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輝
用心“走轉改”“走”出好新聞
心系群眾走基層。新聞報道首先要選題,“走基層”指明了記者的選題方向,也就是說基層在哪里,新聞的報道對象就在哪里。群眾在哪里,基層就在哪里;走進群眾就是走進基層?;谶@樣的認識,江西電視臺新聞中心“走轉改”新聞報道的選題集中在過去很少走、不愿走、走不了的“第一線”,集中在黨和政府希望、人民群眾盼望記者走的基層里。攝制的《探尋高興村》《“鳥癡”李春如》《走進大橋建設者》《教育的守望者——劉彥木》《十年貴州支教情》等一批節(jié)目,讓義務護鳥員、架橋工人、代課老師、青年志愿者等普通的群眾成為《江西新聞聯(lián)播》的報道焦點,并通過這些普通百姓的故事,反映時代變遷,引導輿論,推動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
真心實意轉作風。2011年10月正是候鳥返回鄱陽湖越冬時節(jié),保護候鳥是社會各界非常關注的焦點。筆者在江西省鄱陽湖畔的都昌縣選擇了一個義務保護候鳥20多年的老人李春如,想通過他的故事來反映鄱陽湖區(qū)老百姓的環(huán)保意識。第一次見面,坐在李春如家八仙桌前的板凳上,接受過多次媒體采訪的李春如一見面就對我們說:“需要我怎么配合你們?”采訪還沒開始,這句話就像一道屏障隔擋在記者與采訪對象之間。在接下來的采訪中,老人的語言很流暢自然,但都是“外交辭令”,筆者總感覺他是在配合我的工作,心里很失望。中午,我反復琢磨采訪過程后發(fā)現(xiàn),雖然我到了鄱陽湖畔,和李春如老人坐在同一條板凳上,但采訪的方式方法還是老一套:一見面拿起話筒就直接采訪,商量選幾個點拍攝畫面,只想盡快把節(jié)目拍完。這時,我意識到問題在自己身上,人雖然到了基層,“心”卻沒有深入基層。下午,筆者決定拜李春如老人為師,當助手,跟他一起巡查湖區(qū)保護候鳥。每天早中晚三次的日常巡查工作就是沿著候鳥聚集的4公里湖岸線,邊走邊用望遠鏡觀察候鳥的狀態(tài)和數(shù)量,及時發(fā)現(xiàn)危害候鳥的不法行為,走一趟要花3個多小時。當我們扛著20多斤重的攝像機跟著他走完第一趟時,老人不停地說:“沒想到你們記者真的會走完全程。”接下來,他把我們當做無話不說的朋友。正因為熟悉,我們才能記錄到老人觀測到新增加了候鳥種類時激動得像個可愛的小孩,才能記錄到老人拍著記者肩膀邀請記者看候鳥寶寶迎風起舞時自豪的樣子等細節(jié),把這個堅守了20年的義務護鳥員的形象展現(xiàn)得真實可信,宣傳了江西人民愛鳥護鳥的大主題。從那以后,李春如老人碰到問題、發(fā)現(xiàn)了新聞線索都會第一時間給我們打電話,成了重要的新聞“線人”。
真情實感改文風。對于電視新聞記者來說,“文風”體現(xiàn)在新聞稿件上,由兩種語言組成:一是同期聲,即被采訪對象的語言;二是解說詞,即敘述新聞事件的語言?!拔娘L”是記者情感、作風在新聞稿件上的反映,沒有“真情實感”“作風轉變”就不可能有好的“文風”。由于志愿者的經(jīng)歷和前期“走轉改”的體會,筆者在采訪《記者走基層:十年貴州支教情》時,始終帶著深厚的感情在工作,用“心”在寫作,是感動了自己之后的一種真情流露。而同期聲部分,群眾是真正的語言大師,記者只要勤于收集和善于發(fā)現(xiàn),就能在實際生活中捉到“活魚”。當然這必須建立在“轉作風”的基礎上。為了拍攝《記者走基層:十年貴州支教情》(上)(下)集10分鐘的節(jié)目,兩名攝像記者拍攝了6個小時的素材,幾乎記錄了新聞事件發(fā)生的全過程,才捕捉到了很多稍縱即逝的感人細節(jié)和真情話語。
用心“走轉改”是一種理念
“走轉改”活動,實質(zhì)上是在新時期新形勢下,對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三貼近”原則的延續(xù),是新聞工作進一步執(zhí)行群眾路線的體現(xiàn)。用心“走轉改”,記者帶著感情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抓住黨的方針政策在基層人民群眾中的落實情況,抓住黨和人民的關注點,從群眾角度、基層角度與工作角度、國家角度的結合點上選擇報道角度,采寫新聞報道。這種新聞理念和追求在其他采訪中同樣適用。
今年3月22日,南昌大學石秋杰老師先進事跡報告會在南昌市濱江賓館舉行。石秋杰是一名普通平凡的大學女教師,在吐盡了最后一縷蠶絲,燃盡了生命中最后一道燭光之后,走完了她短暫的48歲生命,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跡,卻每每讓回憶起她的人、聽了她事跡的人淚流滿面。報告會上,石秋杰的學生、同事、女兒,主治醫(yī)生、記者從不同的角度,生動講述了石秋杰的感人事跡。作為記者,我們要通過新聞把這份感動傳遞給每一個沒有到場的觀眾。但受篇幅限制,我們只能從1個小時的報告中選用最感人的1分鐘左右同期聲。怎么選?我們沒有像以往一樣,拿著報告材料事先選擇好,到時候用攝像機錄下這一段,而是用“心”選出最受震撼的兩段:“系里論文答辯結束那天,我看見其他同學都和自己導師開心地合影,而我們幾個石老師的學生就像個失去媽媽的孩子。我曾不止一次地想過要在我的畢業(yè)典禮上,手捧畢業(yè)證,大聲地喊她一聲:‘媽媽!’”;“媽媽走后,每當,我回家走上5樓,就想起這十幾年來媽媽是怎樣一步、一步艱難地走上這90級臺階的,我就自責……如果我早一點長大,早一點懂事,我就可以多理解一點媽媽,多關心一點媽媽,媽媽走的時候也就不會那么擔心了……?!?/p>
要感動別人,先感動自己,雖然付出了許多辛苦,但這兩段用“心”選出來的同期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位同事說:“雖然石老師的事跡看過很多次,但再次聽到這些時仍忍不住流淚?!?/p>
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走轉改”已經(jīng)不僅是要參加的一項活動、一個任務、一次經(jīng)歷,而是一種理念,一種追求、一種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