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戀斐
《一只木碗》,這是我們聽得最多的關于孝敬老人的故事。故事中的老人跟兒子、兒媳及孫子住在一起。老人無法照料自己,每當他坐在餐桌前吃飯時,湯匙總是握不穩(wěn),常常會把菜湯撒在桌布或地上,兒子和媳婦都嫌棄他,吃飯時,把他趕到灶后的角落里,給他一只瓦盆,瓦盆里只有一點點飯菜。老人每頓飯都吃不飽,還經常挨罵,傷心極了。
一天,老人不小心打碎了吃飯用的瓦盆,又招來了兒媳的一頓訓斥。夫妻倆商量著用木頭給老人做個不容易被打碎的碗。于是,兒子找來了一塊木頭,開始動手做木碗。一會兒工夫,木碗就做好了。媳婦正想把碎木片清除出去,老人四歲的小孫子跑了過來,他把地上的碎木片拾掇到一起,說:“我要把這些碎木片做成一只木碗,留著它,等我長大了,就把它拿出來給爸爸媽媽吃飯用。”聽到這話,兒子和媳婦一臉苦笑,最后哭了起來。他們終于意識到:自己的所作所為,兒子都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坝H有過,諫使更。恬吾色,柔吾聲。”從此,他們不再將老人趕到角落里吃飯,而且,即使老人潑了點什么,他們也不再說什么了。慢慢地,他們對老人越來越好了。
孝順長輩,“天之經也,地之義也?!薄靶⒆佑H則子孝”,但當“孝”被媒體放大、被公眾聚焦、被賦予標準,我們是否還能清晰認識到“孝”的真諦呢?
新聞眼
Pant.1:被聚焦的“孝”
事
2012年7月13日,北京大學校長、著名的高分子化學家周其鳳回湖南瀏陽老家給其母過90大壽,他跪在90歲的母親膝前,母子相擁痛哭。隨后,照片在網絡上流傳,引發(fā)大眾討論。
周其鳳被聚焦并非首次,早在2011年10月17日,由他作詞、由北京大學中樂學社演出的歌曲《化學是你,化學是我》就在網絡上躥紅,并被網友封為“神曲”。而周其鳳也不止一次為媽媽寫歌。2010年,他曾寫了一首《唱給媽媽的歌》,由著名作曲家孟慶云作曲。孟慶云稱歌詞“風格質樸,意味淡雅”。2012年7月22日,在“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qū)大學校長聯(lián)誼活動”上,周其鳳在接受香港城市大學前校長張信剛贈書之后,回贈了一張CD,并稱“這是我為媽媽新寫的一首歌,叫《媽媽的油茶果》?!边@首歌中寫道:“今天是你的生日,孩兒不能回家,不是孩兒不牽掛,不是孩兒不想媽,世上讓兒陶醉的是你溫馨的氣息,給兒力量的是你輕柔的雙手,催兒奮進的是你期待的目光,還有你綿長的嘮叨,就像孩兒總也沒有長大……”周其鳳向來重視“孝道”,2009年,他當上北大校長后,就曾對該校自主招生政策進行補充,增加了“凡發(fā)現(xiàn)生活中不孝順父母者,一律不予錄取”一條。而《媽媽的油茶果》則正是周其鳳對媽媽感情的真實寫照。母親80歲大壽時他沒能趕回家,一直是他心中最為遺憾的事情。母親90大壽時,他跪母拜壽,可謂真情流露。但對此,有人反對、質疑,有人感動、贊揚,也有人中立、理性看待。
議
質疑派
@“百善孝為先”是中國傳統(tǒng)道德的根基之一。周其鳳此舉,不僅無任何可指摘之處,而且值得肯定。問題出在北大校長給90大壽的母親下跪,應當受到廣泛的“正面報道”嗎?大概不應該。孝母應是公眾人物的道德底線,而非夸耀線。
@下跪是很私人的事情,如此高調,有把母親當作道具的嫌疑。
@照片中,傳遞的是一種違和感(不對路,有問題,即因與周圍的環(huán)境不適應、不協(xié)調,而感到無法融入其中,產生一種疏離感的意思)。不管手持專業(yè)攝錄設備的人是否為記者,他們和坐在校長母親旁邊的墨鏡姑娘一起構成了畫面中非?!斑`和”的因素,使得照片在傳遞溫情外,更多的是一種荒誕的感覺。
理性派
@跪母拜壽讓周其鳳陷進了“孝題大作”的尷尬。公眾的觀察點和審美角度不是放在拜壽本身的意義上,而是放到了熱鬧的場面上,用審視“官德”的慣性思維來思考這一出原本真性情的跪母拜壽,自然就會引起社會的熱議和爭論,也免不了會被貼上“作秀”的標簽。
@鴉有反哺之義,羊知跪乳之恩。向母親下跪,應受到贊揚,而不應引起如此大的質疑。究其原因,或許是因為我們平時過于忙碌,“?;丶铱纯础倍家咽巧萃?,忽然下跪更顯得不尋常。尤其是“北大校長”這個閃亮招牌,擔負著學識、道義、榮耀,于是,有人覺得這種舉動不合常理。
