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歌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
中東歐與中亞觀察
中東歐國家加入歐盟后的政治新動向
高 歌
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于2004年5月1日,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于2007年1月1日加入歐盟后,政治上出現了一些新的動向,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入盟目標的實現使得因入盟的一致要求而相安無事的中東歐國家各政黨、乃至政黨內部派別失去合作的基礎,政府易于發(fā)生變動。
波蘭、捷克、匈牙利和斯洛文尼亞都在入盟后不久發(fā)生了政府變動。2004年5月2日,波蘭總理萊謝克·米萊爾辭職。6月26日,捷克總理、社會民主黨主席弗拉迪米爾·什皮德拉宣布辭去總理及社會民主黨主席職務,并于7月1日正式遞交辭呈,政府自動解散。8月26日,匈牙利總理邁杰?!け说棉o去總理職務。10月3日,斯洛文尼亞民主黨在國民議會選舉中擊敗連續(xù)執(zhí)政12年的自由民主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12月3日,以民主黨主席亞內茲·揚沙為總理的新政府獲國會批準,自由民主黨領導的政府被取代。
羅馬尼亞入盟后不僅經歷了政府變動,甚至總統(tǒng)也遭到了彈劾。2007年以來,總統(tǒng)特拉揚·伯塞斯庫及其領導的民主黨與總理波佩斯庫—特里恰努及其領導的國家自由黨間矛盾日趨尖銳,社會民主黨等反對黨則利用伯塞斯庫與波佩斯庫、民主黨與國家自由黨之間的沖突向總統(tǒng)和政府發(fā)起挑戰(zhàn)。2月28日,社會民主黨正式提出彈劾總統(tǒng)案并得到保守黨等黨派的支持,議會為此設立了專門調查委員會,調查總統(tǒng)違憲行為。3月21日,議會專門調查委員會認定伯塞斯庫有違憲行為,社會民主黨提出的彈劾總統(tǒng)案有理。3月22日,社會民主黨以對政府提出不信任案要挾波佩斯庫在一周內改組政府。4月2日,波佩斯庫向議會提交新政府名單,民主黨被排除在政府之外。4月3日,議會通過政府改組方案。雖然伯塞斯庫根據憲法只能簽署批準新政府的總統(tǒng)令,但他強調新政府已不能代表民意,呼吁提前大選??偨y(tǒng)與議會和政府的關系愈加惡化。盡管憲法法院在4月5日聲稱伯塞斯庫的違憲行為沒有嚴重到必須對其進行彈劾的程度,但議會還是于4月19日通過了彈劾總統(tǒng)議案。4月20日,憲法法院確認議會表決結果,伯塞斯庫被暫??偨y(tǒng)職務1個月。5月19日,羅馬尼亞就議會彈劾總統(tǒng)案舉行全民公決,多數選民反對彈劾總統(tǒng)。5月23日,伯塞斯庫官復原職。
在中東歐7個歐盟成員國中,只有斯洛伐克和保加利亞未在入盟后隨即發(fā)生政府變動。但斯洛伐克執(zhí)政聯(lián)盟因一些議員的退出而失去了議會多數席位,保加利亞政府屢屢遭到反對黨發(fā)起的不信任投票,兩國政府的穩(wěn)固性有所削弱。
第二,歐盟制約的減少使中東歐國家有了表達對歐盟不同態(tài)度的空間,歐洲懷疑主義應運而生。
雖然歐盟對中東歐新成員國仍保持某種制約,特別對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歐盟繼續(xù)在司法改革、反腐敗、打擊有組織犯罪等領域實施監(jiān)控,保加利亞還因在反腐敗方面沒有進展而在2008年7月被歐盟委員會凍結了8億歐元的援助款項,2008年11月,歐盟委員會以超過預定使用期限為由,取消了其中的2.2億歐元。但與入盟前相比,由于中東歐國家已經基本滿足了入盟標準,歐盟也幾乎不可能取消中東歐國家的成員資格,歐盟制約的空間大為縮小,這使得中東歐新成員國有了表達對歐盟不同態(tài)度的可能。恰其時,對政府在入盟談判中讓步過多、沒有很好地維護本國利益的社會不滿情緒上升,入盟后與歐盟分享主權的需要更讓剛剛擺脫蘇聯(lián)控制、獲得完整國家主權的中東歐新成員國產生反感,歐洲懷疑主義應運而生,在精英、政黨乃至整個社會中蔓延。
在精英層面,一些政治精英采取歐洲懷疑主義立場,波蘭前總統(tǒng)萊赫·卡欽斯基和捷克總統(tǒng)瓦茨拉夫·克勞斯拖延簽署《里斯本條約》便是這種立場的突出表現。
在政黨層面,中東歐新成員國中認同歐洲懷疑主義或帶有歐洲懷疑主義傾向的政黨的力量和影響明顯增強,它們在歐洲議會選舉和本國議會選舉中都取得過不錯的成績,其中,匈牙利青年民主主義者聯(lián)盟—匈牙利公民聯(lián)盟和捷克公民民主黨現在還在執(zhí)政。
