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英,馬 薇
(1.沈陽體育學院 體育人文學院,遼寧沈陽 110102;2.沈陽體育學院 武術學院,遼寧沈陽 110102)
我國平面媒體冬奧會新聞報道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對策研究
鄒 英1,馬 薇2
(1.沈陽體育學院 體育人文學院,遼寧沈陽 110102;2.沈陽體育學院 武術學院,遼寧沈陽 110102)
為增強我國平面媒體對冬奧會的新聞報道力度,拓寬報道領域,提高報道質量,推動冬季項目的高水平發(fā)展,運用問卷調查法、專家訪談法、內容分析法,歸納、總結我國平面媒體冬奧會新聞報道現(xiàn)狀。在對報道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基礎上提出可持續(xù)發(fā)展對策,為我國平面媒體冬奧會新聞報道的發(fā)展提供理論依據(jù)。
平面媒體;冬奧會;新聞報道;可持續(xù)發(fā)展
筆者以2010溫哥華冬奧會為研究背景,通過對平面媒體溫哥華冬奧會新聞報道概況的調查分析,找出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具體解決之策和發(fā)展構想,為相關部門提供參考性的建議,以此推動冰雪運動與全民健身的發(fā)展,并為促進我國體育文化建設、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增強國民體質,拉動奧運經(jīng)濟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起到匡正和引導的作用。
1.1 研究對象
以《遼沈晚報》、《城市晚報》、《哈爾濱日報》、《南方都市報》和《體壇周報》為研究對象,針對5份報紙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新聞報道的情況進行調查與分析。
1.2 研究方法
1.2.1 問卷調查法
對5家平面媒體體育部門領導和體育記者(包括編輯)進行問卷調查。通過調查了解我國平面媒體參與冬奧會新聞報道記者的從業(yè)現(xiàn)狀。發(fā)放體育部門領導問卷5份,回收5份,有效率為100%。發(fā)放體育記者問卷40份,回收36份,有效率為90%。
1.2.2 專家訪談法
走訪相關資深專家以及部分平面媒體體育部門的負責人,了解當前我國平面媒體冬奧會傳播現(xiàn)狀、存在的問題,直接或間接地獲得與論文相關的第一手材料。
1.2.3 內容分析法
內容分析法是對一種明顯的傳播內容進行客觀系統(tǒng)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本研究大量地使用了這一方法,并針對從所選的平面媒體中所得到的資料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
2.1 我國平面媒體冬奧會新聞報道存在的問題
2.1.1 參與冬奧會新聞報道記者數(shù)量不足、專業(yè)素質欠缺
2.1.1.1 參與冬奧會新聞報道記者的數(shù)量較少 如何引進、優(yōu)化和管理人才,提升人才的能力與素養(yǎng),是目前我國平面媒體體育新聞傳播所面臨的共同問題。表1統(tǒng)計結果表明,我國平面媒體參與冬奧會新聞報道的記者平均人數(shù)在2人左右,編輯平均人數(shù)在5人左右。面對冬奧會這種大型賽事報道,無論是記者的人數(shù),還是編輯的人數(shù),都難以應對大任務量的報道工作。
表1 五媒體(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參與冬奧會報道從業(yè)人員情況統(tǒng)計表
2.1.1.2 從業(yè)人員的專業(yè)素質欠缺 調查顯示,5家平面媒體現(xiàn)有體育記者(包括編輯)190人左右,其中綜合類報紙的體育記者有40人左右,專業(yè)體育報紙有150人左右,接受過體育或者體育新聞教育的人占25%(圖1)。由于缺乏專業(yè)的體育背景知識,對體育運動的規(guī)律認識不夠。有的記者在報道中或多或少地存在報道偏差或者失誤,嚴重影響了報道的效果。
