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竹英
(太原工業(yè)學院外語系,山西太原 030008)
杜魯門總統(tǒng)就職演講中的人際功能探析
申竹英
(太原工業(yè)學院外語系,山西太原 030008)
總統(tǒng)就職演講作為一種典型的政治演講,旨在拉攏聽眾,進而使聽眾信服,最終達到說服聽眾甘愿接受自己領導的目的。本文從韓禮德的人際功能角度對杜魯門總統(tǒng)就職演說作了初步分析,以期探討出政治語篇成功的語言特點和獨有韻味。
杜魯門;就職演講;韓禮德;人際功能;句子結構
自1789年華盛頓總統(tǒng)開始,美國總統(tǒng)任職時都發(fā)表就職演說,這已成為美國建國200多年來保持不變的傳統(tǒng)。通過就職演講,總統(tǒng)與民眾之間建立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集權威和能力于一體,借以向民眾表明政治立場,闡述治國方略。為了使其演講達到臣服民眾的最佳效果,各種語言表達技巧的應用在總統(tǒng)就職演說中比比皆是,杜魯門總統(tǒng)就職演說也不例外。本文基于韓禮德的人際功能理論對其作一初步探討,以期更好地了解政治語篇中獨有的語言特點。
在韓禮德提出的系統(tǒng)功能語法中,人際功能所關注的是在同一語篇中講話者與聽話者之間的相互反應及講話者對其所講內(nèi)容的一種態(tài)度[1]。具體到句子中,人際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語氣和情態(tài)上。講話者通過語氣來決定彼此的角色,以情態(tài)來表示個人的判斷和預見[2]。
語氣包括兩部分——主語和限定成分,前者常為名詞性組合,而后者為動詞組合的一部分[3]。政治性演講語篇中,人際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給予和要求兩個方面。杜魯門就職演講共用了115個句子,全部采用陳述語氣,仿佛杜魯門僅是在陳述事實而非對聽眾有所要求。雖然祈使語氣的句子從頭至尾未出現(xiàn)于其演講語篇中,但我們?nèi)匀徊荒芊裾J杜魯門總統(tǒng)演講中表達要求的語句事實上有很多。那么,杜魯門總統(tǒng)是如何通過陳述語氣實現(xiàn)其有所要求的目的呢?從以下摘出的演講語句中可見人際功能在杜魯門總統(tǒng)演講中的完美體現(xiàn)。如:
“First,we will continue to give unfaltering support to the United Nations and related agencies,and we will continue to search for ways…Second,we will continue our programs for world economic recovery. …Third,we will strengthen freedom—loving nations against the dangers of aggression.”
顯而易見,這些句子在表層結構上都屬于陳述事實的陳述句,然而字里行間體現(xiàn)出的是一種堅定的要求。一般情況下,我們完全可以用祈使句來表達同樣的意思:“Let’s continue to give unfaltering support…Let’s continue our programs…Let’s strengthen freedom…”。而杜魯門違背常規(guī),以陳述來表達祈使意味;這樣在聽眾看來,杜魯門似乎對觀眾作出的既是就職后的工作承諾,又是對美好未來的描述,總體表達出了一種客觀陳述態(tài)度,而非強加在聽眾身上的主觀要求。因此,聽眾極易解除戒備心理而接受杜魯門的演講。
任何一種語言中,“是”或“否”已不再是對疑問句的唯一回答。根據(jù)不同情形,回答可以是一些程度詞,如“或許”、“可能”。情態(tài)可理解為介于“是”與“否”兩個極端之間的未絕對肯定或否定的詞類集合[3]。眾所周知,在政治性的演講中,權利這一要素體現(xiàn)得最為明顯。演講者通常扮演著權威角色,通過在演說中恰當運用語言表達方式,使聽眾信服自己的意愿,而情態(tài)助動詞就是實現(xiàn)人際功能最典型的表達方式之一。在杜魯門總統(tǒng)的演講中,情態(tài)動詞使用頻率如下:
情態(tài)助動詞 can will should must能力、可能 意圖、將來 責任 責任、義務出現(xiàn)次數(shù) 16 20 4 9
以上四個情態(tài)動詞,“will”一詞或表意圖,或表將來,在杜魯門演講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事實上,如果不考慮講話者意圖,則較常使用的詞應該是“may”而非“will”;而“may”所表達的語氣體現(xiàn)出的可能性程度顯然不能與“will”相提并論。
其次出現(xiàn)次數(shù)較多的是“can”一詞,其深層次涵義在以下例子中體現(xiàn)最明顯:
The tasks we face are difficult,and we can accomplish them only if we work together.
