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錦
(太原大學 應用藝術系,山西 太原 030032)
晉祠素有“山西小江南”之稱,是歷史悠久的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也是國務院第一批(1961年)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晉祠作為全國著名的風景名勝,集殿、堂、樓、閣、亭、臺、橋、榭于一體,亭臺樓閣、蒼郁古樹和碧玉流水相映成趣,是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有機組合,是古代多元文化的融合。
雖然晉祠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豐富的旅游資源,但是晉祠的旅游紀念品市場整體呈現匱乏的現狀,不僅產品無地方特色、大同小異、工藝粗糙、價格相差無幾,缺少知名品牌,而且在造型、色彩、材料和包裝等方面都缺乏創(chuàng)意和個性,沒有統(tǒng)一藝術性、地域性及紀念性于一體的特色產品。
如何完美展現晉祠豐富的藝術形式,如何提高晉祠旅游紀念品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品位,如何融入時尚與設計元素,傳承和創(chuàng)新晉祠原有的旅游紀念品等,都成為制約晉祠乃至山西旅游紀念品市場的軟肋。
本文以分析研究晉祠的藝術形態(tài)為出發(fā)點,從具體的圖形和色彩中提取設計元素和設計靈感,嘗試對晉祠旅游紀念品進行創(chuàng)意設計,設計具有晉祠地域文化的旅游紀念品,注重文化性與藝術性的融合,防止文化的表象化和膚淺化,在傳承晉祠優(yōu)秀歷史文化的同時,創(chuàng)新晉祠旅游紀念品。
晉祠的藝術形態(tài)屬于人工制成物,是人們根據需要和審美規(guī)律有目的、有意識地在天然形成的物質材料上加工、創(chuàng)造的藝術作品。晉祠建筑、雕塑、繪畫、書法、石刻等藝術形式具有一定的物質性和社會性,經過人的主觀改造和創(chuàng)造,反映人的需要、目的、意向和特殊的心理特征,同時體現了當時特有的審美習慣和時尚特點,成為特定社會的文化產物。晉祠的藝術形式都是通過圖形、色彩、空間、材料等構成元素展現文化內涵和藝術特征,使游客對晉祠產生審美感受,影響游客的行為意向、情感體驗和認知體驗。對晉祠旅游紀念品的創(chuàng)新,需要提取晉祠的圖形、色彩元素進行分析,開發(fā)具有晉祠文化品格的旅游紀念品。
晉祠的藝術形態(tài)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將自然形態(tài)中的符號,經過藝匠的美化、升華,形成具有晉祠地域文化的幾何形態(tài),吸取生物和非生物形態(tài)中的規(guī)律性,運用幾何學原理,以點、線、面為形態(tài)基本要素,形成以曲線和直線、圓和方的基本形態(tài)要素,創(chuàng)造了獨具晉祠文化語意的視覺造型要素。
通過拓印、臨摹提取晉祠藝術中的圖形形態(tài)(如圖1)分析發(fā)現,在晉祠藝術形式中,大量出現了水紋、云紋、龍紋、鳳紋、動植物紋樣和抽象紋樣,這是民間藝人將生活原型中的形態(tài)語言高度藝術化,對自然形態(tài)進行觀察、分析、提煉、歸納、概括、抽象手法來創(chuàng)造新的形態(tài)符號。
晉祠藝術形式中水紋的出現具有必然性,因晉祠特殊的地理位置:位于晉水源頭,融山光水色和文物古跡于一體,水滋養(yǎng)土地,灌溉農田,使晉陽土地肥沃、農業(yè)發(fā)達,成為歷朝歷代軍事重地和帝業(yè)基地。水與百姓有不解之緣,成為生命源泉,生生不息,百姓因水而生,對生命的崇拜演變?yōu)閷λ某绨?,水紋與晉祠文化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晉祠的水鏡臺、魚沼飛梁、圣母殿、難老泉、智伯渠、水母樓等建筑藝術都與水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按照“完形理論”中的接近組合原則和相似組合原則,水紋是研究晉祠文化的重要形態(tài)。如圣母殿主殿的壁畫上描繪有大量的水紋,有氣勢磅礴,翻江倒海之勢?!帮嬹R抽鞭”、“柳氏坐甕”等晉祠傳說故事,和“水母樓”的著名壁畫——“水母朝觀音”內容中都有水紋的刻繪。同時,百姓對水的崇拜甚至衍生到與水有關的一切事物上,如游魚、祥云、神龍等。
