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楓
“天朝撫有四海,惟勵精圖治,辦理政務,奇珍異寶,并不貴重……并無更需爾國制辦物件。是爾國王所請派人留京一事,于天朝體制既屬不合,而于爾國亦殊覺無益?!?792年,當英使馬嘎爾尼要求與中國進一步開放通商時,乾隆皇帝給出了這樣的拒絕答復。這一年,距離1514年葡萄牙人首次從新航線抵達中國,已經(jīng)過去278年。
在這段漫長的中西貿(mào)易交往過程中,西方人在不斷地接近中國、認識中國、了解中國的同時,也在積極改變著自己、開拓著世界。而同樣的時間、同樣的機會,當西方人對中國不再感到神秘,當他們對中國的興趣開始變得越來越淡的時候,中國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卻還在做著“帝王居中,撫馭萬國”的美夢。
中國對世界的探索其實開始得很早,漢代張騫便已與西域相通,同時也聽到了關于歐洲的零星傳聞。到后漢時,進駐西域的班超曾派下屬甘英渡“西?!保ǖ刂泻#┣巴鶄髀勚械摹按笄亍保ü帕_馬帝國),但船人畏懼,“英不能渡”。唐代,一位叫杜環(huán)的士兵做了俘虜,被帶到了“大食”(古代波斯),在現(xiàn)在的中東地區(qū)生活游歷了十多年后回到了中國,將所見所聞著成《經(jīng)行記》一書?!耙嘣淮笄?。其人顏色紅白,男子悉著素衣,婦人皆服珠錦。好飲酒,尚干餅……其俗每七日一假,不買賣,不出納,唯飲酒謔浪終日?!睍须m然對“拂”(東羅馬帝國)有了這樣的記載,但杜環(huán)的經(jīng)歷并沒有引起當時太多人的注意,中國人也未能就此深入接觸歐洲,以至這本書最終散佚。而在此后漫長的歷史中,中國人對于西方世界的認識,基本上只是一些志怪傳說,其來源無外乎是半路傳聞。
明代鄭和下西洋雖然到達了非洲東海岸,但卻不知好望角,更不知真正的大西洋和歐洲。即使當利瑪竇給萬歷皇帝獻上了他所繪制的世界地圖后,大多數(shù)官員也是不予承認,依然用古代四大部洲之說來統(tǒng)屬西洋,甚至認為“天朝大國”之外便是“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等“僻居荒遠”的“外化”,很難相信這些外國傳教士所描繪的世界,更不能準確分清金發(fā)碧眼的歐洲人所說的這些國家。
到了康熙時期,樊守義被派遣與四位西洋傳教士到羅馬傳遞信息,在那里生活了十多年,歸來后寫下了《身見錄》,介紹歐洲見聞,可惜書稿并未刊行。而被譯成中文的介紹世界各國風情的《職方外紀》,也被很多士大夫視為齊諧志怪一類的書籍。紀曉嵐在編撰《四庫全書》時,此類書籍也被認為是“多奇異,不可究詰”,只能“錄而存之,亦足以廣異聞也”。
當然,隨著中西貿(mào)易的擴展,大量西洋貨流入中國,能工巧匠云集京師,引起了中國人不少興趣。鐘表、眼鏡、玻璃器皿、機械制品等,在中國也很受歡迎,特別是18世紀,中國社會上出現(xiàn)過一種追求西洋貨、仿造西洋貨的風氣,洋人、洋器、洋畫已經(jīng)成了不足為奇的景象。
但是,當時西方文明所展現(xiàn)出來的先進潮流并沒能真正把中國領進世界的大舞臺,中國人對西方的興趣更多時候僅僅止于那些奇巧的器具和那可以點綴生活的似懂非懂的異邦風情。固有的傳統(tǒng)依舊強大,中國人始終滿足于自給自足、優(yōu)哉游哉的生活方式和節(jié)奏,從皇帝到平民,他們都不想改變。直到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人想要睜開眼睛看世界的時候,人們才突然發(fā)現(xiàn),世界原來這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