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年,彭勇,肖偉,肖培根*
(1.中國醫(yī)學科學院 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 藥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193;2.國家教育部中草藥物質(zhì)基礎(chǔ)與資源利用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193)
中藥農(nóng)業(yè)
中國黃芩屬植物傳統(tǒng)藥物學初步整理△
何春年1,2,彭勇1,2,肖偉1,2,肖培根1,2*
(1.中國醫(yī)學科學院 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 藥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193;2.國家教育部中草藥物質(zhì)基礎(chǔ)與資源利用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193)
目的對唇形科黃芩屬植物的傳統(tǒng)藥物學進行系統(tǒng)整理,為該屬藥用植物的資源開發(fā)和利用提供客觀和科學的依據(jù)。方法系統(tǒng)查閱各種本草、各地植物志和文獻記載,進行分析、整理。結(jié)果中國地區(qū)分布的黃芩屬藥用植物約有30種,17變種,集中分布在黃芩亞屬的頂序黃芩組、腋序黃芩組和盔狀黃芩組等少數(shù)幾個組中,該屬大部分藥用植物的性味多為苦、寒,功能多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涼血化瘀等作用,該屬半數(shù)以上的藥用植物都以全草入藥,部分用根,僅少部分用果實和葉。結(jié)論為中國黃芩屬藥用植物的綜合利用和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依據(jù)。
黃芩屬;藥用植物;傳統(tǒng)藥物學
黃芩屬植物在我國廣泛分布,應用歷史悠久。如傳統(tǒng)中藥黃芩(Scutellariae Radix)始載于兩千年以前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中品,為歷代大宗常用中藥材。滇黃芩(Scutellariaamoena)最早見于15世紀的《滇南本草》,在我國西南地區(qū)應用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半枝蓮(S.barbata)始見于《外科正宗》(1617年),在民間廣泛用于瘡癰腫毒等癥。另外,該屬植物還有很多種在我國民間廣泛使用,如《新華本草綱要》中收載了該屬24種,《中藥大辭典》中收編了12種?!吨袊幍洹芬彩珍浽搶僦参?種,即:黃芩(S.baicalensis)和半枝蓮(S.barbata)。
該屬植物在全世界很多國家都可作為藥用。如我國的近鄰日本和韓國也用黃芩(S.baicalensis)和半枝蓮(S.barbata)治療多種疾?。挥《扔庙n信草(S.indica)來止痛、解毒和活血等[1];尼泊爾用棱莖黃芩(S.scandens)的葉作為治療傷口和昆蟲咬傷的傳統(tǒng)藥物[2];歐洲和北美地區(qū)用美黃芩(S.lateriflora)、盔狀黃芩(S.galericulata)、大花黃芩(S.montana)、佛州黃芩(S.floridana)、側(cè)花黃芩(S.ateriflora)、深紅黃芩(S.rubicunda)、蒼白黃芩 (S.albida)、卵葉黃芩(S.ovata)等,其中美黃芩的地上部分作為涼茶和食品補充劑,用于治療焦慮和肌肉痙攣等癥[3];意大利、巴爾干半島和克里米亞半島用S.albida.ssp.albida作為止痙攣、發(fā)汗和退燒藥物[4];西西里島用S.rubicundasubsp.linneana作為抗昆蟲和抗菌用途等[5]。
近年來該屬植物成為研究的熱點,從中發(fā)現(xiàn)了較好的抗腫瘤活性化合物,為了更好地充分利用我國黃芩屬資源,有必要對我國黃芩屬藥用植物的傳統(tǒng)藥物學進行系統(tǒng)整理和發(fā)掘。同時由于該屬藥用植物種類多、分布廣、變異大及資源利用一直比較混亂,加上該屬種間形態(tài)相似性大,給系統(tǒng)分類、品種鑒定造成很大難度,對中國黃芩屬藥用植物野生的種類,以及重要民族藥資源的地理分布進行調(diào)查與整理也較為迫切。因此本文首先對我國黃芩屬藥用植物的傳統(tǒng)藥物學進行系統(tǒng)整理,為黃芩屬藥用植物的資源開發(fā)和利用提供客觀和科學的依據(jù)。
黃芩屬Scutellaria植物系唇形科(Lamiaceae)植物,約有360多種[6],全世界均有分布,但熱帶非洲少見。我國黃芩屬植物約有98種,43個變種[7],南北方均有,多為野生。Scutellaria來源于拉丁詞scutella,表示花萼似小碟子的形狀,可見碟狀花萼為該屬植物的典型形態(tài)特征。
通過對我國主要的本草書籍《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滇南本草》、《蒙藥整典》、《植物名實圖考》、《生草藥性備要》、《長白山植物藥志》、《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福建藥物志》、《四川中藥志》、《云南中草藥》、《江西中草藥》、《新疆中草藥》、《貴州民間藥物》、《江蘇省植物藥材志》和《中國植物志》等系統(tǒng)整理,整合《新華本草綱要》和《中華本草》的記載,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我國黃芩屬植物可供藥用的有30個種及17個變種(詳見表1)。為了方便比較,本文暫時按照《中國植物志》65卷中黃芩屬下分類系統(tǒng)[8]對調(diào)查結(jié)果進行匯列,結(jié)果表明藥用種類約占我國黃芩屬植物種類的1/3,可見黃芩屬植物是藥用植物集中的類群,是值得深入研究和開發(fā)的植物資源。
