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從彪 攝影/李 銘 編輯/任 紅
遠古時期的西藏是浩瀚無邊的特提斯大海。隨著地殼變化,這片大海而今成為地球的高原,屹立著舉世無雙的珠穆朗瑪峰。高原上物產豐富,湖泊眾多,西藏湖泊總面積達23800平方公里,占我國湖泊總面積的30%左右,是我國湖泊最多的地區(qū)。
納木錯。
汽車沿青藏公路向西飛馳,左側前方一道巨大的煙柱升上藍空,那是溫泉冒出來的熱氣,幾處溫泉從地下噴射而出,形成高達一兩丈甚至更高的水柱。唐代《法苑珠林》云:“吐蕃西南有一涌泉,甚熱,煮肉即熟,氣上沖天,一老吐蕃云,十年前其水上激高十余丈,有一人乘馬逐鹿直赴泉中,自此以來,不復高涌?!?/p>
在通向納木錯的念青唐古拉山雪線下,我們遇到一支牦牛馱隊。牦牛體大膘肥,趕牛人粗壯剽悍,盡管寒風刺骨,他們仍袒胸露臂,有的光著上身,裸露在外的皮膚黝黑,他們從草原走向農區(qū),用肉和奶酪換取糧食和生活用品。其中一位年輕的大眼睛牧女,脖子上掛著護身符,腰佩長刀,長袍邊緣飾有白羊毛,胳膊外露,騎在牦牛背上,梳著無數條發(fā)辮,辮上系銀幣、貝殼和各種裝飾品,叮當作響,她用擲石器俄爾朵擲出一塊飛石,吆喝幾聲,散亂無序的牦牛便走到一起。
爬上念青唐古拉山口,我直喘粗氣,這里海拔5800米。二戰(zhàn)期間,德國著名登山運動員海因利?!す着c他的伙伴成功地逃出英國人監(jiān)禁的印度戰(zhàn)俘營,翻過喜馬拉雅山,進入西藏,歷盡艱險,就曾翻過這道山口。
過山不久,納木錯便躍入眼簾。藍色緩緩波動,波濤拍岸,怪石嶙峋。西藏素有“棒打獐子瓢舀魚”的說法,在藏東南,可以“棒打獐子”,而在藏北草原的納木錯,便可“瓢舀魚”了。湖中無鱗魚不計其數,據說還有鯊和鯨,有的長達數十米。有一年冬天,一條30來米長的魚在冰上行走,站在寺廟里都能看見。岸邊曾有被水沖上來的魚骨架,可是我們一直沒有見到。
我們來到扎西半島,島上有個扎西寺,香煙繚繞,信眾甚多。附近山腰的甲多寺系孟加拉國王子加扎·格桑頓布所創(chuàng)建,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屬于山南扎囊縣敏竹林寺的分寺。初創(chuàng)時的建筑雖然在文革中毀壞,但主殿的壁畫大部分保存下來了,內容除了釋迦牟尼佛和小千佛外,還有寧瑪派的各類護法神及其高僧等。半島上有一個天然的溶洞,旁邊是陡峭的山巖,巖上青草極少,荒涼而貧瘠。洞壁上繪制了很多巖畫,相傳是神仙所為。畫面密密麻麻,重重疊疊。內容有牦牛、鹿、馬、人、太陽、月亮、鷹、樹木等,題材有射獵、圍獵、放牧、舞蹈等,作畫的技法分為兩種,一是線描,一是平涂。
納木錯。
拉魯濕地生態(tài)保護區(qū)。
