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福來,劉鳳波,王文全,3,4*,侯俊玲*,李衛(wèi)東,4,陳惠杰,王文杰
(1.中國熱帶農(nóng)業(yè)科學院熱帶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海南 儋州 571737;2.北京中醫(yī)藥大學中藥學院,北京 100102;3.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193;4.中藥材規(guī)范化生產(chǎn)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 100102;5.北京華宏康中藥材種植有限公司,北京 101300)
甘草種苗質量分級標準研究△
于福來1,2,劉鳳波2,王文全2,3,4*,侯俊玲2*,李衛(wèi)東2,4,陳惠杰2,王文杰5
(1.中國熱帶農(nóng)業(yè)科學院熱帶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海南 儋州 571737;2.北京中醫(yī)藥大學中藥學院,北京 100102;3.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193;4.中藥材規(guī)范化生產(chǎn)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 100102;5.北京華宏康中藥材種植有限公司,北京 101300)
目的:探討甘草種苗質量分級標準,為甘草藥材規(guī)范化生產(chǎn)奠定基礎。方法:在對全國栽培甘草主產(chǎn)區(qū)1年生種苗的調查與測定基礎上,以根長、D蘆頭和D20為分級指標,采用標準差法并結合生產(chǎn)實踐對甘草種苗進行分級,進一步通過田間栽培比較試驗對劃分的等級進行驗證。結果與結論:初步制定甘草種苗的3個等級,一等種苗:根長≥45 cm,D蘆頭≥8.0mm,D20≥4.5mm;二等種苗:35 cm≤根長<45 cm,6.0mm≤D蘆頭<8.0mm,3.0 mm≤D20<4.5 mm;三等種苗:25 cm≤根長<35 cm,4.0 mm≤D蘆頭<6.0 mm,1.5 mm≤D20<3.0 mm。
甘草;種苗;分級標準;標準差法
種子(苗)是中藥材生產(chǎn)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生產(chǎn)資料。中藥材種子(苗)質量的穩(wěn)定與否直接影響藥材的質量穩(wěn)定性[1]。其中,種子(苗)質量標準化是實現(xiàn)中藥材生產(chǎn)規(guī)范化很重要的一方面。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Fisch.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干燥根及根莖入藥,為我國大宗常用中藥材,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功能[2-3]。目前甘草人工栽培面積較大,內蒙古、寧夏、甘肅等大部分甘草產(chǎn)區(qū)通常采用育苗1年,移栽1~2年的生產(chǎn)方式。但各產(chǎn)區(qū)種苗均無分級標準,這不僅不利于甘草藥材的規(guī)范化生產(chǎn),還可能影響其產(chǎn)量和質量,這在其他藥材上有過驗證[4-6]?;诖?,本研究在對全國栽培甘草主產(chǎn)區(qū)1年生種苗的調查與測定基礎上,采用標準差法并結合生產(chǎn)實踐制定甘草種苗質量分級標準,以期為甘草藥材的規(guī)范化生產(chǎn)奠定基礎。
于2009年9~10月收集不同產(chǎn)地、不同生態(tài)區(qū)域條件下的1年生甘草種苗1 373株(見表1)用于質量初步分級。2010年5月收集赤峰市翁牛特旗甘草種苗,采用初步制定的分級標準篩選3個等級種苗,用于田間栽培比較試驗。以上材料經(jīng)北京中醫(yī)藥大學王文全教授鑒定為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Fisch.的種苗。
表1 不同來源甘草種苗收集情況
在每個調查地點,設置4個大小為2 m×2 m的樣方,每個樣方隨機抽取約50株種苗,分別對其根長、蘆頭直徑(D蘆頭)、距蘆頭 20 cm處直徑(D20)及側根數(shù)進行測定。
調查測定8個產(chǎn)地32個樣方中1 373株甘草種苗的根長、D蘆頭、D20、尖削度(D蘆頭/D20)和側根數(shù)等指標,通過指標間的相關分析并結合生產(chǎn)實際確定種苗質量分級指標。依據(jù)1 373份完整的數(shù)據(jù),采用標準差法[7],對甘草種苗進行等級劃分。其中,平均值加1倍的標準差作為一二等的分界點,平均值作為二三等的分界點,平均值減1倍標準差為三等的下限點。
