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純萍,寧宜寶,宋 立,陳惠娟,習(xí) 碩,袁 欣
(1.中國獸醫(yī)藥品監(jiān)察所,北京 100081;2.揚州大學(xué),江蘇揚州 225009;3.北京農(nóng)學(xué)院,北京 102206)
沙門氏菌是一種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微生物,它不僅能夠引起雞的各種疾病,而且感染雞耐過后經(jīng)常成為隱性帶菌者,不定期排毒,從而感染其他雞只并污染周圍環(huán)境,對肉雞的養(yǎng)殖造成很大危害。更為重要的是,肉雞所攜帶的沙門氏菌也是一種重要的食源性病原菌。研究[1-2]表明,人感染腸炎沙門氏菌主要是由于食用了被污染的禽蛋和禽肉所引起。
沙門氏菌血清型眾多,目前已經(jīng)鑒定出2500多種血清型。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雞群中的優(yōu)勢血清型不同,不同血清型的沙門氏菌對雞和人的致病性也不相同。全球食源性監(jiān)測網(wǎng)的檢測結(jié)果表明[3],引起公共衛(wèi)生安全的沙門氏菌主要以腸炎和鼠傷寒兩種血清型為主。肉雞作為人腸炎沙門氏菌感染的主要來源,美國和歐盟等西方發(fā)達國家早在20世紀(jì)90年代就已經(jīng)開展了對食品動物中沙門氏菌病流行性的調(diào)查,而且每年都會發(fā)布監(jiān)測結(jié)果報告;歐盟還制定了肉雞腸炎沙門氏菌的嚴(yán)格控制措施和控制目標(biāo)[4-5],但目前國內(nèi)對肉雞中沙門氏菌流行狀況的研究和調(diào)查資料很少。鑒于此,本研究從2010年4月至2011年10月期間共采集北京地區(qū)28個肉雞養(yǎng)殖場的健康肉雞盲腸或泄殖腔拭子樣品1310份,分離其中的沙門氏菌并進行血清型鑒定,以了解北京地區(qū)健康肉雞沙門氏菌的攜帶情況,從而為北京地區(qū)肉雞場沙門氏菌病的防控和首都的公共衛(wèi)生安全提供基礎(chǔ)數(shù)據(jù)。
1.1 材料
1.1.1 樣品 待宰肉雞泄殖腔拭子或屠宰場肉雞的盲腸樣品共1310份,分別采自北京市順義、海淀、懷柔、延慶、平谷等區(qū)縣28個肉雞養(yǎng)殖場的健康肉雞(41~49日齡),其中每個肉雞養(yǎng)殖場采樣40~50份。樣品采集后4 h內(nèi)分離沙門氏菌。
1.1.2 培養(yǎng)基 亞硝酸鹽胱氨酸(SC)、沙門氏菌顯色培養(yǎng)基和XLT4培養(yǎng)基均購自青島高科園海博生物技術(shù)有限公司;四硫磺酸鈉煌綠(TTB)購自英國Oxoid公司;營養(yǎng)瓊脂由中國獸醫(yī)藥品監(jiān)察所提供。
1.1.3 沙門氏菌診斷血清(全套193支) 購于泰國S&A公司。
1.1.4 分子試劑 PCR buffer、dNTP和 GoTaq DNA聚合酶均由普洛麥格(北京)生物技術(shù)有限公司提供;DL2000 DNA Marker購于寶生物工程(大連)有限公司。
1.1.5 引物合成與測序 分別由英俊生物技術(shù)有限公司北京合成部和北京測序部完成。
1.2 方法
1.2.1 沙門氏菌的分離與鑒定 根據(jù)本實驗室建立的方法[6]進行沙門氏菌的分離,具體為:將泄殖腔拭子或者盲腸樣品用SC和TTB增菌液進行常規(guī)增菌培養(yǎng),然后分別取1環(huán)增菌液劃線接種于沙門氏菌顯色培養(yǎng)基和XLT4培養(yǎng)基37℃培養(yǎng)過夜,可疑菌落用營養(yǎng)瓊脂進一步純化。
純化后的菌落用PCR方法[7]進行鑒定。擴增目的片段invA基因的長度為284 bp,上下游引物(5'-3')分別為:gtg aaa tta tcg cca cgt tcg ggc aa和tca tcg cac cgt caa agg aac c,反應(yīng)條件為:94℃預(yù)變性5 min;94℃變性30 s,64℃退火30 s,72℃延伸30 s,30個循環(huán);最后72℃延伸5 min。PCR產(chǎn)物在1.2%的瓊脂糖凝膠上電泳后進行凝膠成像分析。
1.2.2 沙門氏菌的血清分型 將沙門氏菌接種營養(yǎng)瓊脂平板,37℃培養(yǎng)過夜后根據(jù)泰國血清的操作說明和國標(biāo)中沙門氏菌的檢驗方法[8]分別進行菌體(O)抗原和鞭毛(H)抗原的檢測,以生理鹽水作為陰性對照,與試驗抗血清出現(xiàn)凝集反應(yīng)者即判定為陽性。根據(jù)O抗原和H抗原的檢測結(jié)果,參照沙門氏菌屬抗原表[9]判定血清型,記錄結(jié)果。
2.1 沙門氏菌的分離鑒定結(jié)果 本研究總共從1310份樣品中分離鑒定出沙門氏菌54株,總分離率為4.1%。不同養(yǎng)殖場沙門氏菌的分離情況不同,在所采樣的28個肉雞養(yǎng)殖場中,僅從其中的15個養(yǎng)殖場(53.6%)分離到了沙門氏菌,而其余13個養(yǎng)殖場(46.4%)均未分離到沙門氏菌,這15個沙門氏菌陽性肉雞場的分離情況見表1。由表1可見,15個沙門氏菌陽性肉雞場中沙門氏菌的攜帶情況差異很大,攜帶率在2.0% ~16.0%之間。
表1 15個陽性肉雞場沙門氏菌的分離情況和血清分型結(jié)果