湖島草叢中,有天鵝蛋,還有黃羊、狐貍、雪兔……它們一點也不怕人。太陽普照湖面,氣溫卻陡然下降六七度,我們攀上一個避風向陽的洞口,發(fā)現里面有美麗奇特的石柱,還有天然石凳,早年有人住過。洞壁上有橫插的木棍,木棍上懸吊著繩子,洞內比較干燥。突然撲拉拉一陣巨響,兩只禿鷲掠過我們頭頂飛到洞外去了。
洞里還有個尼姑在修行,她眼睛微閉,神態(tài)自若,我們來到她面前,她也旁若無人,悉心念經。她身邊有一小缽,里邊放著元幣和角幣,有的藏胞向她施舍糌粑和土豆。她日夜獨坐在洞里,忍受著寒風和饑渴。我們幾乎被這樣的虔敬征服了。
坐在洞口曬太陽,遠方念青唐古拉山連綿起伏,峰頂白雪皚皚,山下草原上黃羊在自由地奔跑。旺青在附近架個臨時灶,點燃干牛糞,燉手抓羊肉,擺出青稞酒和酥油茶,一頓別有風致的午餐開始了。
飯后,旺青帶我們去地獄洞,地獄洞在納木錯南岸第二道古湖岸線上面,洞口附近,瑪尼堆上的石塊刻著經文,石塊是善男信女從藏區(qū)各地帶來的,非常珍貴。我揀了一塊,向導說上面的藏文是藏傳佛教中的六字真言,瑪尼堆上插著五顏六色的經幡,端端正正擺放著許多牦牛角,還有一串馬的肩胛骨,勁風猛吹,白骨在陽光下叮當作響。
地獄洞進口在下,出口在上,洞身長三米左右,進口比身子稍寬,容易鉆進去,但整個洞正好是一個人的身子那么大,扁圓形,洞身正中向上部位陡然一個一百多度大轉彎,使的肥胖的人望而卻步。傳說如果鉆過地獄洞,以前的罪孽就可以一筆勾銷,今后也不會再有罪孽,百病皆消。受贖罪神話的誘惑,朝圣者無不全力以赴。
巴松錯是堰塞湖。一次山崩,堵截河流,積水成湖,由于這里交通閉塞,遠離都市,這潭美麗的湖水長在深閨人未識,千百年來,靜靜地躺在偏僻的雪山與叢林之中。
從拉薩出發(fā),沿川藏公路乘車東行320公里,沿尼洋河而下,兩岸青山,河中清流,滿目花草,一路馨香。約莫一個小時,汽車突然拐進險峻的額行昌峽谷,那里雪峰巍巍,激流嘯天,雪浪濺霧,陰風嗚咽。不遠處的谷口山巖猶如張嘴仰望的老虎,俗稱“老虎嘴”,兩處相通的洞穴曾是佛教寧瑪派甲村寧布大師修行之地。
峽谷蜿蜒盤旋,山回水轉,奔騰咆哮,浪擊兩岸,噴珠濺玉。沿路獨特的村落民居,郁郁蔥蔥的森林奇樹,傲然聳立的古烽火臺,清澈見底的山泉溪流……像層層疊疊的風景畫倏忽閃過。冬季來臨,工布地區(qū)的鷹鷲便來此泉飲水,這使它們胃如鐵打,能吞下并消化人骨。
汽車開進湖畔,舉目遠望,山抱湖,湖繞山,碧水綿延,漣漪片片,鷗鳥低飛,白云飄逸,清風徐徐,水簾生珠,鵝黃壘秋,碎金堆山。我們下車,來到湖邊,手拉鋼繩,足蹬木筏,上了湖心島,島上古木參天,曲徑通幽。關于這座島,相傳是個癡情男子所化。據說有一位國王途徑此處,被湖中悅耳的漁歌吸引,被把唱歌的漁女挾入宮中。姑娘無顏再見情郎,便投湖自盡。情郎也跳湖殉情。是時竟狂風大作,待風平浪靜之時,湖水一天比一天藍,湖中慢慢長出一座小島,
巴松錯島上有寺,寺廟坐北朝南,原屬拉薩色拉寺的分支,由堪欽達瓦桑布創(chuàng)建于公元14世紀,約200平方米。