贊揚派
@這是一種真情的流露,母與子在剎那間緊緊地擁抱,是長期分別以后的重逢,是心與心的碰撞,更是愛的升華,任何一個有血有肉的人,都會為之動容。這是深切的感恩之情,是對親情的無比珍惜,也是對父母照顧不周而心懷懺悔的表現(xiàn)。這動人心弦的一幕,必將深深烙在人們的心里。
@周其鳳跪拜母親引熱議的背后,顯示出這些年來中國人倫喪失的悲哀,中華民族自古遵循的傳統(tǒng)美德在商品化社會里一度遭到拋棄后,現(xiàn)在漸漸得到回歸。此時,我們更應該認為他和所有普通人一樣,不是校長,只是個兒子。跪拜母親彰顯的是大孝,值得我們贊揚。
@在跪母這一件事上,我們應該給予理解甚至贊揚。在那一刻,周其鳳不再考慮自己的社會地位,不再顧忌公眾形象,只想在母親懷里痛哭一場。作為旁觀者,更不需要再糾結于“北大校長”這一稱謂。我們甚至還需要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也欠給媽媽的一次下跪?
點評:
這本是件簡單的事情,卻被過度地討論,不禁讓人“悲從中來”。子女跪拜父母是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tǒng),這個傳統(tǒng)因故在這幾十年中被斷開了,周其鳳不過是重拾這個傳統(tǒng),拜母祝壽,以表孝心,即使身為北京大學校長,我們也不該在跪拜這件事上摻雜太多的“官秀”。如果非要帶上“官”字來解讀的話,也應該給予正面的鼓勵??偠灾?,質疑也好,贊揚也罷,兩方都有著一個強烈的共識,那就是“百善孝為先”。無論你是北大校長還是普通的販夫走卒,都應有事沒事?;丶铱纯锤改?,這也是對父母最好的回報。
Pant.2:被標準化的“孝”
事
2012年8月13日,全國婦聯(lián)老齡工作協(xié)調辦、全國老齡辦、全國心系系列活動組委會共同發(fā)布新“24孝”行動標準。與舊“24孝”相比,此次出爐的新“24孝”更簡潔易懂,朗朗上口,不僅包括與現(xiàn)代生活緊密結合的行動準則,還包括“支持單身父母再婚”“仔細聆聽父母的往事”等觀念突破和對老年人的心理關懷。全國心系系列活動組委會表示,新“24孝”行動標準與舊“24孝”形成對比,就是想告訴大家,時代的腳步在不斷向前邁進,我們對“孝”文化的理解,既要傳承又要有所創(chuàng)新。
議
支持者說——新“24孝”體現(xiàn)親子關系的發(fā)展
新“24孝”行動標準,昭示著中國傳統(tǒng)“孝文化”下的親子關系,正由重視倫理綱常和愚忠的“孝”轉向關注父母內心需求、強調和諧與溝通的“孝”。
安徽省知名社會科學家王開玉說:“新‘24孝注重精神層面的溝通,為現(xiàn)今親子關系的健康發(fā)展提供了一條明晰的路徑。這種溝通是很親近、平易、溫和的,有些標準鼓勵子女成為父母的‘朋友,聆聽父母的往事,常跟父母交心,這些都有利于子女真正了解父母內心的真實需求。”
網絡調查顯示,新“24孝”行動標準喚起了眾人“愧疚的心”。人們也希望,新“24孝”能成為現(xiàn)代社會的孝心的“指南針”,紓解正在來臨的“老齡社會焦慮癥”。
質疑者說——“孝道”哪能“標準化”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人們的行為也充滿了選擇的多樣性,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盡孝方式,而老年人的需求也同樣個性化十足。如果有的人條件不行,只能天天模仿黃庭堅給母親刷馬桶,而沒有能力為她買保險,這又算不算孝順呢?新“24孝”行動標準過于城市化,而忽略了農村及落后地區(qū)的實際。在弘揚孝道的問題上,官方應該有所不為,不應該過于積極地干預人們的生活,讓孝道“標準化”。
點評
“孝”是一個人對長輩的尊敬與愛護、關心與照顧。“孝”的精髓是行動的傳承,但“孝”的形式不是固定的,盡孝的方式多種多樣,在不同的情況下會有不同的行動和關懷。“新24孝”只能是一種啟示和參考,并不能成為全部盡孝行動的指南。只要對長輩有一顆感恩的心、關愛的心,盡己所能,在生活上給予長輩照顧,在精神上給予長輩安慰,這就足夠了,不一定非得按“新24孝”來做。我們也沒必要對新舊“24孝”進行刻板的解讀或加以指責,它們不過是在強調“孝”的重要性,要我們遵守孝道,盡孝心,做孝事。
析義堂
“孝”是什么?
