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艷清
(浙江省社會科學院調研中心,杭州310025)
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傾向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以上海市X區(qū)為例
莫艷清
(浙江省社會科學院調研中心,杭州310025)
基于人口遷移的選擇性理論,采用抽樣調查及數據統計分析方法,從個體特征、經濟、心理和社會因素的角度,探討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傾向及其影響因素。研究結果表明,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傾向不是很明顯;在諸多影響因素中,年齡、城鄉(xiāng)收入差距、城市生活滿意度、與城市居民的交往和組織支持等因素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傾向有顯著影響。
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傾向;影響因素
新生代農民工是農民工群體中的“精英”,指1980年以后出生且年齡在16周歲以上進城務工或經商的農村流動人口。與老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成長的社會和家庭環(huán)境有著巨大差異,決定其不再是一個高度抽象性的群體,而是在文化、觀念和行為上有著明顯差別的亞群體。他們多半是初中或者高中畢業(yè)后直接進入城市打工,幾乎沒有務農經歷,鄉(xiāng)土意識也比較淡薄[1]。城市文化的耳濡目染不斷消蝕著他們對家鄉(xiāng)的情感認同和社會記憶,價值和情感逐漸認同于城市社會。因此,新生代農民工的出路問題成了理論界和學術界探討與研究的熱點、焦點和重點。
在關于新生代農民工出路問題上,學術界目前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應盡快地讓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定居下來,給予他們完全的市民身份和待遇;另一種觀點則對此持審慎態(tài)度。已有的研究雖然意識到新生代農民工已經成為一個新興的社會群體,也提出了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初步構想,但分析的方法多側重于定性分析和規(guī)范分析,尤其是忽略了對新生代農民工群體自身意愿的實證考察。本項研究以上海市X區(qū)新生代農民工的抽樣調查數據為依據,探討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傾向及其影響因素。
人口遷移的選擇性理論由李(Everett Lee,1966)于1966年提出,該理論認為,遷移具有選擇性(migration selectively),遷移人口不是人口中的隨機樣本,而是人口總體中的特殊部分,只有某些特定的人才可能成為遷移人口。
該理論認為遷移者比非遷移者具有不同的人口、經濟、心理和社會特征,遷移人口一般年紀輕、文化程度高且上進心強,并同遷入地有更好人際關系的人口。那些具有較高素質,如受教育程度較高、身體狀況較好并富有進取精神的人對遷入地的正向因素能做出積極反應,比遷出地的其他人口更趨向于遷移,且傾向于進行長距離的遷移。[2]
由于我國特殊的制度遺產和漸進性改革模式下出現的城鄉(xiāng)人口轉移現象不是從農民到市民的職業(yè)轉換和地域轉移同步、合一、徹底地改變,而是呈現出與市場經濟國家迥然不同的“中國路徑”。農村人口的城市化過程被分割成兩個子過程:第一個階段農民進入城市成為農民工;第二階段農民工融入城市社會成為城市市民。農民工進入城市打工的主要動因是經濟因素(城鄉(xiāng)收入差距),而農民工融入城市的過程不僅僅是在空間上移居城市、在城市追求經濟利益,更是在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社會心理等方面轉變和適應城市系統的過程。同時,伴隨著新生代農民工的流動過程,他們的社會關系網絡也處于不斷的重構過程中,從而影響他們在流動過程中的每一個行為決定。因此,對新生代市民化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不僅要從經濟角度,更應從新生代農民工個人特征、社會、心理和社會因素的角度進行研究。
本研究假設包括:
1.人口學特征對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傾向的影響。(1)性別假設:男性新生代農民工比女性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傾向程度更高。(2)年齡假設:新生代農民工的年齡越大,則市民化傾向程度越高。(3)文化程度假設:新生代農民工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則市民化傾向越強烈。
2.經濟因素對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傾向的影響。(1)收入假設:新生代農民工的收入水平越高,則市民化傾向越強烈。(2)城鄉(xiāng)收入差異假設:城鄉(xiāng)收入差距越大,則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傾向程度越高。
3.社會心理因素對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傾向的影響。(1)生活主觀滿意度假設: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的生活主觀滿意度越高,則市民化傾向越強烈。
