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標題是報紙的眼睛,本文通過對大量英美歷史和現(xiàn)代報紙的研究分析,系統(tǒng)地梳理了英美報紙標題的沿革和發(fā)展過程,并將其分為六個階段做詳細研究。本文最后還簡單地介紹了現(xiàn)今英美報紙在制作標題時的方法和原則。
【關鍵詞】英美;報紙標題;發(fā)展
英美報紙的標題經(jīng)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由簡至繁,再由繁至簡、回歸本真的過程。本文以英美兩國報紙的標題為研究對象,其主要原因是二者都使用英語,且在報業(yè)的發(fā)展上一脈相承、相互影響。在19世紀之前,美國報業(yè)一直在學習英國,到19世紀初,美國工業(yè)革命期間,新聞出版業(yè)崛起,轉(zhuǎn)而成為英國馬首是瞻的對象,很多英國新聞人都赴美學習美國的辦報經(jīng)驗。在標題制作方面,英國最初的手抄新聞并無標題,只是將新聞隨意排列。標題的出現(xiàn)是在16世紀初,英國新聞書開始啟用封面標題,內(nèi)容由簡至繁。近500年后的今天,標題的內(nèi)容模式和排版方式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目前英美報紙標題崇尚簡潔之風,以寥寥幾個詞在最短時間內(nèi)吸引受眾為目標。英美報紙從業(yè)人員將之稱為“Tellandsell”(告知并推銷)。本文通過對大量英美報紙第一手資料進行分析,得出了英美報紙標題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過程,并將其分為六個階段加以闡述。
一、16世紀初最早的新聞標題——新聞書的標題
英國的印刷新聞業(yè)始于16世紀初,最早是以小冊子或新聞書的形式出現(xiàn)的,并不存在現(xiàn)代意義上的每篇新聞設置一個標題,而僅在新聞書或小冊子的封面上對消息來源作以說明。例如,1621年英國創(chuàng)辦的《每周新聞》,在其封面上標注著“來自意大利、德國、匈牙利、波蘭、波希米亞、法蘭西和低地國家的每周新聞”,并注有“譯自荷蘭”等字樣。后來的一些報紙模仿此類形式,并稍作改變,加上了消息內(nèi)容的摘要,極為冗長,有時多達一二十行,將其排列成為幾個倒金字塔疊加的樣式。例如,1624年出版的關于英國和西班牙紛爭的一本新聞書,封面上寫著“來自天堂的新聞”,下面還有一個很長的摘要:“英國的最高首腦們,國王亨利八世,國王愛德華六世,亨利王子,瑪麗女皇,伊麗莎白女皇及安妮女皇在天堂召開會議。西班牙對歐洲諸國和自由城邦虎視眈眈,尤其是對英國,其野心毫不掩飾,暴露無遺……”英國學者Straumann認為,早期的新聞書的封面摘要中包含了現(xiàn)代新聞標題中的一些核心要素,可以看做現(xiàn)代標題的雛形。[1]
二、英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后——單個新聞標題開始出現(xiàn)
1640年英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前后,一大批報紙和小冊子問世,導致現(xiàn)代報業(yè)的一些要件問世,如社論、特稿、插圖、廣告等,同時報紙開始為單個新聞制作標題。1649年英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達到高潮,英王查理一世被處決,官方報紙報道了該事件,其標題為“1648年1月30日查理一世在白金漢宮門口行刑之前手著鐐銬的哀嘆”。標題中“King Charles I”(國王查理一世)幾個字是套紅印刷,目的是制造一種震撼和大快人心的效果。但總的來看,報紙標題這一新生事物還未普及,制作標題者仍是少數(shù)。
比起英國,美國的新聞事業(yè)萌芽較晚。美國17世紀時作為英國的殖民地,到1690年才出版了第一張報紙《國內(nèi)外公共事件報》。在這一時期,美國報紙的形式和內(nèi)容都模仿英國的報紙。這一時期的報紙規(guī)格如書籍般大小,頁數(shù)少、均分兩欄。文章排得密密麻麻,版面沒有留白,文章也沒有標題,是以第一個字母大寫或者是以首字下沉的方式區(qū)分不同報道內(nèi)容,字體小而密,閱讀起來稍顯費力。后來的一些報紙逐漸開始使用標題,但大多是狹窄的、字體很小的一行。
三、英美征收印花稅時期——摘要型標題大量出現(xiàn)
