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俊
(中鐵十七局集團第二工程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00)
蘭新鐵路第二雙線甘青段LXS-17標位于我國河西走廊西端的甘肅省柳園地區(qū),線路穿越安西極旱荒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沿線地貌為戈壁、荒灘,氣候干燥,風沙大,降雨量少,年均降水量45.7 mm,年蒸發(fā)量3 140.6 mm,沿線可利用的水資源極為匱乏,施工用水均需要遠運。標段線路全長104.679 km,其中,路基長99.3 km,占線路全長的95%。在高標準鐵路建設中如此大規(guī)模采用路基,在國內尚屬首次,在水資源極度匱乏的自然環(huán)境下,合理使用水資源是工程成敗的關鍵。
(1)沿線可利用的水資源極度匱乏,大量施工用水均需要遠運,初步估算用水量約300萬m3。
(2)由于該地區(qū)日照時間長,蒸發(fā)量大,氣候干燥,路基填料的天然含水率極低,一般在1%~2%之間,而根據(jù)試驗數(shù)據(jù),填料的最佳含水率在7%~9%之間,為保證路基施工質量,路基地基處理及填料必須進行補水。
(3)全線可用做路基合格填料的取土場較少,且地處安西極旱荒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不得隨意取土。全線合格取土場共13處,平均運距7 km以上,最遠運距達15 km,由于取土場少且分布不均,則增加了運輸過程中路基填料含水率的蒸發(fā)損失。
(4)路基附屬圬工,施工及養(yǎng)護用水需求量大。在大風、干燥的環(huán)境下尚無合理的養(yǎng)護方式可借鑒。
(1)路基施工遠距離供水方式的研究,通過水車運水與輸水管路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供水研究,確定合理的供水方式和沿線105 km輸水管路的鋪設方式。
(2)極旱荒漠區(qū)地基處理,施工節(jié)水技術研究,確定合理的補水和施工工藝。
(3)路基填料制備及運輸過程中的節(jié)水技術研究。
(4)路基本體填筑、碾壓過程中的補水方式研究。
(5)路基附屬工程養(yǎng)護方式的研究與應用。
由于西部干旱少雨,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特征,獨特的氣候特征造成了其獨特的地質特點。高速鐵路對路基工后沉降要求不超過15 mm,過渡段沉降不超過5 mm,在此地區(qū)要保證長、大段落路基填筑施工質量,地基處理至關重要。設計中,約36 km采用了強夯的地基處理方式,但是由于此地區(qū)地表土的含水率很低,直接強夯容易出現(xiàn)越夯土越松散、夯錘打偏的現(xiàn)象,達不到地基處理的影響深度,因此,要保證強夯質量,必須對土壤淺層進行補水后再強夯。
如果采用地表補水,補水量大,且水的滲透路徑長,蒸發(fā)量大,強夯間歇時間長,后面工序不能展開。地表補水滲透路徑見圖1。
采用淺層打孔補水,在夯錘夯擊范圍處垂直打小孔,通過向小孔注水對土壤淺層補水,再強夯擠密,既節(jié)省了用水量,又縮短了滲透路徑,減小了蒸發(fā)量,同時強夯間歇時間也變短了,甚至可以不需要間歇,前面打孔注水,后面跟著強夯,平行流水作業(yè),提高效率。打孔補水滲透路徑見圖2。
圖1 地表補水滲透路徑
圖2 打孔補水滲透路徑
通過多次在試夯場地范圍內取8 m深土樣測定含水率試驗,檢測結果表明,含水率隨深度變化在地面以下5 m范圍內比較明顯,含水率由地層表面約1%變化至5 m深處的5.3%,5 m以下含水率趨于穩(wěn)定在5.3%,見表1。
