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灰質(zhì)白云巖土壤有機碳的團聚體保護(hù)

      2012-12-21 08:37:56陳媛媛周運超
      水土保持研究 2012年6期
      關(guān)鍵詞:可氧化粒級土壤有機

      陳媛媛,周運超

      (貴州大學(xué) 林學(xué)院,貴陽550025)

      由于全球長期大面積的農(nóng)墾,使土壤碳庫和大氣碳之間的碳循環(huán)平衡遭到破壞,大量土壤有機碳被氧化并以CO2的形式釋放到大氣中[1-3],增強了溫室效應(yīng)。增加土壤有機碳的固定是一個有效的、具有中長期利益的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措施。土壤有機碳包括活性有機碳和非活性有機碳[4-5],土壤有機碳中有一些組分對土地利用方式等因子變化的反應(yīng)比總有機碳更敏感,這部分碳被稱為可氧化態(tài)有機碳,可作為有機碳早期變化的指標(biāo),而非活性有機碳含量表征土壤積累和固碳能力;而土壤團聚體作為土壤結(jié)構(gòu)的基本單元有大量的有機碳存在于其中,土壤固碳功能伴隨土壤團聚體的形成、穩(wěn)定及更新周轉(zhuǎn)過程的始末,土壤有機碳的固定效應(yīng)與團聚體的保護(hù)機制密切相關(guān)。因此,了解不同粒級團聚體中有機碳,可氧化態(tài)有機碳的分布狀況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土壤中碳素的分布,也對人們更好的保護(hù)土壤碳起到指導(dǎo)作用,為溫室效應(yīng)的治理提供理論依據(jù)。

      目前,對土壤團聚體有機碳分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壤養(yǎng)分[6-10],土地利用方式[11-13]和施肥處理[14-15]等方面,而這些研究都是在對團聚體進(jìn)行徹底破壞的基礎(chǔ)上進(jìn)行測定的,而沒有考慮到團聚體內(nèi)部對土壤碳的保護(hù)作用,因此通過不同方式對土壤團聚體進(jìn)行拆分,了解土壤團聚體對土壤碳的保護(hù)會對土壤固碳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論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qū)域概況

      貴陽市位于貴州省中部,喀斯特面積占全市面積的85%。花溪區(qū)在貴陽市南郊(106°27′—106°52′E,26°11′—26°34′N),地處黔中山原盆地,最高海拔1 655.9m,最低海拔999m,屬亞熱帶季風(fēng)濕潤氣候,年均氣溫15.2℃,年降水量1 178mm,年平均日照時數(shù)1 214.6h,相對濕度85%,具有冬無嚴(yán)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雨熱同季的特點,母巖以碳酸鹽巖(石灰?guī)r)為主,土壤為石灰土。

      1.2 試驗方法

      土壤采自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qū)花溪水庫典型灰質(zhì)白云巖發(fā)育土壤上的喬木林地。采用多點四分法取樣,樣品采集深度分0—5cm(后采)和5—20cm(先采)兩個層次,每一點采集的土樣厚度、深淺、寬窄大體一致,重復(fù)采樣3次,再采集0—5cm土壤層。土樣在室內(nèi)風(fēng)干后,用濕篩法分別測定>5mm,5~2 mm,2~1mm,1~0.5mm,0.5~0.25mm的各級水穩(wěn)性團聚體含量。其后對濕篩后的各級土壤團聚體進(jìn)行碳水化合物提取后濕篩再次測定>5mm,5~2 mm,2~1mm,1~0.5mm,0.5~0.25mm的各級水穩(wěn)性團聚體含量,最后分別測定各粒級土壤有機碳和土壤可氧化態(tài)有機碳含量。土壤團聚體分離采用濕篩法,碳水化合物提取用直接測定法[16],團聚體有機碳測定采用重鉻酸鉀外加熱法[17],有機碳易氧化性測定采用Blair等的方法[5]。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土壤團聚體與有機碳

      對灰白云巖發(fā)育的喬木林下土壤經(jīng)過濕篩和提取碳水化合物后再次濕篩土壤團聚體的有機碳分布(表1)表明,在0—5cm土層中,>5mm團聚體粒級伴隨提取碳水化合物后的第二次濕篩其含量變少而有機碳含量增多,5~2mm團聚體粒級含量和有機碳都在增多,而2~1mm,1~0.5mm,0.5~0.25 mm 3個粒級伴隨著含量的增多,有機碳都相應(yīng)的減少;而5—20cm土層中,除了>5mm團聚體粒級含量和有機碳含量同時減少外,其余4個粒級都是團聚體含量增多,土壤有機碳含量減少。