圖1 我國平面媒體參與冬奧會報道體育記者的專業(yè)背景構成
2.1.1.3 從業(yè)人員生存現(xiàn)狀不容樂觀 在調查中,92%的記者認為工作中有來自各方的壓力,同時待遇也不是很理想。北方的從業(yè)人員月收入與南方的從業(yè)人員相比,相差很大,再加上工作節(jié)奏快、生活不規(guī)律等問題,有33%的平面媒體從業(yè)人員萌生了轉行的念頭,有69%的從業(yè)人員認為所在媒體體育新聞報道現(xiàn)狀與前景不容樂觀,14%的從業(yè)人員對所在媒體冬奧會報道前景持有“較難發(fā)展”或者“舉步維艱”的態(tài)度(圖2)。但是,有49%的從業(yè)人員對冬奧會新聞報道的現(xiàn)狀與前景持有“樂觀”或者“非常樂觀”的態(tài)度,充分顯示了我國平面媒體在冬奧會新聞報道領域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圖3)。
圖2 對所在媒體體育新聞報道現(xiàn)狀與前景持有的態(tài)度
圖3 對所在媒體冬奧會新聞報道現(xiàn)狀與前景持有的態(tài)度
2.1.2 冬奧會新聞報道的不均衡使媒體的議題導向發(fā)生偏離
2.1.2.1 競技體育為尊使體育新聞的報道領域嚴重失衡
現(xiàn)代體育可分為競技體育、群眾體育和體育產(chǎn)業(yè)三大部分。雖然對群眾體育、體育產(chǎn)業(yè)活動的報道也是體育新聞傳播的重要內容,但競技體育在我國體育新聞報道中占有最高的比例,這已是不爭的事實,是我國媒體體育新聞報道存在的通病。每逢奧運會、世界杯等世界性的體育盛會,許多媒體都會把選題與報道點瞄準賽事及與之相關的各項活動上。這使受眾對體育信息的需求和媒體的傳播內容存在著一定差異。我國平面媒體在實際傳播過程中,通過傳播者特有的“議題設置”和“把關人”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誤導了受眾,迫使受眾形成了重競技體育輕群眾體育和體育產(chǎn)業(yè)的不和諧理念。
2.1.2.2 群眾體育報道的滯后,使我國平面媒體冬奧會新聞報道面臨困境 長期以來,我國平面媒體體育新聞報道內容過于單一,偏重“競技體育”的傳播,不能很好地引導教育大眾參與到群眾體育、全民健身當中來,不利于發(fā)揮大眾媒體對我國《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實施的監(jiān)督功能。
在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新聞報道中,有關群眾體育的報道也微乎其微?!哆|沈晚報》有1篇,《城市晚報》有1篇,《哈爾濱日報》有2篇,《南方都市報》、《體壇周報》則沒有相關報道。冬奧會新聞的報道領域不應僅僅局限于競技體育,而是應該在加強和完善競技體育報道尤其是體育賽事報道的基礎上,隨著體育內涵、范圍、形式等諸多方面的不斷變化,不斷擴大新聞報道領域。
2.1.2.3 冬奧會項目報道的不均衡 在溫哥華冬奧會新聞報道中,我國平面媒體過分關注中國隊有望奪得金牌的項目,如花樣滑冰、短道速滑、冰壺、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等,而忽略了非優(yōu)勢項目,如女子冬季兩項、高山滑雪、北歐兩項等,在整個溫哥華冬奧會期間5家平面媒體的相關報道寥寥無幾,有的項目甚至根本就沒有報道(表2)。這種現(xiàn)象不但不利于我國冬季項目的發(fā)展,還使平面媒體在溫哥華冬奧會期間的整個報道嚴重失衡。
表2 五媒體(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冬奧會項目的報道統(tǒng)計表(單位:篇)
