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琴芳
目前流動人口孕產婦現狀分析和應對方法
葉琴芳
目的 通過對我社區(qū)流動人員中孕產婦現狀的分析,總結應對流動人口孕產婦的經驗,并建立更為科學的管理系統。方法 搜集現有的我區(qū)流動孕產婦相關病例,數據搜集區(qū)間為2011年1月~12月,之后采用回顧性病歷分析研究方法對所選樣本進行分析,因為孕產婦保健與個人的相關性較大,所以要認真做好每個個案,具體的病例建立中可以參閱區(qū)內醫(yī)院婦產科門診的外來孕產婦電子檔案等相關資料,進而與我區(qū)孕產婦女情況進行對比。結果 對區(qū)內360名流動人口產婦和90名本地人口產婦孕產情況調查顯示,與本地婦女相比,流動人口婦女的衛(wèi)生保健指標都相對較低,流動人口孕產婦和嬰兒死亡率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本地孕產婦婦幼平均指標,此外,大多數流動人口兒童沒有接種完整系統性的疫苗注射,這也日益成為影響衛(wèi)生保健的一個潛在因素。結論 目前,與本地孕產婦相比,流動人口孕產婦保健工作不到位,存在著大量問題。流動人口孕產婦是應該受到特別保護的,在生理衛(wèi)生方面對她們的護理也就顯得尤為重要,要想提高整體的流動人口孕產婦保健護理水平,就應該從宏觀宣傳到微觀的個人管理上面面俱到。
流動人口;孕產婦;現狀;應對方法
流動人口孕產婦的保健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qū)衛(wèi)生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標。流動人口本身的社會性就比較復雜,大多數都屬于弱勢群體,而孕產婦又是他們中更為脆弱的群體,因此,流動人口孕產婦的保健問題就顯得十分突出。據2011年人口統計,我鎮(zhèn)現有常住人口2萬人,其中,外省市人口1.1萬人,占55%。2011年,轄區(qū)內孕產婦總數 450人,其中,外來孕產婦360人,占80%。通過本次研究,我們旨在深入了解區(qū)內流動人口孕產婦保健管理的現狀,針對其中出現的問題,探討更為有效的流動人口孕產婦保健管理策略。
1.1 一般資料 本次調查選取的調查對象是2011年1~12月在我區(qū)進行保健護理的流動人口孕產婦450名。年齡最小的19歲,最大的41歲,平均年齡32歲,其中,小于20歲的占3%,≥35歲占0.5%;在東平鎮(zhèn)居住時間平均3年,其中,居住半年以上的占90%,住居1年的占86%,居住2~3年的占80%,居住4~6年的占50%,居住6年以上的占5%。戶籍涉及6省市,其中,前3位的是安徽、四川、河南,分別占60%、15%、12%。對本地和外來產婦身體情況進行檢查,統計本地孕產婦90人,外來孕產婦360人,兩組孕產婦在身體健康及年齡方面無明顯差異(Pgt;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由專業(yè)醫(yī)療人員對兩組孕產婦的保健情況與住院病歷等相關資料進行專業(yè)統計,對兩組產婦生產前后的6個階段進行全程保健管理。將其分成本地孕產婦90例和流動孕產婦360例兩組,并記錄兩組孕產婦的產前檢查、護理情況,對比兩組孕產婦產前保健差異。
1.3 統計學方法 對研究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統計流動人口和本地人口孕產婦孕檢、B超篩查、早孕、孕期貧血等情況,其結果如表1。
從表1可以看出,流動人口孕產婦直接或者間接獲得的產期保健服務質量遠低于本地孕產期婦女,由此所產生的后果就是流動人口孕產婦早產率和孕期貧血比例要遠高于本地孕產婦,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lt;0.05)。
表1 兩組孕產婦的B超、孕檢、孕期貧血、早孕等情況統計結果(例)
2.2 統計流動人口和本地人口孕產婦孕次,其結果如表2。
表2 流動人口和本地人口孕產婦孕次情況結果[例,(%)]
從表2可以看出,流動人口孕次比例高于本地人口,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lt;0.05)。
外來孕產婦孕產期保健服務現狀不盡人意,其中的影響因素也并非單一的,需要綜合分析。流動人口的居住環(huán)境較差,可選擇空間也很狹窄,他們一般選擇居住在郊區(qū)的農村,而這些地方的衛(wèi)生環(huán)境對于孕產婦來說都十分堪憂。而且,由于流動人口戶籍管理政策上存在的一些問題,導致他們的住戶信息十分分散,不易被有關部門掌握,因此,也就不能及時地建立完整的病例庫。流動人口的流動性決定了他們不會對社區(qū)有太多的歸屬感,自然也就不會輕易融入到當地的民俗中,使得流動人口往往會和當地居民在生活習慣尤其是衛(wèi)生習慣上產生分歧,而雙方又沒有及時建立溝通的橋梁,所以,當地居民也就沒有渠道為這些流動人口的孕產婦提供幫助和相關的衛(wèi)生習慣引導。這些流動人口多來自偏遠農村,沒有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對孕期的保健常識了解微乎其微,也沒有進行定期檢查的意識,所以常常會延誤治療。近幾年來,我鎮(zhèn)著力加大了婦科保健醫(yī)生的數量并改善了相關的硬件配備狀況,但很多醫(yī)院在應對策略上也出現了問題。這樣不僅有損醫(yī)院的聲譽,更是打擊了人們就診治療的積極性,嚴重影響了保健的管理秩序[1]。這也是為什么近年來雖然提高了對該問題的重視程度,但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且有愈演愈烈之勢的重要原因。
徹底解決流動人口孕產婦保健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必須建立合理有效的監(jiān)督機制[2]。政府、醫(yī)院、社區(qū)在整個工作流程中要相互協助,因為保健工作的績效審核需要三方的共同評定。必須建立專門的流動人口孕產婦保健工作監(jiān)督部門,部門下設各種小組,分別監(jiān)督各職能部門的工作,并從中協調。加大婦科保健醫(yī)生的數量并改善相關的硬件配備狀況,在實際操作中,要執(zhí)行到位。醫(yī)院不能一味打價格戰(zhàn),要從問題源頭上梳理,不能老問題解決了又出現新問題,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此外,對孕產婦加強保健知識的宣傳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讓流動孕產婦認識到孕前檢查護理的重要性,免費開展一些基礎教育課程,鼓勵孕產婦接受產前教育,讓她們全面了解產前的相關知識,對于一些經濟困難的流動孕產婦,政府應該建立健全流動孕產婦的保障措施,社會應給予關愛,解決流動孕產婦因經濟原因不能得到孕前檢查、護理的難題[3]。
[1] 盛建丹,方興.金東區(qū)外來流動人口孕產婦保健狀況調查[J].中國婦幼保健,2009,24(05):680.
[2] 陳海梅.外來孕產婦及兒童計劃免疫社區(qū)管理模式的研究[J].當代醫(yī)學,2010,16(20):36-37.
[3] 王躍,許速.閔行區(qū)外來孕產婦管理模式探討[J].中國婦幼保健,2010,25(34):4973.
10.3969/j.issn.1009-4393.2012.26.116
202178 上海市崇明縣東平鎮(zhèn)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 (葉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