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偉林
陳翰笙是我景仰的學者。 去年“七一 ”,我給編輯部同志講“我心中真正的共產(chǎn)黨人”時,第一個就談了陳翰老。
很早就聽黨內(nèi)學人談到陳翰笙的人品和學問,20世紀80年代我有幸向陳翰老求教時,我是30出頭的青年,陳翰笙先生是年近九十歲的長者,陳翰老第一句話是說:“我能為你做些什么?”言語中對青年人是那樣的平易、懇切、坦誠。與陳翰老相處,他總是在真誠談心,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和體會給青年人以啟示,還經(jīng)常提供他搜集的資料。 陳翰老那時的眼睛因患嚴重青光眼、白內(nèi)障,已視物不清(自稱“一青二白”),一次在談論歷史人物時,陳翰老摸索著給我寫了黃宗羲的一句名言:“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辈⒅v解了黃宗羲思想的歷史和現(xiàn)實意義。陳翰老的手跡我一直珍藏,銘記。
使我難忘的還有陳翰老待人的一個細節(jié),每次我從陳翰老家離開時,翰老一定要送到電梯處,走到樓道門時,翰老總要搶先一步拉開樓道門禮讓。初次很使我驚訝,對老人家如此更不敢當,后來知道,這是翰老的規(guī)矩,他對來客無論老幼親疏,盡皆如此。在翰老身上,我感受到了什么是老共產(chǎn)黨人的風范,什么是學人的道德文章。在以后的歲月里,每當我看到一些官員在前呼后擁中頤指氣使,腦海中常浮現(xiàn)出陳翰老這位老革命者、老學者的身影,難以忘懷。
現(xiàn)在的很多年輕人已不知道陳翰笙,故擇選有關資料以使讀者從幾個側面了解陳翰老的點滴。
陳翰笙(1897~2004)的一生是傳奇的。
他早年留學美國、德國,20多歲回國,蔡元培校長聘他為北大教授,是當年北大最年輕的教授。他是由李大釗直接介紹參加革命,親歷了“三一八”慘案;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曾是共產(chǎn)國際“佐爾格”中國小組的重要成員;上世紀四十年代,他受周恩來委托,任“中共在美工作領導小組”顧問,是代表中國共產(chǎn)黨聯(lián)絡美國共產(chǎn)黨主席福斯特的聯(lián)絡員,又是多所美國名牌大學——哈佛、哥倫比亞、芝加哥、賓夕法尼亞、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經(jīng)濟學教授,他被美國學術界公認為研究中國政治經(jīng)濟的權威,在黨內(nèi)被稱為統(tǒng)戰(zhàn)工作的大師。
新中國成立以后,陳翰老1951年從美國回到了中國,周總理原希望他擔任外交部副部長,可他只接受擔任顧問,仍愿以較多時間從事學術研究。他不任高官,卻投身主持創(chuàng)辦、編輯刊物《中國建設》;他是中國科學院第一批當選的學部委員(院士),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名譽所長。
于光遠先生在2003年發(fā)表的《陳翰笙風云三世紀》中,當時用三個“最”概括陳翰笙的人生經(jīng)歷:“我們國家活著的年齡最高的知名人士”、“中國現(xiàn)在活著的最老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中國現(xiàn)在活著的最老的學者”。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于2004年1月25日專程來到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看望學界泰斗陳翰笙,向病床上的老人祝賀108歲壽辰。溫總理深情地說:“陳翰笙老人一生桃李滿天下?!?/p>
他的生命跨越三個世紀,經(jīng)歷了清朝末年、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以及社會主義中國四個時代。他一生所做的貢獻猶如一座豐碑,而且與這一時期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緊密相連。