表1 中國黃芩屬藥用植物及其傳統(tǒng)療效
續(xù)表1
注:*表示藥用變種數(shù)/藥用種數(shù)/植物種總數(shù)
從分類系統(tǒng)上可見,囊萼黃芩亞屬和黃芩亞屬的膜苞黃芩組(本身種類也少)未見藥用記載外,其他亞屬和組下均或多或少都有作藥用:異花黃芩組1種1變種全部供藥用;頂序黃芩組的寬葉黃芩亞組有6個種10個變種作為藥用,占該亞組植物數(shù)約1/3;狹葉黃芩亞組除了大齒黃芩系2個種未見藥用記載外,其他基本全部可作藥用,有9個種1變種;腋序黃芩組除了裂葉黃芩系2個種未見藥用記載外,其他植物有一半可作藥用,有7個種3個變種;盔狀黃芩組多半也可作為藥用,有6個種2個變種。
這些藥用種類分布范圍和該屬植物相似,即廣布于全國大部分地區(qū),而廣東、福建、海南、臺灣等熱帶地區(qū)稀少。
黃芩屬植物具有多種功能,其中中藥黃芩性寒、味苦,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能。臨床上廣泛用于肺熱、咯血、腸炎痢疾、黃疸、高血壓及化膿性感染等。半枝蓮(S.barbata)在民間用其治療癰腫、疔瘡和蛇毒咬傷而聞名。
根據(jù)表1的總結(jié),發(fā)現(xiàn)該屬藥用植物的功能特點:大部分藥用植物的性味多為苦、寒藥,功能多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涼血化瘀等作用。其他少部分種可用于止血、安胎、濕熱黃疸、痢疾、勞傷內(nèi)損、蛇蟲咬傷等。
根據(jù)藥用部位進行分類,可分為根、全草、果實,其中全草類(29/47),根類(10/47),葉類(1/47),根及果實類(7/47)??梢娫搶侔霐?shù)以上的藥用植物都以全草入藥,部分用根,僅少部分用果實和葉。按分類系統(tǒng)來看,異花黃芩組和寬葉黃芩亞組基本全部用全草;狹葉黃芩亞組大部分用根作藥用;腋序黃芩組和盔狀黃芩組多以全草入藥,少部分用根部入藥??梢娫搶偎幱弥参锏乃幱貌课挥幸欢ǖ囊?guī)律性。
黃芩屬植物次生代謝產(chǎn)物較多,通過植物代謝組學技術(shù)發(fā)現(xiàn)黃芩(S.baicalensis)植物中至少含有2 000種次生代謝產(chǎn)物[9]。通過植物化學的方法從該屬約35種植物中分離得到近300種化合物[10],主要類型有酚性化合物(黃酮、苯乙醇苷、茋類和聯(lián)苯類)和萜類化合物(環(huán)烯醚萜苷、二萜和三萜)。其他成分還有甾醇、多糖、生物堿、有機酸、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其中種類最多、生物活性最顯著的是黃酮類化合物,超過160種,是黃芩屬植物主要有效成分,有多種明顯的生物活性,含有的黃芩素、黃芩苷、漢黃芩素、漢黃芩苷等成分普遍存在,可視為該屬植物特征性成分;其次是二萜類化合物,超過70種,多為新一克羅烷型二萜,有明顯的昆蟲拒食作用[11],近年來也發(fā)現(xiàn)有明顯的抗腫瘤活性。
通過體外和體內(nèi)研究活性的方法,現(xiàn)代藥理活性研究表明該屬植物具有多種生物活性[12]。特別指出的是,該屬許多植物的提取物或單個化合物在體外對多種腫瘤細胞有明顯的細胞毒作用,動物實驗也證實了抗腫瘤活性。在中醫(yī)治療上,多用黃芩和半枝蓮作為復方治療癌癥,很多地方民間用半枝蓮治療各種腫瘤。另外還具有抗菌和抗病毒、保肝、抗氧化、抗驚厥、抗血管生成、中樞神經(jīng)保護和促進記憶、抗炎、抗過敏等作用。
傳統(tǒng)中藥黃芩除了來源于黃芩(S.baicalensis)外,在部分地區(qū)其同屬6種近緣植物的根也可作為黃芩的代用品:如吉林、內(nèi)蒙古、山東、河北等地用粘毛黃芩(S.viscidula);甘肅用甘肅黃芩(S.rehderiana);云南、四川等地用滇黃芩(S.amoena)、連翹葉黃芩(S.hypericifolia)、麗江黃芩(S.likiangensis)和韌黃芩(S.tenax)等。它們的質(zhì)量和療效相似性較多,然而由于來源不同,還是有一定差別[13],這方面仍需進一步深入系統(tǒng)地比較。從它們的分類系統(tǒng)來看,這6種植物除韌黃芩是鄰近的寬葉黃芩亞組外,其他幾種均和黃芩同為狹葉黃芩亞組,這可以從藥用植物親緣學上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解釋,即親緣關(guān)系較近的植物,往往化學成分和療效也相似,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作為代用品有其內(nèi)在聯(lián)系。
中國黃芩屬藥用植物眾多,但絕大多數(shù)為民間用藥,由于缺乏植物化學、藥理及質(zhì)量控制等方面的數(shù)據(jù),所以有必要在這幾方面對本屬藥用植物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為它們在民間的應用提供科學的依據(jù)。同時可以根據(jù)藥用植物親緣學理論指導擴大和尋找新的藥用資源,以及在同一物種不同組織器官中擴大和綜合利用資源[14],如黃芩(S.baicalensis)、滇黃芩(S.amoena)等植物的地上部分也含有較多的黃酮類成分,可以綜合利用資源。
[1] Miyaichi Y,Kizu H,Tomimori T,et al.Studies on the constituents ofScutellariaspecies.XI.On the flavonoid constituents of the aerial parts ofScutellariaindicaL.[J].Chem Pharm Bull,1989,37(3): 794-797.