      表1 不同測定方法下土壤不同粒級團聚體及有機碳含量

      2.2 土壤團聚體與可氧化態(tài)有機碳

      土壤經(jīng)過濕篩和提取碳水化合物后濕篩[18-19]兩種拆分方法,其易氧化性測定結(jié)果如表2所示,作為土壤有機質(zhì)的重要性質(zhì)[20],易氧化性的研究一直是土壤有機質(zhì)研究的重點,而Blair等將1/3KMnO4可氧化碳的比例作為評價農(nóng)業(yè)活動對自然土壤有機碳影響的參數(shù)[3],在表2中,0—5cm 土層第一次濕篩能被1/30 KMnO4氧化的土壤有機碳約占22%,1/6KMnO4氧化的土壤有機碳約占72%,1/3KMnO4氧化的土壤有機碳約占76%,而殘余量約占24%,即不可氧化土壤有機碳與可氧化土壤有機碳之比為1∶3;在提取碳水化合物后的第二次濕篩,能被1/30KMnO4氧化的土壤有機碳明顯減少,約占15%,1/6KMnO4氧化的土壤有機碳減少約占37%,1/3KMnO4氧化的土壤有機碳減少約占67%,而殘余量約占23%,針對各團聚體粒級,在1/30,在1/6和1/3KMnO4氧化條件下各個粒級的團聚體都伴隨提取碳水化合物的第二次濕篩,可氧化態(tài)有機碳含量減少;5—20cm土層第一次濕篩能被1/30KMnO4氧化的土壤有機碳約占22%,1/6KMnO4氧化的土壤有機碳約占65%,1/3 KMnO4氧化的土壤有機碳約占69%,而殘余量約占21%,在提取碳水化合物后的第二次濕篩,能被1/30 KMnO4氧化的土壤有機碳增多,約占25%,1/6 KMnO4氧化的土壤有機碳減少約占53%,1/3KMnO4氧化的土壤有機碳減少約占68%,而殘余量約占32%,針對各團聚體粒級,在1/30,1/6和1/3KMnO4氧化條件下各個粒級的團聚體都伴隨提取碳水化合物的第二次濕篩,可氧化態(tài)有機碳含量減少。

      表2 不同團聚體拆分方法下土壤有機碳可氧化性分級

      表3是結(jié)合土壤團聚體分配比例計算出的可氧化有機碳比重,由表3可知,在第一次濕篩后,0—5 cm,5—20cm兩個土層中可氧化態(tài)有機碳比重均隨著粒級的減小而依次減少,經(jīng)過提取碳水化合物的第二次濕篩后,0—5cm土層仍然隨著粒級較小可氧化態(tài)有機碳比重相應(yīng)較少,但5—20cm土層中,5~2 mm團聚體粒級中土壤可氧化態(tài)有機碳比重最大,其次分別是2~1mm,1~0.5mm,>5mm,0.5~0.25 mm團聚體粒級中土壤可氧化態(tài)有機碳比重最小。

      3 討論

      (1)灰質(zhì)白云巖喬木林下土壤在經(jīng)過提取碳水化合物的第二次濕篩后,在0—5cm土層中,>5mm粒級含量變少而有機碳含量增多,說明濕篩破壞了碳水化合物對土壤碳和團聚體之間的粘附性,>5mm粒級被拆分向更小粒級轉(zhuǎn)移,而由于碳水化合物的提取,團聚體粘附力減少,表層剝落,更多的土壤碳被暴露,土壤碳含量增多,5~2mm團聚體粒級含量增多,也是由于>5mm粒級的團聚體被拆分,而2~1mm,1~0.5mm,0.5~0.25mm三個粒級伴隨著含量的增多,有機碳都相應(yīng)的減少,則說明雖然較大粒級的團聚體拆分會造成小粒級團聚體含量增多,但土壤碳多被保護(hù)在較大粒級中,隨著粒級變小,保護(hù)力變小,會造成土壤碳的流失;而5—20cm土層中,土壤有機碳含量均減少,說明團聚體破壞對土壤有機碳影響大,團聚體對土壤有機碳的保護(hù)作用明顯。