陳翰笙有一個被人們傳頌的故事,是他在“文革”中辦“私學”。 陳翰笙精通五種外語,“文革”中他因患嚴重的青光眼、白內(nèi)障從湖南茶陵干校返回北京后,看到年輕人都無學可上,作為一個老共產(chǎn)黨員,他感到了肩上的責任,決定引導一些年輕人學一兩門外語,以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日后為祖國建設服務。陳翰老在自己的住所辦起了外文學習班,義務輔導上門求教的青年學習英語和德語。其中有劉少奇、王炳南、萬里的孩子。在那動輒得咎的年代,居然收一些“走資派”,甚至是“頭號走資派”的子女學習,陳翰老承受了很大的風險,許多人為他擔心,他卻處之泰然。在那個不能講真話的年代,翰老在外語教學中用造句的方法怒斥“文革”、“四人幫”,如“幾千年的歷史總是向前發(fā)展的”,“即使某一個國家在歷史上出現(xiàn)逆流也是暫時的”,“漫天的烏云擋不住太陽”。先后在陳翰老家里學過外文的有300余人,很多人成長為所在領域的棟梁之材。
像陳翰笙這樣的一個人,在十年浩劫中的命運是可想而知的。他受到迫害和虐待,與他相伴一生的夫人因此含冤而死。但是,所有這些挫折都沒有讓他低頭折腰,更不能絲毫改變他正直不阿的“硬骨頭”精神。
作為老革命家的陳翰笙一生正氣,淡泊名利,更有學人風骨。他常風趣地說:“我青光眼、白內(nèi)障,但是一生青白?!标惡怖险f:“我不會吹牛,也不會拍馬,有人不喜歡我,我也不喜歡吹牛拍馬的人?!?即使到古稀之年,陳翰笙依然親自下去搞社會調(diào)查,而且拒絕任何隆重接待。他作風十分樸實,最反對官僚作風,對于不正之風,當面批評,毫不留情??墒侨绻麨榱耸聵I(yè)和工作,或是學人朋友、學生有什么困難求助于他,卻是有求必應,盡其所能地熱情幫助?!爸藶闃贰钡乃枷胍呀?jīng)融化在他的血液里,幫助別人已經(jīng)在他身上成為一種天然的習慣,在他漫長的人生中究竟有多少人受到過他的幫助已經(jīng)無法統(tǒng)計了。
孫小禮老師回憶:1994年,姨父陳翰笙已經(jīng)97歲,北京大學舉辦了慶祝陳翰笙教授從事教育與學術活動70周年的會議,他在會上說:“我年紀大了,也不能白拿工資,我還可以工作,我可以教英文,可以講世界史,你們需要我?guī)兔?,隨時可以來找我,白天來,晚上來,星期天來都行?!敝鞒秩诵忌臅r候,他還大聲喊道:“我還要說一句話,你們不要發(fā)牢騷,要干,要實干!” 1996年10月2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在人民大會堂為慶祝陳翰笙百歲華誕舉行座談會時,陳翰老在致詞中還一再強調(diào):“哪一位要我在英文方面幫忙的,請他來好啦。我現(xiàn)在年歲已不小了,在沒有離開世界以前,我愿意幫忙!”
師從陳翰笙的弟子學人曾感慨道:在陳翰笙學術生涯和學術思想中,我們看到一個非同一般的人:一個大學教授卻甘冒殺頭的危險選擇了革命的道路,三次被反動政權追殺不得不流亡海外;一個著名的歷史學家、經(jīng)濟學家卻自討苦吃到貧困落后的農(nóng)村進行社會調(diào)查;一個大學問家卻心里裝著一般老百姓,把能否為社會造福擺在自己的名利之上。這些鑄造了陳翰笙的個性,他自己十分看重學者的個性,曾多次對人說過:“個性與個人主義不是一回事,作為一個共產(chǎn)黨員,不能有個人主義,但作為一個人、一個學者、一個真正的共產(chǎn)黨員,應該具有自己的個性。”只有堅持個性,才能保持追求真理的精神,才能有膽有識;只有有膽有識才能在學術上不斷創(chuàng)新,取得成就。這也是他經(jīng)常說的,做學問做得怎么樣,取決于做人做得怎么樣。他像一面鏡子,通過這面鏡子照出我們現(xiàn)時代學人的種種缺陷。
在我們關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道德建設的今天,不妨重溫陳翰老在1986年關于道德建設的談話:
道德的觀念不是一成不變的。時代不同,地域不同,道德觀念也不一樣……不過,舊觀念、舊影響在有些地方還是存在的。我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皇權占支配地位,以“忠孝”作為倫理道德的標準?!拔幕蟾锩逼陂g,提出所謂“三忠于”、“四無限”就是利用了人們腦子里的這種舊道德觀念。因此弄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道德,什么是封建道德很重要,謹防有人拿封建道德冒充社會主義道德來宣揚。
社會主義社會是建立在生產(chǎn)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社會生產(chǎn)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所以,作為調(diào)整社會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整體之間關系的社會主義道德,應當是為人民服務,不損人利己,不假公濟私,不貪污腐化,不作威作福,言行一致,勇于接受批評,改正錯誤。