1712年,英國國會為了有效管制出版業(yè),通過了印花稅法案,給報業(yè)套上了沉重的枷鎖。報紙的出版者一方面要躲避稅收,另一方面要盡可能容納更多內(nèi)容,就只能采取擴版的手段。這一結(jié)果使報紙的版面有了明顯變化,多由過去的兩欄擴大為三欄或四欄,報頭有小幅的木刻插圖。標題的制作方面,由于版幅與欄距的擴大,標題占位也相應增加,同時由過去簡單地介紹消息來源發(fā)展為開始描述消息的主要內(nèi)容。英國在1700年左右,已經(jīng)有一大批定期出版的報紙把標題制作納入常規(guī)的新聞采編活動中。
作為殖民地的美國,其出版業(yè)也遭到了1765年殖民政府頒布的印花稅法案的壓制。報紙出版者也效仿英國采取同樣的措施加以應對政府的大額稅收。這一時期,美國的報紙欄數(shù)開始增加,報紙標題變大。由《波士頓公報》與《新英格蘭周報》合并的《波士頓公報與鄉(xiāng)村新聞》在1770年1月1日的報紙頭條中報道了當?shù)匦⊥档那闆r,其主標題為“The List of the Name of the Theft”(小偷名單),副標題是4行摘要式的內(nèi)容簡介。每篇報道之間用不同的花邊隔開,顯得層次較為分明。
四、廉價報紙時期——垂直版式下的超長標題與水平版式下的跨欄標題
這一時期的英國報業(yè)明顯落后于美國,而且地位變化極為明顯,即從過去的被效仿者變成了跟風者。1810年,美國出現(xiàn)了高效的滾筒式印刷機,廉價報紙開始出現(xiàn)。至1843年,美國發(fā)明家理查德·M·霍發(fā)明了高速輪轉(zhuǎn)印刷機,霍氏印刷機為防止印版上的活字在印刷機高速旋轉(zhuǎn)時脫落,采用了從上至下貫穿印版的長金屬條嵌在版中起固定作用,這些金屬條在印刷中形成的細線自然成為各欄的分割。因此,報紙的版式有了明顯變化,主要表現(xiàn)在欄數(shù)的增加上,一般報紙都選擇6~7欄,豎排走文,一貫到底。標題的行數(shù)直線上升,有時多達二三十行,有時比正文還要長。標題全部擠在一欄中,分成幾段,每段用不同字體、字號,通過標題的厚度顯示文章的重要性。標題的排列方式也由之前單一的倒金字塔式拓展為懸掛式、階梯式、金字塔式,或是以上幾種的結(jié)合。美國一家報紙刊登了記者采訪謝爾登將軍的報道,其標題共有6句話,分了6段,每句話占3~5行,總共長達23行。內(nèi)容是:精力充沛的菲爾/本報記者對/溫切斯特的英雄進行了一次/有趣的采訪,這位偉大的勇士張開/雙臂迎接了記者/他在戰(zhàn)爭中幾乎/沒了命,他乘坐軍車/到處旅行/養(yǎng)尊處優(yōu),謝爾登將軍/走遠了/但我們喝的香檳味道/仍縈繞四周,我們心中暗喜/小菲爾/接見了我們/但人終有/一死,身形矮小但胸懷偉岸的/菲爾普斯謝里登/就連看田野里的麻雀/都要使用/望遠鏡。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句子斷句的方式不是按照小的意群分割成幾行,而是一句話到欄的結(jié)尾自然轉(zhuǎn)欄,或把整句截成長度相仿的幾行。這樣一來就削弱了句子的易讀性,句子被硬生生地分行,不僅意義上被分割,而且視覺上呈斷裂效果。這也是現(xiàn)今編輯英美報紙標題時極為忌諱的一點。
19世紀中期,英國的廉價報紙只有一百多家,而同時期美國已有千家廉價報紙。除了報紙數(shù)量和發(fā)行量上的差別,還有質(zhì)的差別,即新聞操作的理念和實踐方面,美國報業(yè)成了英國報業(yè)學習和借鑒的對象。英國的《每日電訊報》在萊維·勞森掌權期間,主動學習美國的辦報方式,在內(nèi)容上,擴大報道面,注重趣味性;在編輯上,對重大消息采用多項標題以示強調(diào)。如普法戰(zhàn)爭之中,報道法軍潰敗的消息用了10行標題,這被認為是英國報紙標題革新的開端。[2]
1860年,水平版式開始現(xiàn)諸報端。這主要是由于報紙印刷開始采用鑄版術,澆鑄的鉛版使圖片、標題、廣告等不再受分欄的限制,到1890年,輪轉(zhuǎn)印刷機已經(jīng)被鑄版和卷筒紙的印刷機取代。隨著印刷技術的革新,報紙可采用橫排的方式,打破了垂直版式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但最初只是標題的橫排,正文仍是垂直排版。1862年9月22日,《費城問詢報》(Philadelphia Inquirer)頭版出現(xiàn)了最早的跨欄橫標題。該版頭條標題長4欄(版面共分6欄),之下是一幅同長的圖片。[3]
五、黃色新聞時期——超大字號的煽情標題與通欄題