通過試驗檢測,土體達到最大干密度時對應的最優(yōu)含水率為6%,但考慮強夯的擊實功比標準擊實大得多,在強大的夯擊力下,土體達到最大干密度對應的最優(yōu)含水量比標準擊實最優(yōu)含水率小些。通過分析地表土層含水率隨深度變化關系得出,含水率隨深度變化在地面以下5 m范圍內比較明顯,含水率由地層表面約1%變化至5 m深處的5.3%,5 m以下含水率趨于穩(wěn)定在5.3%??紤]到打深孔較困難,且孔內水有向下滲透的趨勢,并通過反復試驗,最終確定淺層補水深度為3.5 m。補水強夯見圖3。
表1 8 m深度范圍內含水率變化情況
圖3 補水強夯
補水強夯地基處理施工技術通過淺層打孔補水進行強夯,既縮短了水分滲透路徑,又減小了蒸發(fā)量,與一般的地表補水相比,不僅減少了大量施工用水,也大大地降低了運水成本。
全線104.679 km,共發(fā)現(xiàn)11處出水量較大的水源地,選定合格取土場13個,路基基床表層以下填筑土方9 342 354 m3,填土方量大,但取土場填料天然含水率極低,約為0.7%~1%,通過試驗得出最優(yōu)含水率為5.5%~6.0%。根據(jù)路基填筑試驗段總結,考慮到水分在運輸、攤鋪過程中蒸發(fā)損耗,在取土場填料實際含水率需達到7%~8%,才能保證填料運至現(xiàn)場攤鋪時達到最優(yōu)含水率附近,加水量可按下式估算:
mw=ms×(wp-w)/(1+w)
式中:ms:填料的濕重(kg),1.73 kg/cm3;
w、wp:填料的天然含水率、最佳含水率。
估算每方土的加水量約108~125 kg,路基基床表層以下填筑總共需補水量為1 167 794 t。一方面,填料要補水如此大的水量;另一方面,取土場和水源地分布極不均勻,為此,本部制定出一套經(jīng)濟、可行的運水方案。
為解決路基施工用水,各工區(qū)根據(jù)水源分布情況采取不同的供水方案。本公司堅持“利用既有水源為主,打井、開挖取水為輔”的方法,通過與地方礦廠簽訂用水協(xié)議、打井、挖水坑等途徑尋找盡可能多的水源,并通過架設輸水管道、修建儲水池、安裝增壓泵、再配合灑水車運輸?shù)姆绞竭M行供水,大大降低了運水成本。
一工區(qū)(DK1015+000~DK1045+000)水源地分布情況:DK1 022+400、DK1024+500、DK1 028+500、DK1036+600、DK1039+100,這5處水源均是通過實地調查開挖發(fā)現(xiàn)的,采用在水源地用灑水車抽水,然后運輸至附近取土場悶料。
二、三工區(qū)(DK1045+000~DK1119+679))水源地分布情況:DK1046+000、DK1058+100、DK1066+000、DK1070+000、DK1107+100、DK1111+500,其中,DK1058+100、DK1066+000、DK1070+000三處水源為自打井,DK1046+000、DK1107+100、DK1111+500 三處水源是與地方礦廠簽訂過用水協(xié)議的,采用架設輸水管道、修建蓄水池的方法將水源地的水通過管道輸進蓄水池里。然后用水車裝運至就進取土場進行悶料。
輸水管線:沿線路便道順地形鋪設準10 cm的鐵管或塑料水管,考慮到地面落差及距離較遠,每隔5 km設增壓泵1臺。鋪設水路的工區(qū)設置專門的水路管理工班,負責對本工區(qū)內的水路進行每日檢查以及對抽水泵、發(fā)電機、增壓泵等設備的檢修維護。輸水管架設見圖4。
修建蓄水池:沿便道右側每2 km設一個蓄水池,蓄水池尺寸為10 m×5 m×4 m,底部用C15混凝土硬化15 cm,側壁用120 mm磚墻砌筑到頂,內壁抹2 cm厚砂漿封閉,再用塑料布對底面及側壁進行全封閉,每池可儲水200 m3,頂部用塑料布封蓋,防止水分蒸發(fā)。蓄水池設置見圖5。5