[2] Melkani A B,Negi A,Bisht C M S,et al.Constituents of the essential oil fromScutellariascandensD.Don[J].Indian Perfumer,2007,51(3): 64-66.
[3] Lininger S W,Gaby A R,Austin S,et al.The natural pharmacy[M].New York: Random House,2000.
[4] Gousiadou C,Karioti A,Heilmann J,et al.Iridoids fromScutellariaalbidassp.albida[J].Phytochemistry,2007,68(13):1799-1804.
[5] Bruno M,Vassallo N,Simmonds M S J.A diterpenoid with antifeedant activity fromScutellariarubicunda[J].Phytochemistry,1999,50(6):973-976.
[6] Mabberley D J.Mabberley's plant-book:a portable dictionary of plants,their classification and use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784.
[7]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Flora of China[M].Volume 17.Beijing: Science Press,1994:75-103.
[8]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7:124-248.
[9] Murch S J,Rupasinghe H PV,Goodenowe D,et al.A metabolomic analysis of medicinal diversity in Huang-qin (ScutellariabaicalensisGeorgi) genotypes:discovery of novel compounds[J].Plant Cell Rep,2004,23:419-425.
[10] Shang X F,He X R,He X Y,et al.The genusScutellariaan ethnopharmacological and phytochemical review[J].J Ethnopharmacol,2010,128:279-313.
[11] Bruno M,Piozzi F,Rosselli S.Natural and hemisynthetic neoclerodane diterpenoids fromScutellariaand their antifeedant activity[J].Nat Prod Rep,2002,19:357-378.
[12] Min L W.New therapeutic aspects of flavones:The anticancer properties ofScutellariaand its main active constituents Wogonin,Baicalein and Baicalin[J].Cancer Treat Rev,2009,35(1):57-68.
[13] 樓之岑,秦波.常用中草藥品種整理與質(zhì)量研究(北方編)[M].第二冊.北京:北京醫(yī)科大學 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聯(lián)合出版社,1995:795-838.
[14] 何春年,彭勇,肖偉,等.黃芩茶的應用歷史與研究現(xiàn)狀[J].中國現(xiàn)代中藥,2011,13(6):3-7,19.
TheEthnopharmacologicalInvestigationofChineseScutellariaPlants
HE Chun-nian1,2,PENG Yong1,2,XIAO Wei1,2,XIAO Pei-gen1,2
(1.InstituteofMedicinalPlantDevelopment,ChineseAcademyofMedicalScience,PekingUnionMedicalCollege,Beijing100193,China;2.KeyLaboratoryofBioactiveSubstancesandResourcesUtilizationofChineseHerbalMedicine,MinistryofEducation,Beijing100193,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thnopharmacological of medicinal plantsScutellaria(Lamiaceae) in China,an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sustainable utilization.MethodsA variety of local Flora,herbal books,literature and data were consulted.ResultsOur investigations indicated that 30 species and 17 varieties have been used as folk medicine for multiple therapeutic remedies in different region of China.These medicinal plants mainly distributed in Sect.Stachymacris A.Hamilt.,Sect.Maschalostachys Benth.and Sect.Galericularia A.Hamilt.,have been mainly used as medicines for detoxification,reduces swelling,pain,cooling circulation,and the whole plant and roots are the main medicinal parts.ConclusionThe results provide reliable foundation for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and further study ofScutellariain China.
Scutellaria;Medicinal plant;Ethnopharmacological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30530860)
*肖培根,Tel:(010)62894462,E-mail:xiaopg@public.bta.net.cn
2011-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