      (2)對于土壤可氧化態(tài)有機碳,在0—5cm土層通過提取碳水化合物的第二次濕篩,可氧化態(tài)有機碳含量減少,兩次濕篩中都是>5mm粒級的團聚體包含較多可氧化態(tài)有機碳,其余各團聚體粒級中所包含的可氧化態(tài)有機碳比重隨粒級減小依次減少;在5—20cm土層,第一次濕篩可氧化態(tài)有機碳所占比重隨著粒級減小依次較少,但提取碳水化合物的第二次濕篩后,5~2mm粒級中可氧化態(tài)有機碳在團聚體所占比重最多,其次依次為2~1mm,1~0.5mm,>5 mm三個粒級,0.5~0.25mm粒級中可氧化態(tài)有機碳在團聚體所占比重最少。由此可以推斷,0—5cm土層中>5mm粒級在破壞土壤團聚體結(jié)構(gòu)后,仍會保存較多可氧化態(tài)有機碳,是土壤固碳的關(guān)鍵粒級,其余粒級團聚體對土壤碳的保護(hù)力隨粒級減小依次減小,5—20cm土層,土壤團聚體結(jié)構(gòu)破壞后,5~2 mm粒級中可氧化態(tài)有機碳在團聚體所占比重最多,說明5~2mm粒級對土壤可氧化態(tài)有機碳的保護(hù)性最強,0.5~0.25mm粒級對土壤可氧化態(tài)有機碳的保護(hù)性最弱。

      表3 不同團聚體中土壤可氧化態(tài)有機碳分配比重

      4 結(jié)論

      碳水化合物作為形成土壤團粒結(jié)構(gòu)的重要膠結(jié)物質(zhì),對土壤團聚體的穩(wěn)定性有很大影響,提取水穩(wěn)性碳水化合物后濕篩破壞了碳水化合物對團聚體的粘結(jié)作用,土壤團聚體結(jié)構(gòu)會發(fā)生很大改變,濕篩和提取碳水化合物濕篩是從土壤團聚體內(nèi)部結(jié)構(gòu)改變方面了解土壤團聚體與土壤有機碳,可氧化態(tài)碳關(guān)系,試驗結(jié)果顯示,破壞團聚體內(nèi)部作用力,團聚體會從大粒級(>5mm,5~2mm)向小粒級(2~1mm,1~0.5mm,0.5~0.25mm)轉(zhuǎn)移,但各粒級土壤有機碳并不隨之轉(zhuǎn)移,土壤有機碳大多存在于較大粒級中,碳水化合物提供的粘結(jié)力喪失后,土壤可氧化態(tài)有機碳含量會隨著團聚體結(jié)構(gòu)破壞而改變,團聚體可氧化態(tài)碳含量無論大粒級還是小粒級都在減少,但針對團聚體各個粒級而言,較大粒級(>5mm,5~2 mm)包含可氧化態(tài)有機碳量多,較小粒級(2~1mm,1~0.5mm,0.5~0.25mm)可氧化態(tài)有機碳含量少,故由此可推測較大粒級(>5mm,5~2mm)是保護(hù)土壤碳的主要粒級,其固定土壤碳的能力比較強,而較小粒級(2~1mm,1~0.5mm,0.5~0.25mm)保護(hù)土壤碳能力則相對較弱。

      [1] Gifford R M,Cheney N P,Noble J C,et al.Australian land use,primary production of vegetation and carbon pools in relation to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J].Bureau Rural Resources and CSIRO Division of Plant Industry,1990,14(3):157-187.

      [2] Gulde S,Chung H,Six J,et al.Soil carbon saturation controls labile and stable carbon pool dynamics[J].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2007,72(3):605-612.

      [3] 馬紅亮,朱建國,謝祖彬.大氣CO2濃度升高對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土壤固碳的可能影響[J].土壤通報,2008,39(5):1184-1191.

      [4] Huggins D R ,Clapp C E,Allmaras R R.Carbon dynamics in corn-soybean sequences as estimated from natural13C abundance[J].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1998,62(1):195-203.

      [5] Blair G J,Lefroy R D B,Lisle L.Soil carbon fractions based on their degree of oxidation,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carbon management index for agricultural systems[J].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1995,46(7):1459-1466.