于2010年5月,將3不同等級種苗移栽于北京華宏康中藥材種植基地。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3次重復。每小區(qū)6 m2,移栽株行距為15 cm×25 cm,小區(qū)間設置50 cm空地作為隔離。甘草苗移栽后澆透水,之后只進行常規(guī)田間除草,未施用任何肥料。
于2011年9月,挖取每小區(qū)所有甘草進行產(chǎn)量計算。同時,每小區(qū)分別隨機選取30個植株,對根長、D蘆頭、D20、側根數(shù)和根鮮重進行測定。對以上藥材自然晾干后粉碎,采用HPLC法分別對甘草苷、甘草素、甘草酸、異甘草苷和異甘草素5個化學成分同時進行測定[8]。
對8個產(chǎn)地32個樣方的1 373株甘草苗子根長、D蘆頭、D20、尖削度和側根數(shù)調查測定結果列于表2。進一步將各性狀做簡單相關分析,由表3可知,所有的5個指標均表現(xiàn)出極顯著的相關關系(P<0.01)。其中,根長、D蘆頭和D20間呈極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而尖削度與其他4個指標呈極顯著負相關,側根數(shù)與根長和D20也呈極顯著負相關,說明尖削度與側根數(shù)其為低優(yōu)指標。綜上分析,由于指標間存在較好的相關關系,結合生產(chǎn)實際采用根長、D蘆頭和D20作為甘草種苗質量分級標指標。
表2 甘草種苗各指標基本統(tǒng)計(n=1 373)
表3 甘草種苗各指標間簡單相關系數(shù)
采用標準差法,以根長、D蘆頭和D20為劃分指標將甘草種苗初步分為4個等級,結果見表4。同時,對不同等級下種苗所占的比例進行單項統(tǒng)計,如表5所示。所有種苗在各等級中分布比例較合理,其中二等種苗所占比例最大,為43.09%。
表4 甘草種苗單項指標等級劃分標準
表5 甘草種苗各等級的實際頻數(shù)分布
同時為解決不同等級的等距問題,以使標準更具操作性。將各指標尾數(shù)采用0~5或5~10且逢2.5進位取整法進行修約,并將等外級別舍掉,結果列于表6。
表6 甘草種苗等級的初步劃分
由表7可知,不同等級種苗所有根系生長指標間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其中,D蘆頭、D20、側根數(shù)和根均重在三個等級間均存在顯著差異(P<0.05),且一等苗大于二等大于三等。而一等和二等苗的根長和產(chǎn)量均與三等苗差異顯著(P<0.05)。
由表8可知,除甘草素和異甘草素外,不同等級種苗在其他3個化學成分間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上的差異。其中,甘草酸含量在三個等級間差異顯著(P<0.05),而一等和二等苗與三等苗在甘草苷和異甘草苷含量上差異顯著(P<0.05)。
表7 不同等級種苗甘草藥材根系生長指標比較
表8 不同等級種苗甘草藥材化學成分比較
本研究在對全國栽培甘草主產(chǎn)區(qū)1年生種苗的調查與測定基礎上,以根長、D蘆頭和D20為分級指標,采用標準差法并結合生產(chǎn)實踐,初步將甘草種苗分為三等。其中,一等種苗:根長≥45 cm,D蘆頭≥8.0 mm,D20≥4.5 mm;二等種苗:35 cm≤根長<45 cm,6.0 mm≤D蘆頭<8.0 mm,3.0 mm≤D20<4.5 mm;三等種苗:25 cm≤根長<35 cm,4.0 mm≤D蘆頭 <6.0 mm,1.5 mm≤D20<3.0 mm。張國榮等[9]曾對甘草種苗進行分級,但未提及材料來源,其結果與本研究有一定的差異,可能由于研究的材料不同所致。
根長為質量分級的重要指標,苗子長度的大小決定收獲時甘草藥材的長度(根條長短),進而影響產(chǎn)量。在實際移栽過程中,藥農(nóng)也更傾向于選擇根長較長的苗子用于生產(chǎn)。以往的研究表明[10],D蘆頭、D20與根鮮重密切相關,尤其是D20大的苗子對于增加產(chǎn)量十分關鍵。所以,在進行種苗分級時應重點考慮以上3個指標。此外,合格的甘草種苗還要要求蘆頭芽眼飽滿,無病蟲害和較大的機械損傷。
將不同等級的甘草種苗進行2年的田間栽培比較試驗發(fā)現(xiàn),不同等級種苗產(chǎn)出的甘草在根形態(tài)指標、產(chǎn)量和化學成分上都表現(xiàn)出一定的差異。所以,這種分級標準是可行的。但需要指出的是,試驗區(qū)未使用肥料,且由于2010年甘草遇到嚴重蟲害,地上部分枯萎較早,所以對地下生長有一定的影響,故三年生的甘草藥材絕對產(chǎn)量較實際生產(chǎn)上低。同時,種苗經(jīng)分級移栽后,每個等級甘草藥材大小較一致,這有利于后期的加工和出售,可提高藥材商品的附加值。
[1]李隆云,彭銳,李紅莉,等.中藥材種子種苗的發(fā)展策略[J].中國中藥雜志,2010,35(1):247-252.