言行不一很不好。說的是民主,干的是獨斷,說的是為人民服務,干的是為自己謀私利,這是不道德的行為。
為人民服務是一個最根本的道德要求。損人利己,假公濟私,貪污腐化,作威作福,都是與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相違背的。我國在革命的年代,為人民服務的風氣比現(xiàn)在好多了,但是現(xiàn)在在所謂太平日子里,人們?yōu)槿嗣穹盏挠^念好象顯得淡漠了,有些人竟由人民的公仆蛻變?yōu)轵T在人民頭上的老爺。他們以功臣自居,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名為搞社會主義,實際是搞利己主義。當然,我不是說我國的道德風尚已經(jīng)變得很壞了。成千上萬的普通勞動者和各個方面有功績的人物,都在為國家、為民族的利益操勞著,奮斗著,這些人就很有道德。
關于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我用八個字來概括:人人平等,助人為樂。
在私有制的社會里,人人平等只是人們追求的道德理想,是無法實現(xiàn)的。只有在消滅了剝削和剝削階級的社會主義社會,才有可能建立起團結友愛,人人平等的社會主義人際關系。但由于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的時間還不長,它還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有一個時期,又盲目照搬別國集權主義的作法,再加上受延續(xù)了幾千年的封建等級觀念的影響,使人人平等的社會主義道德觀念尚未能牢固地樹立起來,成為人人遵守的道德規(guī)范。以權勢壓人,侵犯人權的行為還時有發(fā)生,這是違反社會主義道德的。
“助人為樂”,古人早就提出來了。我國古代社會就有扶危濟貧,抑強扶弱,舍己為人的道德傳統(tǒng),我們應當繼承和發(fā)揚這種精神。現(xiàn)在社會主義向我們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我們最終的奮斗目標是解放全人類,我們應當比古人做得更好。
我再講兩點。一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兩點對于我們今天樹立良好的道德風尚很有意義。要真正做到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很不容易。特別是富貴不淫,我國歷史上許多農(nóng)民起義領袖赴湯蹈火,血戰(zhàn)沙場,但一旦當了皇帝,便開始腐化,魚肉百姓,結果把江山給丟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些人也做不到,他們的所作所為與此恰恰相反。
比如自主、獨立意識,這是資產(chǎn)階級革命時期形成的道德觀念。我國由于長期處于封建宗法制的生產(chǎn)關系之下,人們的自主、獨立意識很淡薄。因為小生產(chǎn)者習慣于搞人身依附,養(yǎng)成了一種自下而上的依賴心理。
思想不強加于人的民主意識,也是西方道德觀念的組成部分。
提高我國人民的道德素質關鍵在于教育,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個方面。學校教育除了傳授知識,還要向學生進行道德、理想教育。道德和理想是分不開的,一個沒有遠大理想的人,他的道德肯定是很差的?,F(xiàn)在只教書不教人的現(xiàn)象還相當普通,這種狀況亟待糾正。還有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要與學校教育密切配合,才能提高整個民族的道德。
北大百年校慶時,中央電視臺的記者曾專程拜訪這位最老的北大教授,請他對北大說一句祝賀或希望的話。陳翰笙當時兩眼已完全看不見了,他掰著手指頭說:“我給北大老師講三句話:第一,要好好幫助年輕學生;第二,不要當官;第三,要多寫書?!?/p>
這就是陳翰笙——一個真正的學者、共產(chǎn)黨人。
陳翰老平生異常平易,但我們感受的是一種精神的高貴。高貴的精神是不死的,會跨越世紀薪火相傳,因為那精神高貴,為一代代有理想、信念、腳踏實地地追求的人們樹立了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