據傳當年大師在附近修行,一只烏鴉叼走他的法帽,飛到這里,把法帽從空中拋下。大師認為烏鴉是神的化身,幫他選擇了意中圣地,于是在此建寺。先后經過11代大師擴建,鼎盛時期僧人達五百多,主殿供有未來佛,棕、白兩色構成,至今保存較好。
8世紀中葉,蓮花生大師應吐蕃王赤松德贊之邀入藏,騎一只雪白而又不帶韁繩的老虎,從空中緩緩降落到山下草坪,草坪像綠色地毯鋪在大地上,排列有序的高山松生長在它的四周。蓮花生大師發(fā)現金剛在此修行,于是他也在這里修煉六年。
山巖猶如巨大鐵樁,扎在大地上,高100米余,像堆積的紫色佛珠,氣勢磅礴,直插霄漢,云霧繚繞,鮮花盛開,覆蓋著各種名貴草藥和蒼翠植被。它被譽為永恒不變的神巖,坐落在獅子山、臥象山、瑪尼山等逶迤起伏的群山懷抱中?!独蛶r石山海志》記載:此地是觀世音菩薩在人間的道場。進入巖石體內須經13個門,有海螺門、水晶門、青白瑪瑙門、綠松石門、珍珠門、黃金門、白銀門等。
上:巴松措。
下:思金措(財神湖)。
蓮花生大師來西藏將重要顯密經倫翻譯成藏文,為赤松德贊及王妃傳授無上密金剛,創(chuàng)建業(yè)乘經院及密乘道場,發(fā)展出家和在家兩種僧團,奠定了西藏舊派密乘之基。其后他在征服藏北群魔時,有個魔力無邊的惡鬼逃往工布,他追殺到雪山前,發(fā)現一座冰川擋住去路,使符念咒,把三節(jié)藤杖拋向天空,天崩地裂,冰雪融化,發(fā)現觀世音菩薩在神宮修行。
寺廟前有石階,石階兩旁豎立著碩大的木雕男女生殖器,上面涂有顏色,根部釘有帶毛的牦牛皮。將此物供置于寺廟門前,自有其神圣的含義。工布地區(qū)不少寺廟前都有這種擺設,這或許是一種對男女之根的自然崇尚。
這天寺廟舉行隆重法會,四周布滿帳篷,法會前,有白云降落。湖邊有馬頭神洞穴,洞口形如馬嘴張開,不時嘶鳴,馬嘴里長著幾種谷類秧苗,當地人根據秧苗長勢斷定來年莊稼好壞。
寺廟附近叢林一小溪邊,只見一塊巨石臨溪而臥,這里便是求子洞。細細看去,石上有一小洞,船形,長約40厘米,寬約20厘米,洞中有一凸出的小石,圓形,再一細瞧,原來這是一個女性生殖器。這塊磐石原是蓮花生大師修行的地方,石洞曾得大師加持,凡求子者,須在湖心島上尋找一塊像男生殖器一樣的圓柱形石塊來敲擊求子洞上方,敲擊時,如果洞中的小圓石震動了,求子即可成功。
我們看了“蓮花生大師修行洞”,在湖邊山下,并列著兩個巖洞,兩個洞呈自然形狀,無雕琢痕跡,高約4尺、深約5尺,寬約1丈,洞壁被煙熏得烏黑烏黑,是牧童避雨燒茶所致。蓮花生大師在如此逼仄的環(huán)境中修行是何等的堅忍。巴松錯西岸有“格薩爾王試箭處”,在湖邊一堵石壁上,有一道兩尺多長的箭痕,箭頭、箭桿看得一清二楚,箭痕下邊刻有經文,懸掛有經幡。每到藏歷四月十五,湖中會出現一條很長很長的潔白的哈達,這是神送給格薩爾王的禮品。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前,西藏黨校辦在易貢,離拉薩700公里。我在易貢湖畔的西藏黨校學習過半年時間,至今還記得,《列寧全集》1-24卷和《馬克思恩格斯選集》4卷我就是在美麗的易貢湖畔讀完的。