2.2 沙門氏菌的血清分型 15個陽性肉雞場沙門氏菌的血清型分布見表1。由表1可知,不同肉雞養(yǎng)殖場沙門氏菌的血清型分布不同,但是大多數(shù)肉雞養(yǎng)殖場中分離的沙門氏菌均集中于1~2個血清型??傮w來看,在所分離的54株沙門氏菌中,腸炎(S.enteritidis)(31.5%)和爪哇安那(S.javiana)(25.9%)為兩種優(yōu)勢血清型,其次是禽傷寒(S.gallinarum)(9.3%)和馬流產(chǎn)(S.abortusequi)(5.6%)沙門氏菌。本研究尚分離到6株II型(薩拉姆亞種,即S.enterica subsp.salamae)和5株不可分型的沙門氏菌。
3.1 健康肉雞沙門氏菌的攜帶情況 根據(jù)北京地區(qū)肉雞養(yǎng)殖場的分布情況,本研究共調(diào)查了該地區(qū)具有代表性的28個養(yǎng)殖場健康肉雞體內(nèi)沙門氏菌的流行情況,并從其中15個養(yǎng)殖場中分離到了沙門氏菌??傮w來看,本研究中健康肉雞沙門氏菌的平均攜帶率為4.1%,陽性肉雞養(yǎng)殖場的平均分離率為7.4%,這與其他國家的研究結(jié)果相似。歐盟27個成員國在2009年和2010年對肉雞進行的沙門氏菌監(jiān)測結(jié)果表明,其平均帶菌率分別為5.0%和4.1%[10];越南對302份肉雞糞便樣品進行沙門氏菌的檢測,發(fā)現(xiàn)沙門氏菌的攜帶率為7.9%[11]。
本研究中不同養(yǎng)殖場的分離率之間存在較大偏差,這說明健康成雞體內(nèi)沙門氏菌的攜帶情況與養(yǎng)殖場的飼養(yǎng)管理密切相關(guān)[1]。由于禽傷寒、腸炎等血清型的沙門氏菌可通過種雞垂直傳播,因此該分離結(jié)果也可能與種雞的沙門氏菌攜帶以及種蛋的污染情況直接相關(guān)。歐盟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2009年和2010年平均分別有2.4%和1.6%的父母代肉種雞感染了沙門氏菌[10],在我國雖然沒有具體的感染率調(diào)查報道,但是種雞與種蛋的沙門氏菌污染水平也不容忽視。
3.2 沙門氏菌的血清型分布 從種屬關(guān)系來分,沙門氏菌可以分為邦戈爾和腸道兩個種,腸道沙門氏菌又分為以下6個亞種:腸道亞種、薩拉姆亞種、亞利桑那亞種、雙相亞利桑那亞種、浩敦亞種和因迪卡亞種。根據(jù)沙門氏菌菌體(O)抗原、莢膜(Vi)抗原和鞭毛(H)抗原的不同,又可將沙門氏菌分為許多血清型。2007年的WHO抗原表[9]中已經(jīng)包含2579種血清型,其中絕大多數(shù)為腸道沙門氏菌(僅有22種屬于邦戈爾沙門氏菌)。在2557種腸道沙門氏菌中,僅腸道亞種具有具體的血清型名稱(1531個血清型),其余5個亞種的血清型均以亞種名稱表示。在本研究中,除了11株沙門氏菌(5株不可分型和6株II型)外,其余從健康肉雞體內(nèi)分離的沙門氏菌均屬于腸道亞種。
本研究中不同養(yǎng)殖場沙門氏菌的血清型分布不同,但是整體來看,最常見的為腸炎沙門氏菌,這與大多數(shù)國家所分離到的優(yōu)勢血清型基本一致。美國2010年從肉雞中分離的沙門氏菌主要以腸炎和肯塔基血清型為主[12];而歐盟2010年分離的主要血清型為腸炎和鴨沙門氏菌[10]。本研究中位居第2的血清型為爪哇安那,占比25.9%,這與越南2001年的沙門氏菌血清型檢測結(jié)果[11]類似,但是在美國和歐盟流行性位居前10的沙門氏菌血清型中均未發(fā)現(xiàn)該血清型,因此爪哇安那沙門氏菌的攜帶可能具有地區(qū)性的特點。
研究表明,在大多數(shù)國家,90%以上的沙門氏菌都屬于30種左右的血清型[3],但是近年來有些很少見的血清型又有增加的趨勢[13]。在本研究中,除II型和不可分型的沙門氏菌外,共分離到8個血清型的沙門氏菌;并且大多數(shù)肉雞養(yǎng)殖場中分離的沙門氏菌均集中于1~2個血清型,這可能與養(yǎng)殖場長期持續(xù)存在該血清型的感染或者種雞來源相關(guān)。由于不同地區(qū)沙門氏菌的血清型分布差異很大,因此非常有必要對全國不同地區(qū)肉雞沙門氏菌的血清型分布進行系統(tǒng)詳細的監(jiān)測,以了解全國肉雞沙門氏菌的攜帶情況。
本研究調(diào)查了北京地區(qū)健康肉雞體內(nèi)沙門氏菌的攜帶情況,為開展全國性的沙門氏菌流行病學(xué)調(diào)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chǔ),并為北京地區(qū)肉雞場沙門氏菌病的防控和公共衛(wèi)生安全提供了資料和技術(shù)支持。
[1]Snow L C,Davies R H,Christiansen K H,et al.Investigation of risk factors for Salmonella on commercial egg-laying farms in Great Britain 2004-2005[J].Vet Rec,2010,166(19):579-586.
[2]Kimura A C,Reddy V,Marcus R,et al.Chicken consumption is a newly identified risk factor for sporadic Salmonella enterica serotype Enteritidis infec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A case-control study in FoodNet sites[J].Clin Infect Dis,2004,38(Suppl 3):S244-252.