如果凸顯孝順要靠長跪不起,?;丶铱纯匆苛⒎ń壎ǎ敲?,對“孝”的定義和理解以及如何擔當“孝”就成了我們所必須面對的難題了。
“孝”是什么?孔子曰:“孝,德之本也?!毙ⅲ亲优畬Ω改?、晚輩對長輩的尊敬、依從和感恩。嬰孩時,我們能感知父母的慈愛,那是“孝”;略具智識時,我們懂得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那是“孝”;長大成人時,我們能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回報父母,那是“孝”。
“孝”是父慈子孝,是和諧溝通。
專家認為,“孝”作為一切教育的開始和歸宿,其核心是子女與父母的關系,真正的“孝”應是“父慈子孝”,是和諧的溝通。前段時間,網絡上一則題為《下輩子,無論愛與不愛,都不會再見》的博文以各種形式,被網友廣泛傳播。這是香港電臺知名主持人梁繼璋給兒子寫的一封信,是梁繼璋在經過慘痛失敗后,將得到的人生體驗,以備忘錄的形式記載下來,告誡兒子的,希望能讓兒子在成長的路上少走冤枉路。對孩子而言,這些真實的敘述或許太殘酷,但這寥寥數(shù)字,的確蘊含了萬象人生,體現(xiàn)了一位父親對兒子的慈愛。這種和諧的溝通方式,讓不少網友“恍然大悟”,開始珍惜與長輩相處的時光。
“孝”是殘病不棄,是悉心照料。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 “孝”,細化到我們的生活中,也許就是一個簡單的表情、一聲平常的問候、一個輕易的舉動,但就是這么看似尋常的事情,卻也有許多人做不到。
1962年,陳毅元帥出國訪問回來,路過家鄉(xiāng),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親。陳毅的母親癱瘓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陳毅進家門時,母親非常高興,剛要向兒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換下來的尿褲還在床邊,就示意身邊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陳毅見到久別的母親,心里很激動,上前握住母親的手,關切地問這問那。過了一會兒,他對母親說:“娘,我進來的時候,你們把什么東西藏到床底下了?”母親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陳毅聽了,忙說:“娘,您久病臥床,我不能在您身邊伺候,心里非常難過,這褲子應當由我去洗,何必藏著呢?!蹦赣H聽了很為難,旁邊的人連忙把尿褲拿出,搶著去洗。陳毅急忙擋住并動情地說:“娘,我小時候,您不知為我洗過多少次尿褲,今天我就是洗上10條尿褲,也報答不了您的養(yǎng)育之恩!”說完,陳毅把尿褲和其他臟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凈凈,母親欣慰地笑了。
雖然陳毅元帥為母親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從這些平常的小事,可以看出他對母親濃厚的愛。他不忘母親曾為自己付出的點點滴滴,理解母親的艱辛和不易,知道報答母親的養(yǎng)育之恩。他的一片孝心,值得天下所有兒女學習效仿。
在浙江省金華市磐安縣冷水鎮(zhèn),就有一名被當?shù)厝朔Q為“磐安孝子”的普通鄉(xiāng)村教師。他叫陳斌強,5年前,母親患上了老年癡呆癥,生活不能自理。為了更好地照顧母親,家住縣城的他,每周都會將母親綁在自己身上,騎電單車30公里,帶著母親到鄉(xiāng)鎮(zhèn)的學校去上課,到了周末,又將母親帶回家中照料。這些年來一直風雨無阻。陳斌強說,母親命運多舛,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跟我在一起。“這輩子,我都不會丟下她!”