易貢湖位于喜馬拉雅山脈和一座名叫鐵山的山下。它是藏東南著名的淡水湖之一,位于波密縣境內的易貢鄉(xiāng),地處易貢藏布河中下游,這條河流發(fā)源于西藏嘉黎縣,匯入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據《西藏自治區(qū)地理》記載,易貢湖面積22平方公里,長16公里,寬2公里,深25米,海拔2150米。易貢湖處于熱帶雨林氣候區(qū)。早上,山脈被細雨洗滌過一次,白霧從湖中升起。露珠掛在草尖,也掛在藏柏、香椿、紅松、云杉、漆樹和木瓜樹上。
易貢湖清幽寂靜。成群的大雁、海鷗、黑頸鶴、鴛鴦、赤麻鴨等在這里蕩起曲曲彎彎的漣漪。鐵山草木不生,照進藍色的易貢湖,顯得神秘莫測。湖畔林深草密,簇擁著一條似乎只有郵車偶爾出沒的狹窄的公路,通向遙遠的天邊。
到了晚上,易貢湖便別有一番滋味。當地的青年男女,成雙成對,在湖畔悠閑散步,傾訴衷腸。我為他們寫詩:
“洗滌朦朧的月亮/濺一天星花芳香/湖波漾起坦蕩的舒服/推動它的是愛的力量/槳兒梳理無盡的思緒/攪亂小魚歡樂的夢鄉(xiāng)/歌兒輻射初戀的月華/煮沸一湖靜靜的酒漿/雪峰錄下這動人的夜曲/由山風向世界悄悄播放”
更令人難忘的是易貢湖兩岸的老百姓。他們在湖畔春種秋收生活不是很富裕,但也并不清苦。一次,我們去央宗家做客。她家家什不多,房屋木質結構,穿欄破壁,四面透風,煙熏火烤,很是陳舊,但夏可遮雨,冬可防寒。
央宗打了新鮮酥油茶,把酥油茶碗擦得干干凈凈,給我們每人斟上一碗。在這里,能喝上酥油茶是不容易的。她兒子在上小學,她說她家里夠吃夠穿,沒病沒災,一家人生活安定,別無奢求,日子過得還好。
我們走出她那低矮的家門,和風煦煦,寬闊的易貢湖迎面撲來,眼界頓開。
曲水縣俊巴村是一座三面臨山,一面朝河的古老山村,山上一年四季都是光禿禿的,怪石嶙峋,峰巒峭拔。山下是一片大沙漠,沙荊叢生,綿延數里。在沙漠中間,鑲嵌著三個湖。
我們興致勃勃地朝湖泊走去。遠遠的,傳來牧羊姑娘悅耳的歌聲:“王妃湖畔放牧牛羊,牛羊長得膘肥體壯……”牧羊姑娘頭包花圍巾,紅臉蛋,見到陌生人,不再唱歌,略顯羞澀。羊群在沙荊中覓草,悠閑自得。她把我們帶到三個湖泊中最大的一個湖邊。這個湖約莫500平方米,水草叢生,叫王妃湖。相傳洛桑王子和王妃曾到此游覽,王妃在這個湖中沐浴,而王子則避嫌躲到水草之中。這個湖便得名王妃湖。
我們站在王妃湖畔。湖清見底,水波不興,洛桑王子昔日藏身的水草還是那么茂密豐盛,湖里則鯉魚成群。鯉魚都是紅色的。西藏本不產紅鯉魚,拉薩龍王潭從內地引進紅鯉魚,于是它們從水溝里游入拉薩河,又被俊巴漁民打回放生于王妃湖中。