2.1.2.4 南北方平面媒體對冬奧會新聞報道的關注度不均衡 南北方地域文化、氣候條件的差異嚴重影響了冬奧會在受眾心目中的重視程度。在南方地區(qū)很少甚至不下雪,因此短道速滑不得不用旱冰來代替,嚴重影響了訓練的效果。有些人也并沒有認識到發(fā)展冬季項目的重要性,而只是把它當作“玩”來看待。在北方,除了有滑冰場,還有滑雪場,即使到了夏季也有專門的冰上訓練館,不僅給運動員的訓練帶來了很大方便,還給市民提供了很多健身娛樂場所。這不但為冰雪項目的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也為運動員選材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從歷史條件來看,我國冬季運動屬于發(fā)展中的體育項目,加上資金和投資的影響,一些滑雪場地只有東北地區(qū)才有。同時,作為我國冰雪運動“北冰南展”計劃的典范,成立了6年的江蘇短道速滑隊在冬奧會前期宣布解散,這無疑給我國冰雪運動帶來一絲憂慮。
與此相應,在冬奧會新聞報道上,北方媒體的重視程度要遠遠高于南方。《南方都市報》無論是在報道數(shù)量、報道的內容、報道的項目上,還是參與冬奧會新聞報道記者的人數(shù)上都遠不及北方的《遼沈晚報》、《城市晚報》和《哈爾濱日報》,更無法與《體壇周報》相提并論?!赌戏蕉际袌蟆范瑠W會新聞報道總量還沒有《體壇周報》平均每期的報道量多,并且都是編輯從新華社獲取的資料,或者是通過網(wǎng)絡媒體獲得資料后進行整合的,并沒有自采自編的內容。
2.1.3 報道策劃與深度報道缺失,難以應對廣電、網(wǎng)絡與新媒體的沖擊
2.1.3.1 報道策劃上“全球化”視角缺失 一直以來,我國平面媒體在報道像奧運會這樣的國際性大型體育賽事時,在報道策劃上往往不能從“全球化”的視角出發(fā),只偏重于本國優(yōu)勢項目和本國運動員參賽項目,對其他在世界范圍內被普遍接受和喜愛的比賽項目卻沒有足夠的重視,外國運動員的出色表現(xiàn)也很難在我國平面媒體營造的環(huán)境中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尤其是冬奧會的報道,國內平面媒體關注的焦點幾乎都集中在短道速滑、花樣滑冰等幾個奪金項目和明星運動員上??梢哉f在這幾個項目上國內平面媒體從策劃到報道實屬面面俱到、細致入微,其報道力度之大足以使受眾對冬奧會的關注只聚焦于此,甚至是對其他項目完全忽略。長此以往,國人對冬奧會的理解也僅限于短道速滑有個王濛,花樣滑冰有申雪、趙宏博而已。整個冬奧會中我國有限的幾個優(yōu)勢項目也只能算是冰山一角。媒體報道本國的優(yōu)勢項目是正常的客觀思維,但僅就我國幾個優(yōu)勢項目的高密度集中報道就會在很大程度上掩蓋整個賽會的真實面貌。
電視與互聯(lián)網(wǎng)憑借其各自的優(yōu)勢可以給受眾帶來多領域的信息。以冬奧會新聞報道為例,觀眾可以通過電視熒屏在分享中國運動員奪金喜悅的同時,收看到別國運動員在其他項目上的精彩表演;網(wǎng)民能夠有選擇地在互聯(lián)網(wǎng)這一無限的虛擬空間里獲取所有冬奧會的相關信息,而報紙有限的版面空間卻難以容納更多的、更豐富的資訊,這一劣勢往往會將受眾引入對冬奧會認識的誤區(qū)。平面媒體在冬奧會報道策劃上缺乏“全球化”視角,將精力集中在我國運動員和優(yōu)勢項目上,使報道內容與電視、網(wǎng)絡高度重疊,這無異于將平面媒體自身的劣勢無限放大了。
2.1.3.2 深度報道優(yōu)勢未能凸顯,導致受眾喪失閱讀興趣
在溫哥華冬奧會新聞報道期間,許多平面媒體由于沒有派記者去現(xiàn)場進行報道,因此,每天刊發(fā)的新聞都是靠后方的編輯從各家網(wǎng)站上整合而來,這樣就難免造成雷同、觀點不夠新穎、角度不夠獨特、報道得不夠深入等問題,有的甚至使用相同的圖片。受眾看到報紙后,難免會有“這些新聞我都知道了”的感覺,如果沒有新的體育信息或者是獨特的視角和深度去解讀,就很難吸引受眾眼球,使受眾失去閱讀興趣。
同時,面對網(wǎng)絡媒體新聞報道的速度優(yōu)勢和電視媒體全方位、多角度的直播條件,平面媒體的競爭力便更顯薄弱。有些平面媒體冬奧會新聞的報道只是對比賽過程、比賽結果的單一報道,并沒有多角度地進行采訪和深入的報道,只是觀察問題的表面,對比賽缺少個人觀點,尤其是我國運動員參與較少的項目,受眾從中獲得到的信息量非常小,這樣受眾就不得不去網(wǎng)絡上或是其他媒體那里獲取更多、更有效的信息。因此,我國平面媒體冬奧會新聞報道的重點應該轉移到對賽事的專題報道、跟蹤報道、評論報道和預測性新聞等深度報道上來。