[2]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M].第42卷.等2分冊.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3]國家藥典委員會.中國藥典[S].一部.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0:80-81.
[4]崔秀明,王朝梁,陳中堅.種苗分級對三七生長和產(chǎn)量的影響[J].中藥材,1998,21(2):60-61.
[5]管青霞,王引來,王琳.黨參不同等級種苗栽植效果比較試驗[J].甘肅農(nóng)業(yè)科技,2004,(9):54-55.
[6]陳翠,康平德,湯王外,等.云南重樓種苗分級栽培生長情況分析[J].云南中醫(yī)學院學報,2009,32(5):52-54,60.
[7]孫群,楊力鋼,丁自勉,等.烏拉爾甘草種子質量分級標準[J].中國中藥雜志,2008,33(10):1126-1129.
[8]周香珍.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及近紅外光譜技術在甘草質量快速分析中的應用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2.
[9]張國榮,張玉進,李生彬.烏拉爾甘草種子種苗分級標準制定[J].現(xiàn)代中藥研究與實踐,2004,18(5):14-16.
[10]于福來,方玉強,王文全,等.甘草栽培群體主要數(shù)量性狀遺傳變異及相互關系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1,36(18):2457-2461.
Establishment of Seed ling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of Licorice(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YU Fu-lai1,2,LIU Feng-bo2,WANGWen-quan2,3,4,HOU Jun-ling2,LIWei-dong2,4,CHEN Hui-jie2,WANGWen-jie5
(1.Tropical Crops Genetic Resources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Danzhou571737,China;2.School of Chinese Pharmacy,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100102,China;3.Institute of Medicinal Plant Development,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Beijing100193,China;4.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 for Chinese Crude Drugs,Ministry of Education,Beijing100102,China;5.Beijing Hua-Hong-Kang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planting Co.,Ltd.,Beijing101300,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seedling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of licorice(Glycyrrhiza uralensisFisch.),and provide a basis for good agriculture practice(GAP)of licorice.Methods:Four phenotypic traits,including root length(RL),root diameter(RD),diameter of 20 cm below the root head(D20),and lateral root number(LRN)of 1-year seedling of licorice origin main cultured location have been measured.Using standard deviation and combiningwith the production practice of licorice,seedlingswas classified base on first three phenotypic traits.In order to validate the rationality of the classification,a field experimentwas performed among three grades of licorice.Results and conclusion:The criteria of the 1st-grade seedlingwere as follows:RL above 45 cm,RD above 8 mm,and D20 above 4.5mm.The criteria of the 2nd-grade seedlingwere as follows:35 to 45 cm of RL,6 to 8mm of RD,and 3 to 4.5 mm of D20.The criteria of the 3rd-grade seedling were as follows:25 to 35 cm of RL,4 to 6 mm of RD,and 1.5 to 3 mm of D20.
Licorice(Glycyrrhiza uralensisFisch.);Seedling;Classification criteria;Standard deviation
2012-09-13)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行業(yè)專項(201107009-03);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2012ZX09304-006)
*[通訊作者]王文全,Tel:(010)84738334;E-mail:wwq57@126.com;侯俊玲,E-mail:mshjl@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