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永輝?張渺?戴巍?楊萍
摘要:通過對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供電及輸變電可靠性運行現狀分析,發(fā)現可靠性管理體系、配網結構、可靠性數據“三性”管理存在不足,并且近年來由于改造施工力度加大,重復性停電次數較多。針對以上問題,在可靠性管理體系、可靠性的相關技術措施、先進技術應用等方面提出了改進措施,以保證連續(xù)供電的可靠性以及電力系統(tǒng)的安全運行。
關鍵詞:配電網;供電可靠性;指標
作者簡介:司永輝(1972-),男,內蒙古正藍旗人,內蒙古電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錫林郭勒電業(yè)局生產技術處副處長,工程師。(內蒙古?錫林浩特?026000)張渺(1977-),女,內蒙古赤峰人,內蒙古電力科學研究院高電壓技術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內蒙古?呼和浩特?010020)
中圖分類號:F2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27-0112-02
電力可靠性管理作為體現現代化電力行業(yè)特點的科學管理方法之一,體現了電力系統(tǒng)和設備的全面質量管理和全過程的安全管理,是電力工業(yè)現代化管理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國內外應用實踐表明,電力可靠性在電力系統(tǒng)的規(guī)劃、設計、基建、施工、設備選型、調試、生產運行、發(fā)供電服務等方面有著廣闊的應用空間,是一種切實可行、科學嚴謹的管理方法,對大電網、大機組、高電壓的現代電力系統(tǒng)的安全穩(wěn)定及經濟運行起到了顯著的作用。而供電可靠性是反映供電設施實現過程的一個重要指標。通過對供用電可靠性工作過程的控制,可不斷提高輸變電設施和供電系統(tǒng)用戶供電的可靠性管理水平,提高設備健康水平,有效地減少對用戶的停電時間。
一、內蒙古錫林浩特供電可靠性現狀
1.內蒙古錫林浩特配網結構現狀
至2011年12月,內蒙古錫盟地區(qū)配電網有10kV配電線路長度1068.05公里,同比增長3.71%,其中,架空絕緣線長度131.078公里,同比增長68.02%,中壓電纜線路長度94.68公里,同比增長12.90%;中壓配電變壓器2601臺,同比增長10.49%,斷路器78臺,同比增長8.33%。中壓線路絕緣化率為20.74%,同比提高3.61%;線路每條平均長度14.13公里/條,同比增加0.65公里/條;每條平均用戶數28.75戶/條,同比減少0.02戶/條;線路每段平均用戶數14.96戶/線段,同比減少0.53戶/線段。
2012年內蒙古錫林浩特城市范圍內10kV配網主干線以單輻射線路為主,手拉手為輔,手拉手線路比例不高。目前內蒙古電網配電網的運行狀況、電網結構、負荷情況存在如下問題:現有的供電可靠性不能夠滿足用戶的要求;在故障情況下負荷轉供能力存在欠缺;現有的線路導線截面、設備容量、負載率計算分析存在問題;網絡結構的絕緣水平較低;帶電作業(yè)開展力度不夠;配電網的自動化建設較為滯后,一直處于試點階段,在小范圍內安裝和試驗,沒有專門的運行維護人員,致使試點系統(tǒng)未能發(fā)揮應有作用。因此內蒙古錫盟配網網架結構是比較薄弱的。近年來,內蒙古錫盟地區(qū)配網也進行了大規(guī)模改造,但由于內蒙古地區(qū)經濟增長迅速,配網的建設改造仍不能應付快速增長的負荷,很難在保障供電快速增長的同時又充分顧及到供電可靠率的優(yōu)化。
2.內蒙古錫林浩特供電可靠性指標體系現狀
2011年內蒙古錫盟地區(qū)電網RS-1為99.3491%,比2010年降低0.2913個百分點,其他指標見表1 。
3.內蒙古錫盟地區(qū)供電可靠性所處水平
內蒙古錫盟地區(qū)電網與內蒙古電網及全國的城市供電可靠性對比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內蒙古地區(qū)的城市供電可靠性指標相較于全國可靠性統(tǒng)計指標,仍有一定差距。內蒙古地區(qū)的城市供電可靠性工作起步較晚,短短幾年可靠性指標有了一定增長,從2007年的99.766提升到2010年的99.8114,說明內蒙古電網針對配網結構、配網的設施等方面做了提升工作,但2011年由于大范圍的施工、改造造成了供電可靠性指標的下滑。錫盟地區(qū)屬內蒙古邊緣地區(qū),城市供電可靠性指標趨于內蒙古電網末端。目前全國的可靠性指標已經達到3個“99.920”,用戶平均停電時間為6h/戶;內蒙古電網的可靠性指標只有2個“99.726”,用戶平均停電時間為23h/戶;錫盟地區(qū)的可靠性指標為“99.3491”,用戶平均停電時間為57.02h/戶,近幾年處于下滑階段。
二、內蒙古錫盟地區(qū)供電可靠性指標分析
1.供電服務質量指標分析