[3]WHO Global Salm-Surv Progress Report,2000 ~ 2005[R].WHO Press,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 Avenue Appia,1211 Geneva 27,Switzerland.2006:24-25.
[4]Regulation(EC)No 2160/2003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7 November 2003 on the control of Salmonella and other specified food-borne zoonotic agents[J].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2003,12:1-15.
[5]Commission regulation(EC)No 646/2007 of 12 June 2007 implementing Regulation(EC)No 2160/2003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as regards a Community target for the reduction of the prevalence of Salmonella enteritidis and Salmonella typhimurium in broilers and repealing Regulation(EC)No 1091/2005[J].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2007,6:21-25.
[6]陳惠娟,張純萍,李金貴.不同增菌液和培養(yǎng)基對沙門氏菌分離效果的比較研究[J].中國家禽,2011,(24):20-23.
[7]Rahn K,De Grandis S A,Clarke R C,et al.Amplification of an invA gene sequence of Salmonella typhimurium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s a specific method of detection of Salmonella[J].Molecular and Cellular Probes,1992,6(4):271-279.
[8]GB 4789.4-2010,食品微生物學(xué)檢驗沙門氏菌檢驗[S].
[9]Antigenic Formulae of the Salmonella Serovars[M].9th edition,2007,WHO Collaborating Center for Reference and Research on Salmonella Patrick A.D.Grimont,F(xiàn)rancois-Xavier Weill,Institut Pasteur,28 rue du Dr.Roux,75724 Paris Cedex 15,F(xiàn)rance.
[10] Eurosurveillance editorial team.The European Union Summary Report on Trends and Sources of Zoonoses,Zoonotic Agents and Food-borne Outbreaks in 2010[J].EuroSurveill,2012,17(10):71-94.
[11] Tran T P,Ly T L,Nguyen T T,et al.Prevalence of Salmonella spp.in pigs,chickens and ducks in the Mekong Delta,Vietnam[J].Vet Med Sci,2004,66(8):1011-1014.
[12] USDA.National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Monitoring System-Enteric Bacteria,Animal Arm(NARMS):2010 NARMS Animal Arm Annual Report[R].Athens,GA:U.S.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2012:18.
[13] Shukho Kim.Salmonella Serovars from Foodborne and Waterborne Diseases in Korea,1998-2007:Total Isolates Decreasing Versus Rare Serovars Emerging[J].J Korean Med Sci,2010,25:1693-1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