      [6] 方華軍,楊學(xué)明,張曉平.東北黑土有機碳儲量及其對大氣的貢獻(xiàn)[J].水土保持學(xué)報,2003,17(3):9-12.

      [7] 李戀卿,潘根興.太湖地區(qū)幾種水稻土的有機碳儲存及其分布特性[J].科技通報,2000,16(6):421-426.

      [8] Chung H,Grove J H,Six J.Indications for soil carbon saturation in a temperate agro ecosystem[J].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2008,72(4):1132-1139.

      [9] Ashagrie Y,Zech W,Guggenberger G.Soil aggregation and total and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 following conversion of native for ests to continuous cultivation in Ethiopia[J].Soil&Tillage Research,2007,94(1):101-108.

      [10] Adesodun J K,Adeyemi E F,Oyegoke C O.Distribution of nutrient elements within water stable aggregates of two tropical agro ecological soils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s[J].Soil&Tillage Research,2007,92(1):190-197.

      [11] 吳建國,張小全,徐德應(yīng).六盤山林區(qū)幾種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活性有機碳的比較[J].植物生態(tài)學(xué)報,2004,28(5):657-664.

      [12] 譚文峰,朱志鋒,劉凡.江漢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團聚體中有機碳的分布與積累特點[J].自然資源學(xué)報,2006,21(6):973-979.

      [13] 楊長明,歐陽竹.華北平原農(nóng)業(yè)土地利用方式對土壤水穩(wěn)性團聚體分布特征及其有機碳含量的影響[J].土壤,2008,40(1):100-105.

      [14] 郭菊花,陳小云,劉滿強.不同施肥處理對紅壤性水稻土團聚體的分布和有機碳、氮含量的影響[J].土壤,2007,39(5):787-793.

      [15] 徐江兵,李成亮,何園球.不同施肥處理對旱地紅壤團聚體中有機碳含量及其組分的影響[J].土壤學(xué)報,2007,44(4):675-682.

      [16] 蔣雪林.土壤碳水化合物總量的直接測定[J].土壤學(xué)進(jìn)展,1994,22(2):40-44.

      [17] 中國科學(xué)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與環(huán)境分析中心.土壤理化分析與剖面[M].北京:中國標(biāo)準(zhǔn)出版社,1996.

      [18] 蔣靜,周運超,杜光平.石灰?guī)r發(fā)育的喬木林下土壤團聚體形成的影響因素[J].中國水土保持,2011(7):47-50.

      [19] 侯雪瑩,韓曉增.土壤有機無機復(fù)合體的研究進(jìn)展[J].農(nóng)業(yè)系統(tǒng)科學(xué)與綜合研究,2008,24(1):61-67.

      [20] 徐建民,袁可能.我國地帶性土壤中有機質(zhì)氧化穩(wěn)定性的研究[J].土壤通報,1995,26(1):1-13.

      猜你喜歡
      可氧化粒級土壤有機
      國外某大型銅礦選礦廠流程考查與分析①
      礦冶工程(2022年6期)2023-01-12 02:15:10
      不同國家給水廠污泥的金屬形態(tài)分布特征與風(fēng)險評價
      山地暗棕壤不同剖面深度的團聚體分布
      橫山重金屬異常煤矸石鈍化修復(fù)技術(shù)研究
      油菜稈熱解過程中重金屬形態(tài)研究
      西雙版納橡膠林土壤有機碳分布特征研究
      秸稈還田的土壤有機碳周轉(zhuǎn)特征
      土壤有機碳轉(zhuǎn)化研究及其進(jìn)展
      不同粒級再生骨料取代的混凝土基本性能試驗研究
      AMDIS在土壤有機污染物鑒別中表征性統(tǒng)計量的探究
      汶上县| 东丽区| 成武县| 海城市| 娄烦县| 阳朔县| 金平| 湘西| 新巴尔虎左旗| 贵州省| 昌江| 巴林右旗| 嘉峪关市| 蛟河市| 蓝山县| 织金县| 屏东县| 静安区| 会昌县| 咸丰县| 绥宁县| 青神县| 伊金霍洛旗| 集安市| 盘锦市| 平湖市| 宣城市| 禹州市| 宿州市| 宁乡县| 永城市| 绩溪县| 合阳县| 巫山县| 招远市| 通州区| 华阴市| 莱芜市| 定南县| 独山县| 油尖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