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昶聿
(青海油田采油一廠儀修大隊,青海 茫崖 816400)
溝七井是柴達木盆地茫崖凹陷亞區(qū)紅溝子構造溝深1號斷鼻高部位上的一口預探井,于2006年3月對該井開展試油工作,測試采用APR測射聯(lián)作工藝及三開兩關工作制度,在第Ⅱ層組的測試過程中,二開及三開均未成功,并存在泥漿密度與地層壓力系數(shù)不成正常對應關系的反?,F(xiàn)象。
溝七井第Ⅱ層組測試過程中,存在兩個問題。一是鉆井使用的泥漿密度(1.23~1.36)與測試顯示的地層壓力系數(shù)(2.188 3)的差異;二是N 閥延時功能的部分喪失和地層負壓差過大;哪一個是導致開井失敗的最直接原因,本文對此作了深入的探析。
該井使用的鉆井液密度在1.23~1.36 g/cm3之間,測試顯示在井深3 789.00 m處,壓力系數(shù)為2.188 3。測試懸殊的結果,首先看是否為壓力計存在問題。
(1)壓力曲線反映的最高壓力值,處于壓力計的量程以內。
(2)在對3只壓力計的壓力曲線對比后,結果完全一致。
(3)壓力計的打壓試驗進一步證實,壓力計工作正常。
以上3個方面說明:壓力計工作正常,結果真實可信,異常高壓是客觀存在的。
依據地層測試提供的Ⅰ、Ⅱ層組壓力數(shù)據和使用的泥漿密度計算結果表明,鉆至Ⅰ層組時,存在層間竄流是完全可能的。
這種竄流是否在整個鉆井三開期間都存在,根據鉆井情況,在第Ⅱ層組時,槽面上漲1.8 m3,井口是有溢流存在的,單純用井下竄流解釋泥漿密度與地層壓力系數(shù)的差異性,不能取得滿意的答案。
高壓低滲地層經常出現(xiàn)有溢流而無井噴的情況,在試油過程中屢見不鮮,正是由于高壓低滲地層產液量低,壓力釋放緩慢造成的。
發(fā)現(xiàn)溢流后,調整泥漿密度,建立平衡,是鉆井現(xiàn)場應對措施的第一選擇。欠平衡鉆井技術,是在泥漿液柱壓力小于地層壓力的情況下鉆進的。對于提高機械鉆速、降低泥漿成本、最大限度保護油氣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雖然在鉆井過程中識別出了異常高壓,高壓低滲地層也形成了地面溢流,但是較低密度泥漿作用下的溢流量,仍處于可控范圍內,符合欠平衡鉆井對溢流的要求,是造成泥漿比重與地層壓力系數(shù)之間的這種非正常對應關系的主要原因。
按設計要求進行了一開井(射孔)、一關井后,又進行了二開、二關、三開、三關、四開操作。各次開關井,均按設計要求進行了打、放壓操作(開井壓力13~15.5 MPa、打壓均在45 s以內)。現(xiàn)場一開泡泡頭顯示弱,二開、三開井、四開井泡泡頭均無顯示。
從回放的壓力數(shù)據分析:下鉆、座封、一開(射孔)、一關正常,二、三、四開井均未打開LPR-N閥,井下工具實際只進行了一開、一關井動作,測試實際一開井40 min,一關井8 757 min。后續(xù)所有測試曲線均為關井曲線,解封、起鉆均正常(見圖1)。
圖2 LPR-N閥結構圖
APR測試只需通過環(huán)空施加壓力,使球閥旋轉至開井位置,實現(xiàn)開井。最關鍵的就是確保打壓時間在30~60 s之內。第Ⅱ層組各次開井打壓時間均在45 s以內,符合APR測試操作的相關要求。
地面對LPR-N閥氮氣室壓力進行檢查,壓力保持穩(wěn)定,密封良好。球閥部分被砂粒充填,也是造成開井失敗的因素之一,在對球閥部分保養(yǎng)時,未發(fā)現(xiàn)有砂粒存在,砂卡的可能亦被排除。
本次測試N閥配備的是標準計量套,最大承壓為48.276 MPa。第Ⅱ層組射孔壓力為17 MPa,開井最高打壓15.5 MPa,環(huán)空液柱壓力為36.379 MPa,井口壓力與環(huán)空液柱壓力之和,均接近或超過計量套承壓上限,這是造成計量套部分損壞的主要原因。
測試過程中時,計量套損壞是在射孔打壓時形成的,因為此時計量套承受的壓力最大,但從壓力史圖分析,在一開井時段內,并未發(fā)生中途關井現(xiàn)象。在整個測試期間,井口壓力一直保持穩(wěn)定。說明計量套部分損壞,不是造成開井失敗的根本原因。
焦點集中在負壓差過大的問題上。關井后LPR-N閥上下壓差最大為61.7 MPa,這在歷年的測試中是少見的。
實際測試時的負壓差為0.061 7 MPa,大大超過允許的推薦值34.481 MPa,而實際操作壓力依然在設計值范圍內,這是造成二開、三開失敗的根本原因。一開之所以正常,是因為尚未實施射孔,地層還沒有打開,大負壓差不存在。
在第二次重復測試時,液墊加至井口,負壓差值小于34.481 MPa,測試各次開、關井均一切正常,取得合格的壓力數(shù)據資料。
事實再次證明:負壓差過大,是造成開井失敗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
(1)增加液墊高度,需要時加至井口;
(2)如液墊加至井口尚不能滿足負壓差的要求,增加液墊比重可選;
(3)開井前,先采取油管內增壓方法,消除負壓差,開井后釋放油管壓力;
(4)提管柱打開液壓循環(huán)閥旁通,釋放關井壓力后,再下放管柱關閉旁通,立刻環(huán)空打壓進行開井操作。
這種方法的缺點在于,上提管柱的度不好把握,容易提松封隔器,可能造成密封件的損壞,對資料品質亦有一定影響。
泥漿密度與地層壓力系數(shù)之間差異的原因,是溢流始終處于受控狀態(tài)下,滿足欠平衡鉆井的要求,加之有先進的井控裝備技術作保障,無須采取泥漿加重措施。
負壓差過大是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工具的部分損壞與開井失敗,不存在直接關聯(lián)。
對高壓低滲地層,有必要咨詢鉆井檢測到的地層壓力。
APR測試建議引進地面直讀技術,提高APR開關井判斷的準確性,減少無謂測試時間。
[1]狄多林,陳有江.井控技術與裝備[M].玉門:玉門石油局井控培訓中心,2003.
[2]《試油監(jiān)督》編寫組.試油監(jiān)督(上冊)[M].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