圖4 架設輸水管路
圖5 蓄水池
在取土場采用挖槽悶料法進行填料增濕。通過估算出每方土的加水量和計劃取土數(shù)量,估算出總共補水量,挖掘機挖出若干道平行溝槽,溝槽間距3~4 m,槽寬大約1.5 m,深度約2 m,在灑水車后接塑料管向所有槽中注水。塑料水管一端伸進挖好的溝槽,一端連至灑水車能停放的場地。通過現(xiàn)場多次試驗得出,取土場內悶料時間達到24 h,填料含水率就能達到7%~8%,此時可停止注水。取土場的挖槽悶料見圖6、圖7。
圖6 取土場正在悶料
圖7 取土場悶料完畢
為減少填料在拉運過程中水分的散失,一方面在取土場悶料時適當增大補水量,另一方面取土場填料補水時間盡量選擇在一天中低溫時段進行,另外,裝運悶好的填料時必須保證挖掘機和自卸車的數(shù)量,盡量避免因機械設備不足造成填料水分的散失。
路基填筑施工嚴格按照“三階段、四區(qū)段、八流程”的施工工藝進行,為了保證填筑的施工質量,減少填料水分的散失,必須合理組織各工序的銜接,保證工作面(150~200 m)有足夠的設備,并且挑選熟練的司機操作挖掘機、壓路機、平地機、推土機等。填料運到現(xiàn)場后,推土機和平地機迅速進行攤鋪,達到試驗確定的攤鋪厚度后,立即檢測現(xiàn)場填料的含水率,根據(jù)檢測結果,再用灑水車適當進行補水,然后用壓路機碾壓,碾壓完畢立即檢測壓實度指標,合格后填筑下一層。
邊坡防護工程以砌體及勾縫為主,選擇合理的養(yǎng)護工藝是節(jié)水的重要保證,經(jīng)過實踐研究,養(yǎng)護工藝流程見圖8。
圖8 養(yǎng)護流程圖
6.2.1 養(yǎng)護材料的選擇
塑料布宜選用相對較厚的,可重復利用多次等性質的塑料布;土工布宜選用蓄水能力強,達300 g/m2的無紡土工布;儲水罐選用可移動的塑料或鐵皮桶,儲水量不少于1 m3。一布一膜滴灌見圖9和圖10。
圖9 一布一膜及儲水桶布設
圖10 一布一膜及儲水桶布設
6.2.2 養(yǎng)護時機選擇
漿砌過程中砂漿在初凝前應采用土工布邊砌蓋,做到漿砌與養(yǎng)護同步,防止砂漿中的水分散失以免造成砂漿假凝;砂漿初凝后采用土工布加塑料布“一布一膜滴灌”養(yǎng)護。
6.2.3 塑料布覆蓋
注意四周邊角一定壓實,防止密封不嚴進風或被大風卷起失去保水作用。
6.2.4 塑料引水管安設
塑料管和儲水罐可通過控制水量大小的閥門連接;埋入土工布式的塑料管可均勻打孔。見圖10引水管安設。
漿砌砂漿養(yǎng)護3天后進行勾縫,選擇此時機勾縫是因為砌體砂漿強度已達到70%,能夠承受施工臨時荷載,不會被破壞。勾縫后立即采用“一布一膜”滴灌養(yǎng)生。此時,砌體砂漿與勾縫砂漿同時養(yǎng)生,達到節(jié)水目的。若勾縫不及時進行養(yǎng)生,砂漿失水嚴重,間接導致養(yǎng)護用水加大。
(1)通過輸水管線及蓄水池的布置,有效地解決了極旱荒漠地區(qū)水資源匱乏的難題,從而使水資源能夠在第一時間內運送到施工現(xiàn)場。
(2)通過淺層補水的強夯地基處理技術,縮短了水分滲透路徑,從而減小了水分的蒸發(fā)量,大大地降低了施工用水成本。
(3)通過取土場挖槽悶料,有效解決了戈壁填料天然含水率低的特點,減少了填料制備過程中的需水量。
(4)通過路基填筑工序銜接的優(yōu)化,減少了填料水分的散失,提高了路基施工的進度,確保了路基施工的質量。
(5)通過漿砌片石“一布一膜滴灌”養(yǎng)生法,保證了漿砌片石質量,同時節(jié)約了施工用水。
通過對極旱荒漠地區(qū)鐵路路基施工節(jié)水技術研究,在極旱荒漠戈壁地區(qū)水資源匱乏的前提下,滿足路基施工質量和進度的同時節(jié)約了水資源,降低了施工成本,為今后同類型施工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