跟王妃湖的人文色彩不同,天鵝湖——班公錯是遠離塵囂的。班公錯又稱錯木昂拉紅波,藏語意為“長脖子天鵝”,位于西藏阿里地區(qū)日土縣城西北12公里處,是中國與克什米爾交界的國際性湖泊,湖面海拔4241米,流域面積為2.9萬平方公里。這里湖水特殊,東淡西咸,我國日土縣境內的湖水是淡水,西部克什米爾一邊是咸水。
班公錯上有許多島嶼,是著名的鳥島,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鳥島。島上巖石堅硬,坡度較緩,平地上綠草絨絨,湖畔密密麻麻地棲息著成千上萬的鷗鳥。棕頭鷗、斑頭雁、赤麻鴨、紅頭潛鴨等,把幾百平方米的小島擠得水泄不通。我們登上鳥島,無法隨意走動,膽大的棕頭鷗騰飛而起,遮天蔽日。它們很不友好地向我們頭上、身上撒糞便,以示對其領土侵犯的抗議。
我們只好折返,隔湖相望,只見鳥兒們有的在地上爭食,有的在附近房頂駐足歇息,有的互相追逐嬉戲。各種鳥兒在空中交織飛行,上下交叉,島上有星羅棋布的鳥蛋,有的小如指頭,有的大如拳頭,有的淡灰,有的雪白,有的呈花色,色彩斑斕。成千上萬的鳥蛋遠離人類,無人前去采集,要是以人類為鄰,這些奇異鳥蛋的去處就很難想象了。
曲水縣俊巴村傳說中的王妃湖。
羊卓雍措(羊湖)。
班公錯除了鳥島外,還有適宜于鼠、兔、蜥蜴等動物生存的鼠島。別看鼠島和鳥島離得很近,鳥兒們從不到鼠島上去。兩島相安無事。
西藏的三色湖即黑湖、白湖、黃湖,呈“品”字形排列在邊壩縣邊壩鄉(xiāng),距縣城5公里,由怒江峽谷斷層下陷所形成,湖與湖之間由低山平臺隔開,均系山谷低洼地帶多年冰雪融化積水而成,其中黑湖最大,面積1萬平方米。
黑湖呈“Z”字形,依山繞行,山影遮掩,湖風習習,黑色巖石山體直浸湖底,水深幽黑,湖水穿過山縫,經狹窄水道流入白湖,白湖地勢平坦,湖面平靜,相對開闊。白湖常年積砂淤積湖底,湖灘砂石呈白色,湖水流入怒江支流。黃湖是死水湖,獨自成湖,面積最小,湖水渾濁,富含黃色礦物,故得名“黃湖”。黃湖與黑、白二湖景色迥異,三湖風光相輔相映,情趣盎然。三色湖生物資源豐富,水草茂密,水中細鱗魚體大且數量極多。這里地形復雜,氣候多變,湖區(qū)周圍雪山環(huán)繞,山巒險峻,逶迤不絕,山坡植被由低到高依次變化,山巔積雪終年不化。
“羊卓雍錯”意為“碧玉湖”,是藏南一帶最大的淡水湖,與藏北的納木錯、阿里的瑪旁雍錯齊名,并稱為西藏的“三大圣湖”。碧玉湖位于山南浪卡子縣,湖面長74公里,最寬處33公里,形似蝎子,面積638平方公里。這里素有“西藏魚庫”之稱。周圍有數萬公頃天然牧場,野生動物種類較多,其中野驢、黑頸鶴、豹等為國家一類保護動物,藏雪雞、獐、水獺、猞猁、灰鶴等為國家二類保護動物。碧玉湖水清玉潔,碧藍清澈,像西藏的藍天一樣深遠。湖邊成群結隊的牛羊在草地上悠閑自得,遠處的冰川雪峰晶瑩挺拔。
碧玉湖西岸山上有西藏惟一一座由女活佛主持的寺廟——桑頂寺,西藏著名作家秦文玉長篇小說《女活佛》就取材于這座寺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