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價大蔥里的“微民生”
統(tǒng)計部門慣用CPI的漲跌來衡量物價,但對絕大多數百姓來說,術語和百分比都太抽象。那些關心柴米油鹽醬醋茶的人們,自有一套具體的物價參照指標,比如花多少錢買的黃瓜夠炒一盤,又比如花8塊錢還能不能買一條自己愛吃的鯽魚。除了超市之外,可能沒有一個地方,比菜市場更能讓百姓直觀地感受物價的變化。
最近一段時間,京滬穗等地菜價大漲,去年同期僅賣3毛錢一斤的大蔥,如今已飆升至10元錢兩根。作為配料的大蔥,漲勢竟然蓋過肉禽和雞蛋,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以至于有網友調侃說,應該將“大蔥炒雞蛋”改成“雞蛋炒大蔥”。正當“向錢蔥”成為公共議題時,央行最新發(fā)布的調查報告顯示,有62.9%的居民認為物價“高,難以接受”。
一邊是菜市場堪稱天價的大蔥,一邊是央行發(fā)布的高物價反饋報告,兩者同時出現(xiàn)并非巧合。從前幾年的經驗來看,大蔥、綠豆、大蒜、生姜等雖是小宗農產品,各自對CPI指數的直接影響有限,但它們的價格突然走高,極有可能是物價全面反彈的信號。因此,關注天價大蔥,更應該關注它背后的“微民生”。
市場經濟之下,農產品價格因供需變化而出現(xiàn)波動,屬于正?,F(xiàn)象。值得警惕的,是某些某產品價格猶如過山車一樣劇烈波動。細究“天價大蔥”以及前幾年的“蒜你狠”、“姜你軍”,除了天氣因素的影響,導致價格波動的關鍵原因無外乎有三個:其一,農戶生產信息滯后導致農產品供給失衡,農戶不能科學合理地調配種植情況,往往是產量上去了,高價市場已經不再;其二,流通環(huán)節(jié)的累加成本過高,油價、過路費、超市進場費、鋪位費等居高不下,并最終在銷售環(huán)節(jié)轉嫁給消費者;其三,部分經銷商囤積居奇,利用雄厚的資本實力哄抬農產品價格,以價格炒作牟利。
生活物資的價格與民生息息相關,對其進行合理調控和引導,是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wěn)定的必然選擇。要實現(xiàn)《政府工作報告》中給出的將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4%的總體目標,尤其需要穩(wěn)住基本農產品的價格,進而降低老百姓的漲價預期。具體來說,一是要完善農戶與市場的供需信息溝通機制,避免因為盲目生產而陷入“菜賤傷農—減少種植—價格升高—擴大種植—菜賤傷農”的惡性循環(huán);二是要盡量規(guī)范和減少中間流通環(huán)節(jié),防止因為逐級加價而推高銷售市場價格,導致種植戶、銷售者、消費者“多輸”的局面;三是對囤積、炒作農產品的行為要有制約機制,嚴厲打擊破壞市場秩序的投機行為。
普通百姓是對物價上漲最敏感的群體,菜籃子的變化是最基礎的民生問題,尤其會影響到他們對經濟形勢的預期,不能等閑視之。在剛剛過去的2月份,我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3.2%,創(chuàng)近20個月以來的新低,這讓人們看到了保持物價水平穩(wěn)定的希望,但如果前述的結構性問題不能得到妥善解決,誰也猜不準下一個坐上“過山車”的農產品是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