Democracy has proved that social justice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peaceful change.
Democracy holds that free nations can settle differences justly and maintain lasting peace.
這些句子中,杜魯門總統(tǒng)使用“can”一詞,既表明了堅定態(tài)度,又對自己的能力給予了充分肯定,使聽眾信服他們這屆政府有實力和潛力去完成面前艱巨的任務,實現(xiàn)社會的公平公正。
另一情態(tài)動詞“must”在演講中出現(xiàn)了9次,每次出現(xiàn)的場合都暗示著杜魯門總統(tǒng)對美國大眾提出的一種責任和義務。如“…we must keep our full weight behind the 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In addition,we must carry out our plans for reducing the barriers to world trade and increasing its volume”一句中,“must”承載了杜魯門作為擁有絕對權威的總統(tǒng)對自己的子民提出的強烈要求和期望的情態(tài)意義。
不同人稱代詞的使用會在講話者和聽眾之間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心理效果,如“I”與“we”都是第一人稱,然而前者與聽眾的心理距離遠比后者遠得多。杜魯門總統(tǒng)演講中,“I”共出現(xiàn)10次,其中有5次出現(xiàn)在演講語篇的第一段。杜魯門選擇“I”旨在強調(diào)他就任總統(tǒng)一職一定會勇敢地擔負起建設美國的重任。第二段仍選擇“I”作主語,目的在于把自己放在一個較低的位置,誠摯地表明自己需要民眾的鼓勵和支持。緊隨其后的句子中,杜魯門將“I”轉換為“we”,意在把自己同大眾置于同一立場,同時強調(diào)是整個民族而非總統(tǒng)一人能解決面前的艱巨任務。與“I”形成鮮明對照的是,“we/our/us”共出現(xiàn)90次。顯然,“we”更能縮短說者與聽者之間的心理距離,杜魯門頻繁以其作主語,既顯示出了個人的親和力,又表明了總統(tǒng)代表的是民眾的利益,喊出的是民眾的心聲。
杜魯門總統(tǒng)的就職演講句式多樣,重點突出,松散句與掉尾句交錯安排,最短句子僅四個單詞,最長句子則55個單詞。此外,杜魯門還采用了其他句子結構,如平行句式、重復、對偶句、先否定后肯定、倒裝句,最大程度地實現(xiàn)了句式的多樣化。其中,平行結構在整個語篇中的比例竟高達26%,在氣勢上強有力地折射出杜魯門總統(tǒng)有能力和實力擔負起領導美國的重任。錯落有致的句式安排不僅合理地強調(diào)了重點,同時也一掃民眾聽演講時候的枯燥乏味之情。
杜魯門對時態(tài)的把握也令人嘆為觀止,其中一般現(xiàn)在時、現(xiàn)在完成時以及將來時態(tài)等在語篇中輪番使用。他以一般現(xiàn)在時來陳述當前現(xiàn)實,以現(xiàn)在完成時來提醒民眾已發(fā)事件,以一般將來時來闡述美好未來,如“But I say to all men,what we have achieved in liberty,we will surpass in greater liberty”。如此鮮明的時態(tài)轉換無時不刻在為民眾敲響警鐘——美國人民不能止步于過去,而要展望光明未來。
從以上分析不難看出,韓禮德的人際功能在杜魯門總統(tǒng)就職演講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恰當?shù)恼Z氣、情態(tài)、人稱及句式為總統(tǒng)贏得了與民眾的和諧關系,更贏得了民眾對其的信賴和期望。分析以上特色不僅有助于我們透徹理解杜魯門的就職演講,更有助于理解其他政治性的演說。
[參 考 文 獻]
[1]胡壯麟,姜望琪.語言學高級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23.
[2]劉潤清.西方語言學流派[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244.
[3]M.A.K.Halliday,An Introduction toFunctional Grammar[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111,146-147.
H04
A
1008-178X(2012)11-0078-02
2012-07-19
申竹英(1978-),女,山西太原人,太原工業(yè)學院外語系教師,從事教學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