19世紀末,普利策的《世界報》大打煽情主義牌,迅速打開銷路。后與赫斯特的新聞報激烈競爭,刮起黃色新聞之風。其顯著特點之一就是經(jīng)常使用大字號的煽情標題、通欄題等,并用黑體字或套紅印刷,使得整個版面充滿了聳人聽聞、災難壓身的感覺。美西戰(zhàn)爭前后,黃色新聞達到頂峰,赫斯特的《紐約新聞報》大量制造能激發(fā)美西矛盾和民眾仇恨情緒的“新聞”刊登在版面上。1898年2月,美國在哈瓦那護衛(wèi)美國僑民的緬因號戰(zhàn)艦離奇爆炸,《紐約新聞報》未經(jīng)任何查證,就劍指西班牙為幕后操縱者。1898年2月19日的版面充斥著多個巨大的新聞標題,例如,在報眉位置的標題赫然寫道:懸賞5萬元——是誰毀了緬因號?報頭下方,又是一條通欄黑體大標題:緬因號爆炸是敵人所為。版面中心是極其醒目的大字多行標題:羅斯??隙ㄜ娕灡ú皇鞘鹿?。左右兩側(cè)也分列著主要由標題構成的“懸賞5萬美元捉拿緬因號暴行的兇徒”的報道。同期,《世界報》的標題之作也驚世駭俗,1898年5月8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該版報道約翰·杜威在馬尼拉戰(zhàn)勝西班牙軍,報頭下兩行通欄大標題貫穿版面,版面底部又是兩行通欄大標題,二者之間的正文采用大字號,完全打破欄的限制,采用通欄橫排走文。
那時,標題的競爭成為報紙競爭的一個重要手段,過去的多層標題相對少了,被大字號的跨欄標題取而代之。有意思的是,如果報紙編輯認為字號仍不夠大,就要求印刷者立即用木頭做出符合要求的超大號字,投入印刷。黃色新聞之風引起了全國報紙的仿效,在21個報紙集中的城市里,約有三分之一的報紙是純粹的黃色報紙。到1910年左右,雖然通欄標題還經(jīng)常被使用,但是令人沮喪不安、聳人聽聞的標題已經(jīng)基本上銷聲匿跡了。發(fā)行經(jīng)理們也不再急匆匆地沖進編輯室要求編輯排個通欄大標題,以增加報紙銷量。至此,黃色新聞有所收斂,新聞工作者在標題制作方面趨于理性。
總的來說,這一時期由于標題的靈活運用,許多有關新聞標題的專Zd/Qt06STRvg5o//c8Otxw==業(yè)術語被確定下來。例如Skyline head(最高頭題,指的是處于報頭上方,即報眉位置的跨欄大標題)、deck(輔題)、subhead(分標題)、kicker(引題)、stethead(集納標題,例如“TODAY IN HISTORY”歷史上的今天)等。
六、一戰(zhàn)后——簡潔標題的興起
一戰(zhàn)以后,英美報紙興起了簡潔之風。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日益加快,什么都是快餐式的,報紙也不例外,快速讀報成為一種需要。新聞標題要求準確易懂、短小精悍,一般6~8字為宜。除此之外,其排版方式更多地轉(zhuǎn)向streamlining(流線型)的方式。設計者們將多行標題左對齊,形成右側(cè)留白,而非過去的正金字塔或倒金字塔式。他們認為,左縮進的標題比傳統(tǒng)的標題易讀性更強,而且在編輯標題時更加快捷方便,也符合英語從左至右的閱讀順序。裝飾方面,那些華而不實的花邊、花框被大刀闊斧地砍掉,轉(zhuǎn)以適當留白來進行視覺分割。在標題大小寫的問題上,為最大限度地提高易讀性,多數(shù)報紙使用的是大小寫字母的結(jié)合。
另外,現(xiàn)代無襯線字體(Serif)逐漸顯露報端,并受到重視。在印刷報紙早期,印刷質(zhì)量不高,文字細節(jié)經(jīng)常會丟失,為了解決這個技術問題,早期報紙使用的字體都是Sans Serif(有襯線)類型的,每個字都有厚重的襯線,以便能清楚印刷。但在行文閱讀的情況下,Sans Serif容易造成字母辨認的困擾,常會有來回重讀及上下行錯亂的情形。這一時期,新設計出的Century,Caslon,Goudy,Garamond等無襯線字體給傳統(tǒng)的羅馬襯線字體提出了巨大挑戰(zhàn)。提倡者認為,不帶襯線的字體,比起羅馬字體要更加樸實一些,容易辨認,易讀性較高。同時字體更加窄細,這就意味著可以在同樣大的標題位置中容納更多的字。不花哨、不張揚,從而體現(xiàn)報紙務實的個性,也更適合標題流線型的排版方式。但這并非襯線字體就此退出歷史舞臺,在英國,粗襯線體還是很受歡迎,2006年,英國大報《衛(wèi)報》改版時,設計了一款粗襯線體——“衛(wèi)報埃及體”(Guardian Egyptian)作為其報紙主字體,頗受讀者青睞。
參考文獻:
[1]Straumann H:Newspaper Headlines.A Study in Linguistic Method.London.1935:75.
[2]鄭超然,程曼麗,王泰玄.外國新聞傳播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10.
[3]張金璽:美國報紙版式的流變與動因[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2(2).
?。ㄗ髡邌挝唬盒陆髮W新聞與傳播學院)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