2.1.3.3 廣電、網(wǎng)絡與新媒體對平面媒體冬奧會新聞報道的沖擊 面對中央電視臺一套、五套、七套的不間斷電視直播與轉播,網(wǎng)絡媒體的即時性更新,手機等新媒體的互動性傳播,平面媒體冬奧會新聞傳播面臨著極大的挑戰(zhàn)。電視媒體強大的視覺沖擊力,強烈的現(xiàn)場紀實性,以及平面媒體無法媲美的時效性,使電視當之無愧地成為受眾獲取冬奧會信息的第一選擇,這無疑極大地搶食了綜合類報紙體育版和專業(yè)性體育報紙的大量讀者和廣告的市場份額。與此同時,互聯(lián)網(wǎng)對平面媒體冬奧會新聞報道的沖擊更大。因為網(wǎng)絡媒體以其天然獨特的優(yōu)勢,已經(jīng)集報紙、廣播、電視的特點于一身,不僅視聽兼?zhèn)?,而且時效性強,反饋及時,信息資源豐富。如新浪、搜狐、網(wǎng)易等門戶網(wǎng)站的體育頻道,提供了海量的冬奧會信息,而且為受眾提供了更多的選擇與互動的條件。平面媒體冬奧會新聞的獨家資訊早就難以存在,而最能體現(xiàn)其獨家性的評論,也可以在網(wǎng)上的名家專欄、博客中更方便、更快捷、更集中地被瀏覽。即使是最權威的《體壇周報》,也不得不看重互聯(lián)網(wǎng)的影響,與華體網(wǎng)和新浪網(wǎng)合作,以期得到一定的經(jīng)濟回報。據(jù)調查顯示,因為網(wǎng)絡媒體的海量信息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受眾對冬奧會資訊的需求,這就意味著更多的注意力正在從傳統(tǒng)媒體上流失。電腦屏幕上的文字雖然沒有平面媒體上看起來舒適,但是各大門戶網(wǎng)站將平面媒體的內容進行了歸類放在了網(wǎng)上,受眾獲取信息更加方便、快捷。
2.2 我國平面媒體冬奧會新聞報道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對策
2.2.1 加大政府和體育職能部門扶植力度
政府干預是提升體育傳播最有效的手段。事實上,體育新聞報道是平面媒體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健全的體育傳播體系也是時下我國平面媒體發(fā)展成熟的重要標志。政府的扶持與政策的指導可以有利地促使平面媒體的采編人員提高對冬奧會新聞報道的重視程度,進而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有利于平面媒體冬奧會新聞報道做強做大,能夠招徠更多的廣告商,吸引更多受眾的目光,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冬奧會新聞報道無論在報道規(guī)模、熱度、影響范圍、受眾的關注度、拉動經(jīng)濟增長、促進全民健身等方面都難與夏季奧運會相提并論,這種夏奧會和冬奧會媒體報道的不均衡極大地制約了我國冬季運動項目的發(fā)展。政府部門應該對媒體進行有效地干預,使媒體對冬奧會的報道重視起來,積極主動地普及冰雪文化知識,使我國冬季運動項目能夠得到更快、更好的發(fā)展,同時促進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
2.2.2 提高從業(yè)人員的綜合素質
冬奧會新聞報道的專業(yè)性對新聞從業(yè)人員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媒體之間的激烈競爭需要冬奧會新聞傳播者不僅要具有廣博的冬奧會專業(yè)知識、社會科學文化知識,更需要具有新聞傳播專業(yè)的理論知識,還要有較強的外語口語能力。而我國大多數(shù)冬奧會從業(yè)人員為新聞系、文學系的畢業(yè)生,缺乏冬奧會專業(yè)知識;而少數(shù)體育院校畢業(yè)的新聞工作者又缺乏新聞傳播學方面的理論知識。因此,我國平面媒體冬奧會新聞從業(yè)人員還需加強業(yè)務理論水平,這樣才能從風格上打造媒體個性化的發(fā)展道路。
2.2.3 拓寬冬奧會新聞報道領域,尤其應拓展冬季項目娛樂休閑性報道