在社會層面,歐洲懷疑主義情緒也很突出,中東歐新成員國選民對歐洲議會選舉表現冷漠,投票率均低于同期的歐盟平均數,其中個別國家,如2004年波蘭和斯洛伐克、2009年斯洛伐克的投票率還不及歐盟平均數的一半。在某種意義上,正是這種彌漫于整個社會的歐洲懷疑主義情緒使得認同歐洲懷疑主義或帶有歐洲懷疑主義傾向的精英和政黨能夠得到選民的支持。
第三,中東歐國家對歐盟事務的參與使其國內政治日益與歐盟政治相聯(lián)結。
2007年12月21日,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亞加入申根區(qū)。2007年1月1日和2009年1月1日,斯洛文尼亞和斯洛伐克分別成為歐元區(qū)成員。2008年上半年、2009年上半年、2011年上、下半年,斯洛文尼亞、捷克、匈牙利和波蘭相繼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中東歐新成員國更深入地參與歐盟事務,其國內政治日益與歐盟政治相聯(lián)結。
最富戲劇性的一幕發(fā)生在波蘭。2007年11月,公民綱領黨上臺執(zhí)政后,法律與公正黨創(chuàng)始人、總統(tǒng)卡欽斯基和公民綱領黨主席、總理唐納德·圖斯克之間關系緊張。2008年10月,卡欽斯基與圖斯克在由誰代表波蘭參加歐盟峰會問題上激烈爭吵,甚至鬧到了歐盟峰會上。
其他國家的情況雖不似波蘭那樣富有戲劇性,卻也表現出國內政治與歐盟政治愈益相關的特征。在羅馬尼亞,2007年由民主黨與國家自由黨的矛盾引發(fā)的政治危機將原定于5月與保加利亞同時舉行的歐洲議會選舉推遲到半年后的11月。在保加利亞,歐盟委員會凍結和取消援助款項后,為管理歐盟援助資金,政府隨即增設一名副總理。2009年8月,政府撤銷副總理職位,改設由所有使用歐盟援助資金的政府機構負責人組成的歐盟資金管理委員會。2010年3月,議會表決同意政府增設一個部長職位,負責協(xié)調政府對歐盟援助資金的吸收和利用。在斯洛伐克,2008年以來,執(zhí)政黨與反對黨在議會會議上就是否通過《里斯本條約》激烈辯論,反對黨民主基督教聯(lián)盟—民主黨和基督教民主運動以批準條約為條件要挾政府放棄它們認為限制編輯權利、破壞民主、人權和新聞自由的新聞法修正案,政府總理、方向—社會民主黨主席羅伯特·菲喬沒有接受民主基督教聯(lián)盟—民主黨和基督教民主運動的條件,而與另一反對黨匈牙利族聯(lián)盟黨單獨交易,以給予匈牙利族一些優(yōu)惠政策換取匈牙利族聯(lián)盟黨的支持,從而使議會在2008年4月以絕對多數票通過了《里斯本條約》。10月11日,在斯洛伐克執(zhí)政黨之一、持歐洲懷疑主義立場的自由團結黨及其主席理查德·蘇利克的反對下,斯洛伐克議會未能通過歐洲財政穩(wěn)定機制擴容議案,從而使斯洛伐克成為惟一否決這一計劃的歐元區(qū)國家。由于總理伊維塔·拉迪喬娃要求將對該議案的表決與對政府信任表決聯(lián)系在一起,政府也被迫下臺。次日,執(zhí)政聯(lián)盟中的民主基督教聯(lián)盟—民主黨、基督教民主運動、“橋”和最大在野黨方向—社會民主黨就提前大選和通過歐洲金融穩(wěn)定機制擴容議案達成協(xié)議。隨后,議會通過歐洲財政穩(wěn)定機制擴容議案和2012年3月提前舉行大選的決議,并罷免了蘇利克的議長職務。10月20日,議會各政黨同意修改憲法,允許拉迪喬娃政府繼續(xù)留任至2012年3月大選。2012年3月,大選如期舉行,方向—社會民主黨獲勝。
在更普遍意義上,中東歐新成員國國內政治與歐盟政治的聯(lián)結體現在歐洲議會選舉上。歐洲議會選舉作為中東歐新成員國政黨競爭的又一重要場所,大體反映了各國政黨力量對比和競爭格局的變化。不僅如此,在一些國家,歐洲議會選舉結果還導致了國內政治的變動。2004年6月,捷克社會民主黨在歐洲議會選舉中的慘敗引起黨內極大震動,一些黨員要求追究該黨主席什皮德拉的責任,要求他辭去黨主席和政府總理職務,社會民主黨執(zhí)委會對什皮德拉進行了信任投票,什皮德拉僅超出6票勉強過關。在黨內的強大壓力下,什皮德拉決定辭職。2004年8月匈牙利總理邁杰希的下臺雖然不像捷克的什皮德拉那樣直接源于執(zhí)政的社會黨在歐洲議會選舉中的失利,但也與此不無關系。
應該看到,中東歐國家加入歐盟后,政府變動雖然多有發(fā)生,但均在多黨制和議會制的框架內進行,沒有對該制度的運行構成威脅。歐洲懷疑主義雖然應運而生,但終究抵擋不住歐洲一體化的大潮??J斯基和克勞斯拖延多日之后,相繼簽署了《里斯本條約》,一些認同歐洲懷疑主義或帶有歐洲懷疑主義傾向的政黨的影響明顯下降。國內政治與歐盟政治的聯(lián)系雖然日益緊密,但主要表現為國內政治斗爭向歐盟舞臺的延展,沒有危及民族國家的生存。在相當長時間內,中東歐新成員國仍將在歐盟框架內繼續(xù)實行西方式多黨制和議會制,仍將作為民族國家繼續(xù)存在于歐盟大家庭之中。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