百姓對水的由衷熱愛,反映在對圣母邑姜等神靈的求雨祈福上。有記載,晉祠一度因百姓求雨甚靈,人們誤將圣母當水母、水神,直到清康熙年間才將圣母邑姜還原本來面目。
除了水紋之外,云紋、龍紋等平面、立體形態(tài)也是晉祠文化的代表符號。當民眾面對自然生活無力回天的時候,求神求吉的美好思想就全部寄托在晉祠神明身上,不僅求雨、求子、求幸福、求平安等美好心愿會反映在晉祠民俗民風中,也映射在晉祠神廟殿堂的藝術表現語言中。如晉祠自北宋年間就有迎神賽社、趕廟會等傳統(tǒng)習俗,“水鏡臺”就是為了祭水母、祭圣母而構建的,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二晉祠廟會、六月十五晉祠河會期間,都會在“水鏡臺”酬神演戲。在藝術表現上,水鏡臺的圖形圖案均圍繞水紋、云紋、龍紋、植物紋樣、幾何紋樣和戲曲故事等主題形態(tài)組成。民眾精神品格和藝術思想的一致性,使表現語言從不同角度、不同技法和不同媒介為設計出發(fā)點,尋找藝術語言的豐富性和生動性。
通過實物臨摹和照片提取,抽取晉祠藝術的色彩元素進行分析。對晉祠的色彩分析包括自然色彩分析和人文色彩分析。晉祠的色彩體系凝聚著當地深刻的精神文化烙印,隨著時間流逝,積聚成固定視覺化的色彩模式。因為色彩的個性特征會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呈現出來,因此設計晉祠旅游紀念品需要對晉祠的自然色彩和人文色彩進行觀察、分析和研究,從而表現、設計、開發(fā)、創(chuàng)造晉祠旅游紀念品中的色彩文化。從過去、歷史的色彩體系中吸取和借鑒,以色彩為文化研究的突破口,研究晉祠色彩的本質特征。
“色彩是人類心目中用以抽象地描述人類自身審美理想的視覺符號體系之一,無論古代或現代文化中與色彩相關的藝術現象都是基于這個理想而呈現出來的?!盵1]晉祠的色彩藝術表現很明顯。整體建筑呈現紅色,但斗拱、飛檐、門、窗用黃、綠、藍等色彩襯托紅色,在綠色為主的自然色彩的映襯下光彩奪目,形成“金鋪玉戶”、“重軒鏤檻”、“雕梁畫棟”、“朱柱赤壁”的視覺藝術作品。
審視晉祠建筑上的色彩變化,由鮮艷到莊重、凝練、內斂,晉祠經歷了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朝代的更迭,特有的文化和歷史的積淀,賦予色彩獨特的個性符號語言。如宋侍女像采用彩繪,局部飾以金、彩色石頭等材料裝飾。晉祠建筑中的彩繪裝飾,是中國古代建筑色彩的一大特征,琉璃瓦,紅色柱子,不僅防潮還有裝飾作用,采用暈色、染色、點彩等方法形成。
我們將自然客觀存在的色彩提取出來,研究晉祠的人文色彩。人文色彩表現某一地區(qū)人們的精神生活,是藝術水平衡量的標志。因為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特征下的色彩展現不同的性格特征,是人類文化現象的標記和坐標。符合晉祠的文化特色和景觀特征,是經過人類創(chuàng)造或改造而形成的色彩體系,圍繞晉祠歷史悠久、文化深厚,使旅游紀念品色彩的設計滲透出人類文化的痕跡。
設計平面形態(tài)的旅游紀念品,需要提取晉祠藝術中的形態(tài)要素,如水紋、龍紋、云紋等紋樣,首先觀察、分析圖形形態(tài)具有的文化底蘊,思考可以采取的設計方法,通過寫生繪畫,提煉圖形形態(tài),概括歸納、抽象、變形、解構、重組,在原有形態(tài)的基礎上進行新的組織形式,也可以采用重疊構成、合成、共用形的方法實現,還可以通過分割、組合尋找形態(tài)的新形式,但要把握旅游紀念品設計的整體性、思想性、文化性和隱喻性。
那么如何設計立體形態(tài)的旅游紀念品呢?立體形態(tài)即形成立體形態(tài)的各種元素,主要包括表面、邊緣、棱角等構成要素。立體形態(tài)的表面就是物體的表面,有肌理和觸感,同時具有量感、空間感。設計立體形態(tài)的旅游紀念品需要把握空間中具有的體積感和量感,給人心理上的重量感和質量感,因為空間中的物體都會占有一定空間,必然會與周圍環(huán)境發(fā)生交互關系,造成空間的擴張,如受周圍環(huán)境的色彩對比、形狀對比、質量材料對比等的影響。游客對旅游紀念品的空間立體感知,主要由旅游紀念品與人之間的距離和位置、旅游紀念品的大小、重量、色彩與肌理等因素決定。我們可以利用材質、肌理的不同,塑造不同的視覺效果,將復雜刪減、保留最有代表性、最典型的、游客最感興趣的物質形態(tài)作為旅游紀念品設計的出發(fā)點。