供電服務質量指標主要涉及供電可靠率、用戶平均停電時間和用戶平均停電次數。根據表1可以看出公司用戶平均停電時間AIHC-1、用戶平均停電次數AITC-1、用戶平均預安排停電次數ASTC、用戶平均故障停電次數AFTC、用戶平均預安排停電時間、用戶平均故障停電時間等指標均比上一年有所增加。
內蒙古錫盟地區(qū)城市用戶基本集中在中壓(10kV)系統(tǒng),2007-2011年城市中壓配電網的供電可靠性指標如表3所示。
通過對中壓配電網供電可靠率指標的對比分析可以說明:內蒙古錫盟地區(qū)電網由于外部因素引起的停電對可靠率的影響較大。外部因素包括用戶的用電設備與用電系統(tǒng)、外力破壞等,說明應該加強對用戶的用電指導、監(jiān)督和管理,并采取措施保護電力設施。通過RS1和RS3比較,二者歷年的數據基本持平,說明內蒙古電網錫盟地區(qū)由于系統(tǒng)電源不足而發(fā)生的限電情況并不多見。
2.故障停電指標分析
內蒙古錫盟地區(qū)2007-2011年城市中壓配電網故障停電指標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內蒙古錫盟城市中壓配電網故障停電平均用戶數、故障停電平均持續(xù)時間、故障停電次數在近5年里并未呈現總體大幅下降的趨勢,而在2011年故障停電次數有大幅度增加。分析表明,停電次數的波動是由于線路改造、變電站改造、設備檢修和新接入用戶工程等原因引起的。
3.預安排停電指標分析
內蒙古錫盟地區(qū)2005-2011年城市中壓配電網預安排停電指標如表5所示。
由表5可以看出,城市中壓配電網預安排停電平均用戶數和預安排停電平均持續(xù)時間也呈總體上升的趨勢,說明檢修、設備更換、線路改造、用戶接火等方面需要加強統(tǒng)籌管理。
外力因素、氣候原因、設備原因是配網發(fā)生故障的主要原因,2011年外力因素引起的停電次數占10kV配電網停電次數的26.62%,用戶平均停電時間占10kV配電網的37.94%。
4.用戶停電原因分析安排停電指標分析
從表6可以看出,對用戶時戶數的影響,預安排停電為主要因素,為69.44%,故障停電所占比例為30.56%。
5.預安排停電對用戶平均停電時間的影響
從表7可以看出,工程停電是造成對用戶平均停電的主要原因。由于2011年基建工程建設、城網改造工程的深入開展,特別是東郊、西郊、明珠變、賽汗變四個變電站主變擴建工程,對10kV母線的多次、長時間的停電影響了用戶平均停電時間。
三、提高供電可靠性水平的措施
1.提高供電可靠性的組織措施
(1)分解指標,找出影響供電可靠率的直接原因。編制可靠性指標的滾動計劃,對可靠性指標進行超前控制。
(2)加強計劃和臨時停電的管理。盡量縮短停電時間,加強協(xié)調配合及進行其他改革。統(tǒng)籌安排計劃停電,使輸、變、配電施工一條龍同時進行,盡可能做到一次停電多方維護。
(3)制定具體的供電可靠性管理及考核方法。完善事故處理等相關制度,使供電可靠性管理工作日趨完善,盡量減少停電時間,提高供電可靠性。
(4)加強對數據“三性”管理工作,做到數據的及時、完整、準確,將指標用于指導生產運行工作。
(5)加強配電系統(tǒng)的資料管理工作,使資料與改造同步,做到及時更新,利于數據的統(tǒng)計、分析工作。
(6)加大宣傳力度,減少外力破壞停電。
2.技術措施
(1)加強配網結構改造。通過合理的規(guī)劃,盡量按照環(huán)網的方式設計,采用大容量環(huán)網電纜,通過增加二次變電站之間的聯(lián)絡線路,實行分段控制和更換導線截面,加快發(fā)展雙電源用戶率,提高配網的轉供電能力;增設主干線路的聯(lián)絡開關、分支開關、高壓用戶的分支開關實現定值整定的保護措施,這樣有利于最大限度地縮小停電范圍。
(2)提高設備可用率,提高供電可靠性。盡量采用免維護或少維護設備,延長設備檢修周期,嚴把設備入網關,提高入網設備的質量。
(3)依靠科技進步,提高供電可靠性。應積極開展帶電作業(yè)的研究,減少設備停電時間;加快配網自動化的研究建設工作;加快對舊站(包括開關站)綜合自動化的改造。
(4)加強低壓網改造,提高供電可靠性。由于低電壓設備及線路的改造仍舊滯后,建議用低壓電纜取代原來的接戶線,解決因用戶負荷增加而進線容量不足而引起的故障。
四、結論語
供電可靠性指標的高低是供電企業(yè)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綜合體現,提高供電可靠性意義非常重大。內蒙古電網的供電可靠性水平與全國相差甚遠,而錫盟地區(qū)在內蒙古電網中可靠性水平處于較低的水平,因而應大力加強可靠性技術措施,完善可靠性管理制度,提升內蒙古電網錫盟地區(qū)的供電可靠性水平。
參考文獻:
[1]電力可靠性監(jiān)督管理辦法[S].2007.
[2]DL/T 836—2003,供電系統(tǒng)用戶供電可靠性評價規(guī)程[S].
[3]DL/T 837—2003,輸變電設施可靠性評價規(guī)程[S].
[4]DL/T 861—2004,電力可靠性基本名詞術語[S].
[5]國家電力監(jiān)管委員會電力可靠性管理中心.電力可靠性技術與管理[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