針對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受眾的多元化信息需求,我國平面媒體應及時拓寬冬奧會新聞報道的項目和報道領域。改善平面媒體滿是“短道速滑、花樣滑冰、冰壺”的不良現(xiàn)狀,多增加一些同樣備受受眾喜愛的速度滑冰、冰球、單板滑雪、冬季兩項、跳臺滑雪等項目。不僅要立足于本土化特色,還要向外發(fā)展,拓寬領域,以其他冬季項目為突破口,使平面媒體冬奧會新聞報道根據(jù)受眾的需求不斷轉變思路與策略,并利用媒體的“議題設置”功能,淡化受眾長期形成的“金牌至上”的錯誤理念。同時,要加大對我國冬奧會非優(yōu)勢項目的報道比重,引領我國廣大受眾全方位地關注冬奧會,參與冬季項目體育活動、重視體育產(chǎn)業(yè)發(fā)展、促進體育消費、增強大眾健康理念,建立一個穩(wěn)定的受眾市場,營造良好的體育媒介傳播生態(tài)環(huán)境。
2.2.4 樹立“錯位競爭”和“大體育”的傳播理念,構建媒介融合的全新模式
面對廣電、網(wǎng)絡、手機等新媒體,平面媒體在冬奧會新聞報道中應該樹立一種“大體育”的傳播理念,實現(xiàn)“錯位競爭”。在加強和完善競技體育報道尤其是體育賽事報道的基礎上,隨著體育內涵、范圍、形式以及媒介等諸多方面的不斷變化,不斷地擴大冬奧會新聞的報道項目和報道領域,構建媒介融合的全新模式。
2.2.4.1 加強策劃理念,科學利用資源,開拓深度和幕后新聞報道,避開電視媒體特長 平面媒體在進行冬奧會新聞報道時,首先就要避開電視畫面能觸及到的現(xiàn)場新聞所帶來的巨大沖擊力,在深度和幕后新聞上下功夫,注重專題報道、系列報道、跟蹤報道、解釋性報道和預測性新聞等全方位、多角度、多手段的深入報道,在策劃上下功夫。在溫哥華冬奧會的新聞報道中,5份報紙中《哈爾濱日報》和《城市晚報》做得尤為突出。當申雪、趙宏博問鼎花樣滑冰雙人滑之后,《哈爾濱日報》馬上對他們的家人進行跟蹤報道;當周洋奪得短道速滑1 500米金牌時,父母的心理變化,她家平時的生活環(huán)境如何,《城市晚報》充分發(fā)揮本土化特征做了詳細的專題報道。因此,同樣一場比賽,那些善于思索的記者和編輯將通過自己的“特殊加工”做深層次報道,就更能吸引受眾。
此外,打破平面媒體原來的出版規(guī)律,變周報為日報,日報再加上特刊、???,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在溫哥華冬奧會新聞的報道中,《哈爾濱日報》、《城市晚報》、《體壇周報》均有專門的冬奧會版面,而《遼沈晚報》和《南方都市報》則沒有相應的版面。不過《遼沈晚報》在冬奧會的最后一天增加了1期16版的特刊,對溫哥華冬奧會進行了綜合性的報道,彌補了之前的不足。而《南方都市報》在這方面應該向其他平面媒體學習,有效合理地整合。比起散落在各個版面沒有主題的傳播,效果會更佳。另外,特刊、??⒉皇且缶蘖啃畔⒑妄嫶蟮陌婷?,而是在于特刊、??牟邉?。
2.2.4.2 突出特色和地方優(yōu)勢,避開網(wǎng)絡媒體的全面和深入 平面媒體,特別是地方平面媒體與網(wǎng)絡媒體相比,其全面性處于下風,這就意味著平面媒體應該在特色和地方優(yōu)勢上下功夫。冬奧會新聞的報道,不但前方記者的采訪很重要,而且由冬奧會所引發(fā)的地方相關性新聞也是不容忽視的。在溫哥華冬奧會短道速滑女子1 500米的賽場上,周洋突破重重包圍奪得冠軍,對比賽結果的報道固然重要,但與周洋相關的一系列信息都應該值得媒體關注。比如《城市晚報》刊發(fā)了《月薪500元的世界冠軍》、《買彩票中過200元“大獎”》、《先給爸媽換大房子》等多篇報道,充分體現(xiàn)了地方優(yōu)勢。前方記者采訪所獲得的一手材料可以說是平面媒體冬奧會新聞報道的主要新聞點,但后方由此派生出來的各種新聞也是冬奧會新聞報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這樣的新聞與前方的新聞有著因果關系,在時間上緊密相連,因此,在賽前與前方記者多溝通,認真做好策劃是尤為重要的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時效性,這樣的新聞就失去了它原有的價值。