我們還可以利用空間中物體運動的變化,帶給人強烈的視覺刺激,吸引消費者的目光聚焦。如設計運動感或動態(tài)的旅游紀念品,例旋轉的水晶球,運動的狀態(tài)更有視覺優(yōu)先性,通過心理上的靈動性和生理上的運動感來捕捉游客感知的優(yōu)越性。
對晉祠旅游紀念品的色彩設計包括:以平面圖形的方式表現和以空間造型的方式表現。色彩設計會受到設計對象的限制,如圖形形狀、外觀造型形態(tài)、材料、工藝、生產技術等因素。
旅游紀念品要使色彩統(tǒng)一和和諧,通過色彩來表現產品的靜態(tài)和動態(tài)結構,表現產品的物質與精神的交融,表現產品的實用和審美功能,表現產品的空間關系和形態(tài)。
設計者要對色彩多角度思考,激發(fā)色彩在游客中的視覺審美,調動色彩感受和審美精神體驗。因為色彩相比形狀、造型更能刺激游客的眼球。如康德在《判斷力等比判》中認為:“繪畫、雕塑、甚至包括建筑和園藝,只要是屬于美術類的視覺藝術,最主要的就是圖樣的造型,因為造型能夠給人帶來愉快的形態(tài)去奠定趣味基礎,那些能使輪廓線放射出光彩的色彩起的是刺激作用,它們可以使物體增添誘人的色澤?!盵2]同時色彩能美化產品,引起興趣,調節(jié)產品的功能性。色彩還成為吸引游客注意的刺激物,它會使設計產品更加完美,助于促銷,創(chuàng)造經濟價值。
新的文化時代,文化觀念的融入,審美創(chuàng)造活動又會賦予晉祠旅游紀念品的色彩新的內容和形式,為旅游紀念品的色彩設計注入新鮮血液。如現代設計中由于工藝、材料、技術的變化,使依附于形體的色彩也會相應發(fā)生改變。
旅游紀念品與地域文化有著息息相關的聯(lián)系。因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長期形成的歷史遺存、文化形態(tài)、社會習俗、生產生活方式。透過旅游紀念品,能夠真實地反映出不同的地域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內涵,能感受到地域民族的價值觀念、文化形態(tài)、生活習俗以及對未來的祝福與憧憬,這是一種地域文化最直接的內心意識形態(tài)的表達,通過這種表現方式,可以直觀地傳達地域文化的物質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內涵。
圖1 擺臺、冰箱貼
圖2 擺臺、冰箱貼
圖3 掛件
所以對晉祠旅游紀念品的色彩設計,需要研究晉祠文化,確定旅游紀念品的設計風格,確定設計色彩,選擇和定位色彩元素,需要對色彩進行觀察、研究、表現、設計、開發(fā)和創(chuàng)造。收集、積累色彩資料,目的是“不在于色彩現象本質,而在于色彩現象相關的文化層面上的內在牽引?!盵3]最后,將色彩裝飾的旅游紀念品再投入市場,得到消費者的驗證和認可,繼而修改最初的創(chuàng)意思維和設計理念。
圖4 龍擺臺和龍燈擺臺
晉祠藝術形態(tài)中的圖形形態(tài)和色彩元素都與晉祠文化有著深厚的淵源,血脈相承,是晉祠地域文化鮮活的物質載體和藝術媒介。通過對晉祠藝術形態(tài)中的圖形、色彩元素的提取和分析,淺析旅游紀念品中圖形、色彩設計的方法,探討如何創(chuàng)新,既具有時代特色又具有晉祠地域文化特色的平面、立體的晉祠旅游紀念品。使晉祠旅游紀念不僅具有規(guī)則感和秩序感,達到最大化的視覺美感,同時賦予新時代意義,獲得人們的喜愛。
本著如上的原則和設計方法,作者嘗試對晉祠旅游紀念品進行設計,以“難老泉”的“不系舟”和“真趣亭”及“圣母殿”的木雕龍為設計重點,設計了擺臺、冰箱貼及掛件。(如圖1、2、3、4)希望能拋磚引玉,以此為晉祠乃至山西旅游紀念品市場的創(chuàng)新設計提供理論依據,為打造三晉文化旅游紀念品品牌提出設想。
[1]邢慶華.色彩[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2]康德.判斷力等比判[M].牟宗三,譯.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8:57.
[3]徐恒醇.設計美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