度創(chuàng)新,帶有規(guī)律性的認識,具有很高的方法論價值。它在許多方面與綜合標準化是相通的,也可以說是我國軍口獨創(chuàng)的綜合標準化。綜合標準化在國防科技工業(yè)系統(tǒng)中大行其道,在現(xiàn)代化武器裝備的研制和生產中發(fā)揮了極重要的作用。因此,劉華清將軍說:“這么抓標準化工作,才抓到了根本上”。這就更堅定了我的信念,綜合標準化作為一種方法,是相當科學的,越是復雜系統(tǒng),越是高科技,便越能顯示出它的作用。后來,國家標準委崔華同志告訴我:20年前頒布的那幾個綜合標準化的國家標準,由中國標準化研究院修訂,已于2009年5月批準發(fā)布,11月正式實施。這條喜訊再次點燃了我的希望之火,一種職業(yè)的責任感驅使我把那段實踐的體會講出來。盡我微薄之力,給后人留下這段歷史,給決策者提供一種選擇,給實踐者推薦一條途徑。
《現(xiàn)代標準化方法——綜合標準化》一書的寫作目的,簡單地說,就是為了介紹剛剛修訂不久的綜合標準化國家標準GB/T 12366—2009《綜合標準化工作指南》。通常編寫的標準宣貫教材,大都以解釋標準條文為重點,力求統(tǒng)一理解,以利標準實施。但是,本書沒有按照國家標準的內容逐條逐款地進行講解,而是從綜合標準化的由來講起,并將綜合標準化的理論基礎、結構、功能和特點等理論內容加以展開,著力說明綜合標準化對企業(yè),對農業(yè)、對地方以及對整個標準化工作的意義。之所以要這么做,那是因為對于綜合標準化來說,目前真正了解的人還不多,有人連這個概念都沒聽說過。基于這種情況,當前的任務還不是講解如何實施標準的問題,而是要向人們解釋“什么是綜合標準化”、“為什么要實施綜合標準化”以及“實施綜合標準化有什么意義”。當社會各界對綜合標準化有所了解,并產生了實施意圖時,才有講解標準條文的需求。所以本書只能說是綜合標準化的普及讀物,還不能算做是宣貫教材。
綜合標準化是前蘇聯(lián)標準化工作者的創(chuàng)造。本書吸收了一些他們的研究成果,同時也有不少是我們自己的實踐經驗和研究成果。在前蘇聯(lián)開展綜合標準化過程中,遇到過兩個技術性難題:一個是標準參數(shù)指標的最佳化問題,一個是標準綜合體中的標準指標超前的問題。前者,由于應用數(shù)學和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參數(shù)最佳化問題已不是難題;后者,之所以要制定超前指標,是為了防止岀現(xiàn)標準跟不上科技進步,標準指標落后于客觀實際的情況發(fā)生。為此,他們開創(chuàng)了“超前標準化”的理論與方法。但是,由于當代科技進步的速度加快,使對技術水平的超前預測變得極為困難,因此,本書未涉及“超前標準化”問題。對標準系統(tǒng)如何跟上科技進步的發(fā)展步伐和市場變化這個問題,本書提岀了用調整標準系統(tǒng)結構的方法來改變標準系統(tǒng)的功能,從而保持標準系統(tǒng)能與客觀環(huán)境相適應的理論構想。具體方法就是將現(xiàn)行的一體化標準系統(tǒng)改造為模塊化結構的標準系統(tǒng)。運用模塊結構所特有的靈活性,使標準系統(tǒng)具備自下而上即時演進的自組織與自適應功能,從而使標準系統(tǒng)成為有應變能力的動態(tài)系統(tǒng)。這是本書的核心內容,也是本書的創(chuàng)新點。這一構想既需要更加廣泛的實踐經驗加以充實,也需要更加廣泛的實踐加以驗證。
在本書的最后,以總結的形式對全書內容進行了綜合概括,那些沒有時間又不想通讀全書的朋友,通過這篇總結也可以達到了解綜合標準化的目的。
本書的一些觀點和內容,自2008年起陸續(xù)在標準化刊物上發(fā)表,以期聽取不同意見。在此期間得到了許多朋友的批評、指導和幫助,使我得以改進和完善。借此機會向所有這些朋友表示謝意,尤其要感謝鮑仲平、劉霜秋、蔡彬、李秋花、董曉媛等同志。
這本書是在老年公寓的特殊環(huán)境中,用3年多的時間,邊學習、邊思考、邊寫作,斷斷續(xù)續(xù)完成的。不妥之處在所難免。除懇請讀者諒解之外,希望繼續(xù)得到朋友們的批評、指導和幫助,尤其希望有更多的標準化界的朋友關心綜合標準化,并投入到研究和實踐綜合標準化的行列中來,讓綜合標準化這一科學方法在我國標準化活動中再創(chuàng)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