2.2.4.3 構建媒介融合的全新模式 如今,報紙這一傳統(tǒng)媒體在自身的傳播優(yōu)勢日漸削弱的狀態(tài)下欲實現(xiàn)科學發(fā)展,勢必要加速平面媒體之間、平面媒體與廣電媒體之間、平面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合作與融合,以期達到傳播手段的多樣化,實現(xiàn)傳播效果的最大化。每個平面媒體,甚至是每個媒體在冬奧會新聞報道中都想有自己的獨家報道,但是,面對著人力、物力、財力的制約,又有幾家媒體能夠獨自應付呢?因此,在冬奧會新聞報道中,加強平面媒體間的相互協(xié)作就顯得尤為重要。比如,為了搞好冬奧會新聞的報道,即使是實力雄厚的新華社也不得不動用各地的地方記者來進行聯(lián)合報道。對于平面媒體來說,聯(lián)合兄弟媒體組成“聯(lián)合報道組”是比較現(xiàn)實的做法,多家平面媒體簽署合作協(xié)議,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既避免了資源浪費,又保證了報道的全面性。在冬奧會新聞報道周期內,隨著報道版面的增加、市場競爭的加劇,報紙在運用傳統(tǒng)模式的同時,也需要不斷地創(chuàng)新,增加新模式,以此來引起受眾、廣告商的關注度,使自己在“奧運蛋糕”的分割中占有更大的份額。從目前來看,加強互動性仍是報紙創(chuàng)新模式的突破點,主要以手機報、博客等方式體現(xiàn)。手機報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平面媒體在時效性上遠不及其他媒體的劣勢,尤其是在奧運會、世界杯這類大型賽事傳播的過程中,對于那些不方便看電視或上網(wǎng)的受眾來說,手機報不僅滿足了受眾對賽事信息的渴望,而且還充分體現(xiàn)了手機報的“存在價值”。還可以進行手機有獎競猜,如奧運金牌榜競猜、奧運冠軍競猜等等,以此來吸引受眾的目光。另外,博客的出現(xiàn)可以克服平面媒體互動性較弱的問題,因此許多平面媒體已經(jīng)紛紛開設了自己的博客,可以鼓勵受眾把看到的有價值的信息以文字和圖片的方式發(fā)到博客上,和受眾進行交流,充分利用有效的信息。還可以派出專業(yè)的記者和編輯進行講座,使這些“民間記者”發(fā)揮得更出色,豐富平面媒體冬奧會新聞報道的手段。
2.2.5 發(fā)展冬奧會報道“全球化”戰(zhàn)略
當麥克盧漢預言的“地球村”在新媒介環(huán)境下真正成為現(xiàn)實時,媒體在白熱化的競爭中同樣需要以“國際化”、“全球化”的戰(zhàn)略眼光進行新聞報道。體育賽事本身跨地域、跨國家的全球化特征也推動了體育新聞報道的“全球化”。冬季奧運項目因為受眾關注度低、發(fā)展水平落后,更應該不斷發(fā)展“全球化”戰(zhàn)略思想,做好冬奧會潛優(yōu)勢項目、劣勢項目的宣傳,奠定冬奧項目較好的群眾基礎,使冬奧項目真正走入尋常百姓家。
在實施全球化戰(zhàn)略方面,目前中國期刊發(fā)行量最大、影響力、公信力最強的專業(yè)體育媒體《體壇周報》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扼w壇周報》之所以能在市場上具有不可替代性,而且能持續(xù)盈利,成為中國體育旗艦型媒體,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其在大型體育賽事新聞報道中施行的“全球化”戰(zhàn)略思想,即廣泛地交換和利用資源,做國際體育新聞報道,并利用國際體育新聞資訊、資源,不斷提高體育新聞報道(特別是國際體育報道)的水平?!扼w壇周報》也一直以這個強勁的競爭壁壘遠遠地將勁敵拋在后面。可見,如果將《體壇周報》獨家的國際體育新聞報道資源、強勢的駐外記者團隊和與眾多境外媒體和體育組織的合作等“全球化”戰(zhàn)略思想用于冬奧會新聞的報道中來,必將提升平面媒體冬奧會新聞報道的核心競爭力,推動冬奧會項目的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
[1]羅 晉.“后奧運時代”中國體育報道的走向[J].記者搖籃,2008(12):71-79.