“孝”,讓我們看到了人性中光輝的一面。
河北成安縣商城鎮(zhèn)東保莊村63歲農民李慶平,為了照顧癱瘓的母親,他關掉了自己的造紙廠,戒掉了煙酒。他每隔半小時幫老人翻一下身,每隔一小時為老人更換一次褥墊;半天為老人做一次按摩,一天為老人擦洗一次身子;如果老人大便困難,要用自制的圓頭木棍輔助,甚至用手“幫忙”。不知不覺中,李慶平已在母親身邊守候了15個春秋。在他的精心照料下,老人不僅從未得過褥瘡,而且房間里也聞不到一點兒異味。
62歲的臺灣退休公務員丁祖伋,家住臺南,本有機會升職到臺北上班,但為了照顧年老的父母,他拒絕了。2007年,丁父過世,母親想回大陸探親,為圓母親心愿,他提前退休。2012年3月,丁祖伋85歲母親不慎摔斷左腿,整條左腿打上石膏。他帶母親去醫(yī)院復診,母親左腳無法彎曲,坐輪椅又怕碰撞,于是,他就用嬰兒包巾把母親裹抱在胸前。這一幕被網友拍下,并以“把愛傳出去”為題,發(fā)到了社交網站“臉譜”上。該圖感動了半個地球,不少網友感嘆:“社會需要這樣的楷模。”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薄靶ⅰ?,是社會和諧的助動力?!靶ⅰ保苷宫F(xiàn)社會文明的一面。
家住天津市紅橋區(qū)的趙永華,14年來,相繼與11位老人簽署了“遺贈扶養(yǎng)協(xié)議”,這些老人都有一個相似的身份——“無子女、無家產”,趙永華扶養(yǎng)他們從來不是為了回報,而是讓他們這些孤寡老人能感受到溫暖,覺得自己并沒有被社會遺忘。就這樣,他接來了一位又一位老人,又送走了一位又一位老人。他坦言,在這個過程中,自己的收獲遠比付出要多得多。扶養(yǎng)老人不僅讓他從中獲得了很多樂趣,充實了生活,還為自己的子女做了良好的榜樣。在他看來,“孝順”應該成為社會的一種潮流,應該從對老人行為的關懷深入到心理的關懷。他是在用實際行動實踐“養(yǎng)老不僅是子女的義務,也是社會的責任”這句話。
實踐室
“孝”你做到了嗎?
有調查分析表明,我們青少年的孝德認知與孝德行為之間存在偏差,知行脫節(jié),孝德價值取向過于重現(xiàn)實、重效益,呈現(xiàn)功利化、實用化傾向?;蛟S你會認為這是在給你戴“莫須有的帽子”,或許你會認為對殘病的長輩不離不棄、細微照料的“孝”離你很遠,或許你會認為“敬人親、廣仁愛”的孝有點“假大空”,但看看下面這“四個不一樣”,你還會這么想嗎?
據(jù)調查分析,一部分青少年在道德認知上,認可主流價值觀倡導的行為規(guī)范(包括優(yōu)秀的孝德規(guī)范),但不愿意付諸行動,表現(xiàn)為“四個不一樣”:在課堂上與在課堂外不一樣,在人前與在人后不一樣,在校內與在校外不一樣,在家里與在家外不一樣。試對照一下,一旦離開特定的場合和特定環(huán)境,你會不會變成另外一副面孔?
2012年,湖北枝江市仙女鎮(zhèn)一名18歲的男生考上了湖北科技學院。9月初,該男生的媽媽譚女士擔心兒子生活不能自理,竟給兒子備了30雙襪子換洗,還約定一個月后到學校為兒子做總清洗。
譚女士說,兒子讀初中時,她覺得孩子還小,沒讓孩子做洗衣、洗襪子這些事;上高中后,又覺得學習壓力猛增,更沒讓孩子把時間和精力花在家務事上,孩子的一切生活起居,都由父母包攬??裳巯拢瑑鹤泳鸵獔蟮?,基本的生活技能一竅不通,這不免讓她擔心。于是,她為兒子準備了30雙襪子,夠穿一個月的了。屆時,她再去學校看兒子一次,幫他洗襪子,讓他慢慢學會了再“放手”。
這則消息不免讓人咋舌。上大學不只是要做學問,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如何做人,學習如何走出父母的懷抱,真正實現(xiàn)精神上的“直立行走”?!靶ⅰ辈粌H僅是父母殘病時對父母的悉心照料,更是父母健康時對父母辛勞付出的理解。在新的場合和新的環(huán)境里,不讓父母牽掛、擔心,學會自理、自立也是“孝”的基本內容。
踐行“孝”,有時是可以從形式上開始的。2012年9月初,武漢一小學在開學典禮上,組織1000多名師生齊聲朗誦《弟子規(guī)》,聽國學教育講師團講“孝道文化課”,并讓20名學生代表支起椅子、端來熱水,現(xiàn)場請自己的父母、爺爺奶奶坐下,在老師的示范下,下跪給長輩洗腳。這一幕也引發(fā)了網絡熱議。撇開網絡爭議不論,校方的初衷是值得我們肯定的——這個活動有利于弘揚傳統(tǒng)孝道文化,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塑造高尚的人格,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我們常說,“孝應從形式到內容”“孝不在新而在心”“孝應從自身做起”,其實,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從現(xiàn)在開始理解父母、體恤父母,保持健康的體魄和飽滿的精神,用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去生活……這些,點點滴滴不也都是在踐行“孝”嗎?
結語
盡孝之道,是每個人內心那一份柔韌的堅守,而不是一朝一夕的點綴。孝敬父母,有無標準并不重要,關鍵的是要有真心、用真情、心懷感恩。孝能為社會和諧賦予重量,能為自己、為別人預約心靈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