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亮
薌劇繼承臺灣歌仔戲和閩南改良戲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經過半世紀的磨合和發(fā)展,無論是隊伍陣容,人員素質,演出水平,劇本質量,藝術品位,和社會影響,都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其傳奇般的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成就,為海內外的同仁所認同。
薌劇從初創(chuàng)1個漳州實驗薌劇團,發(fā)展至12個國營薌劇團和50余個民辦職業(yè)劇團及100余個業(yè)余薌劇團(其中有2個閩臺合辦的劇團)。
劇種從九龍江流域的漳州、廈門伸延至晉江地區(qū)的同安、南安、安溪乃至莆田邊沿的惠安北部一帶。甚至新加坡福建公會也于1988年成立了1個薌劇團。
薌劇第一個漳州實驗薌劇團,從1951年參加中央人民政府南方革命老根據地訪問起步,踏遍閩南青山綠水,1960年參加全國巡回演出,途經廣東、湖南、湖北、江蘇、上海、浙江等6省12個中心城市,完成了薌劇史上的第一次萬里長征,又于1983年至1999年間,屢次飛越重洋,三進新加坡,九進馬來西亞 (民間薌劇團)并于1995年到臺灣十大城市巡回演出,史稱“薌劇海外萬里行”。
薌劇3次參加全國戲劇匯演,連中三元。 《三家?!窂V被各大劇種移植,流傳大江南北。《碧水贊》被改編為京劇 《龍江頌》,為 “革命樣板戲”之一風靡全國?,F代戲 《戲魂》獲 “文華獎”,首開福建省現代戲獲此殊榮的記錄。鄭秀琴榮獲演員“文華獎”,為福建省戲曲演員表演現代戲獲此大獎的第一人。薌劇成為福建戲曲史上,演出現代戲的一面旗幟,為創(chuàng)作現代戲樹立一座豐碑。
薌劇三次晉京獻演?!峨p劍春》、《僑鄉(xiāng)軼事》、《保嬰記》,被稱為 “薌劇三大貢品”佳作。
此外尚有24個省級獲獎名牌劇本、市評43個拳頭劇目。拍攝薌劇影視片14部,錄制音樂唱片30余種。出版 《薌劇傳統(tǒng)劇目》4集。獲獎劇本 《閩南戲劇》2集,陳開晞、陳大禹劇作選各1集。編著 《薌劇源流》、《薌劇音樂》、《薌劇音樂唱腔選集》以及為 《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戲曲志》、《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漳州文化志》等撰寫條目10種。并發(fā)表論文30篇。
就漳州薌劇而言,薌劇從業(yè)人員從一個文盲半文盲的群體,發(fā)展至持有中專文憑100余人,大專學歷20余人,高級職稱20余人、中級職稱150余人,享有國家特殊津貼1人的團體。順利地完成了薌劇3代人的交替接班,形成了 “青出于藍勝于藍”的良性循環(huán)。
薌劇終結了 “做戲頭、乞丐尾”的悲慘歷史,使廣大從業(yè)人員享受國家干部或集體職工的工資和離退休制的待遇。
從 “下無寸土,上無片瓦”,“露宿街頭、棲身破廟”的困境中,遷入人均30平方的私宅公寓。擁有一座薌劇 (歌仔戲)藝術研究中心。
從挑擔下鄉(xiāng)演出而至出門騎摩托車,下鄉(xiāng)乘坐劇團大巴。
從舊社會被視為下九流的 “做戲仔”,而至人民代表、政協委員、黨代表,從鄉(xiāng)區(qū)、縣省、甚至全國黨代人大政協都有過薌劇藝人當選為代表或委員。
薌劇實現了臺灣歌仔和閩南改良戲兩種聲腔交融輝映,兩個表演流派共存互長的目標。
薌劇為歌仔戲實現了認祖歸宗,回饋母體,根植閩南,藤牽兩岸,交流互動,共同繁榮的理想。
薌劇為海峽兩岸交往、聯誼、統(tǒng)一架起一座立交橋。
歌曰:
薌劇俚俗普通,
漳州氣味特濃。
七字雜碎為腔,
蠻歌野調遺風。
樂器月琴大廣,
尤存閩越音容。
薌腔漳韻,
無不合轍中州傳統(tǒng);
唱詞口白,
皆與國語呂律相通。
藉竹馬之踏搖,
蹈鹿溪而舞九龍,
集車鼓之嘲弄,
諷丑陋恥笑奸雄。
生旦多情古意,
丑凈直撞橫沖,
戲文豐富多采,
題材古今兼容。
擇本地軼事以敷演,
抒鄉(xiāng)黨喜樂苦衷,
頌歷代英模才俊,
長今朝八閩威風。
五十經典千獎狀,
出國上京赴榕,
百團千隊一萬眾,
薪火傳承不忘宗。
與時俱進競驍勇,
同心同德促繁榮。
兩岸同仁相互動,
共建薌劇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