[2]吳文峰.我國都市類報紙體育新聞報道的主要影響因素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9,24(4):319 -322.
[3]丁海峰.奧運報道存在的誤區(qū)以及應對策略[J].安徽體育科技,2006(2):4-6.
[4]董 珂.現(xiàn)代體育新聞報道的特征與趨勢[J].傳媒觀察,2007(5):19.
[5]謝秋林,曾小武.中國體育專業(yè)報紙的發(fā)展現(xiàn)狀和對策[J].體育學刊,2007(7):26-29.
[6]胡豫琴.我國報紙的奧運報道策劃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9):1160-1167.
[7]夏清泉.報紙、廣播和電視在體育報道中的互補定位[J].文教資料,2006(24):190 -191.
[8]關 妮,張 煒.我國地方綜合類報紙如何進行奧運報道[J].新聞知識,2007(8):26-28.
[9]蘇 常.拐點:中國體育報業(yè)的危機現(xiàn)狀與發(fā)展態(tài)勢[D].廣州:暨南大學,2006.
[10]陳 放.我國報紙體育新聞的生存環(huán)境及發(fā)展趨勢研究[D].成都: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2006.
[11]李天珍.試論體育新聞報道的二律背反現(xiàn)象[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8):29-32.
[12]鄔心云.地方黨報借助大型賽事傳播城市形象分析[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0(1):8-11.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W inter Olympic Games Reports by Print Media in China
ZOU Ying1,MA Wei2
(1.School of Sports Humanity Science,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Shenyang 110102,Liaoning,China;2.School of Wushu,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Shenyang 110102,Liaoning,China)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strengthen the reporting depth,broaden reporting domain and improve reporting quality of W inter Olympic Games reports by print media in our country so as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w inter sports.The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expert interview,content analysis were adopted.It makes a summary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news reports of Winter Olympic Games by the print media in our country,puts forward measur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and provides theoretical evid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 inter Olympic Games reporting by the print media.
print media;W inter Olympic Games;news report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和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我國競技體育成就的嶄新突破,使我國體育事業(yè)迎來了一個跨越式發(fā)展的新階段。但作為奧運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冬奧會,無論在報道規(guī)模、報道熱度、影響范圍、受眾關注度、拉動經(jīng)濟增長、促進全民健身功能等方面都難與夏季奧運會相提并論。綜觀媒體報道,夏奧會的超豪華報道陣容和各媒體的信息過剩恰好與冬奧會的冷落和信息匱乏形成鮮明對比,一些地方媒體在冬奧會的報道上甚至常常處于缺位的狀態(tài),這種夏奧會和冬奧會媒體報道的不平衡狀態(tài)勢必影響我國冬季運動項目的正常發(fā)展。因此,如何突破這個瓶頸,使冬奧會報道以及相關事項良性發(fā)展便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
G80-05
A
1004-0560(2012)02-0020-05
2011-10-10;
2011-11-02
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2010年度課題(項目編號為JG10DA007)。
鄒 英(1967-),女,副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體育新聞傳播。
責任編輯:喬艷春
?體育人文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