4.社會因素對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傾向的影響。(1)組織支持程度:新生代農民工受到組織支持的程度越高,則市民化傾向程度越高。(2)與城市居民的交往頻率假設: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的交往越多,則市民化傾向越強。(3)與老鄉(xiāng)或同城工友交往關系假設:新生代農民工與老鄉(xiāng)交往越多,則市民化傾向越強。
本項研究擬根據“上海市X區(qū)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傾向及其影響因素”的調查資料進行分析,該調查于2011年7—8月在上海市X區(qū)以1980年以后出生(包括1980年出生的)的且年齡在16周歲以上的進城務工或經商的農民工為調查對象。由于新生代農民工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沒有現成的抽樣框,所以本研究采用“分層抽樣”和“偶遇抽樣”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抽樣。按照農民工的職業(yè),將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yè)分為八大類(建筑業(yè)、住宿和餐飲業(yè)、批發(fā)和零售業(yè)、居民服務業(yè)、美容美發(fā)業(yè)、個體老板、工廠加工業(yè)和其它職業(yè))進行分層抽樣。共發(fā)放問卷300份,前七種職業(yè)各調查40份,其它職業(yè)調查20份。由于是本研究者親自到現場去調查和收集問卷,因此問卷的有效回收率為100%。
本文研究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傾向及其影響因素,因變量為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傾向(想成為城市市民的愿望——希望=1,不希望=0)。由于因變量是虛擬變量的形式,是只有兩種結果的定性變量,所以,本文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來進行研究。
本文在調查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傾向時,主要選擇新生代農民工的人口特征、經濟因素、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等變量來考察。模型變量及其統計性描述見表1:
表1 模型變量說明及統計性描述
?
本研究的第一項任務就是了解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傾向的現狀,同時也是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傾向的影響因素研究的因變量(虛擬變量)。對于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傾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您希望成為上海市民嗎?”,答案是:希望和不希望(希望=1,不希望=0)。統計結果見表2:
表2 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傾向的描述性統計表
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新生代農民工目前希望成為上海市民的比例是32%,不希望成為上海市民的比例是68%,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傾向總體上并不是很強烈。
本文在選入變量標準α=0.05的水平上,進行了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進入模型的變量有年齡、城鄉(xiāng)收入差距、城市生活主觀滿意度、組織支持程度和與城市居民的交往程度共6個變量,性別、月均收入、城鄉(xiāng)收入差距和與同城老鄉(xiāng)或工友的交往程度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模型的估計結果見表3:
從年齡方面來看,負的回歸系數(Beta=-0.344)顯示,年齡與市民化傾向成反相關關系,這一結果與先前假設相反。Exp(B)=0.709,說明年齡增加1歲,市民化傾向程度將減少0.291倍。這可能的解釋是:年齡和教育等人力資本要素,影響人們對從農村向城市遷移的預期和評價。年輕的農民工把城鄉(xiāng)之間的預期工資收入差別的貼現值看得特別高,因而往往是他們首先從農村遷向城市。其次,由于農民工的職業(yè)和工種對勞動力的年齡和體能要求較高,那些年輕、體力好的農民工,獲取穩(wěn)定收入的可能性較大,人力資本及物質資本積累能力也越大,因而市民化傾向也就越明顯。
表3 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傾向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從城鄉(xiāng)收入差距方面來看,回歸系數(Beta= 0.237)顯示,城鄉(xiāng)收入差距越大,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傾向越強。Exp(B)=1.267,說明城鄉(xiāng)收入差距每增加一倍,其市民化傾向將增加0.267倍。以托達羅為代表的遷移理論認為區(qū)域經濟發(fā)展及部門結構的差異,以及由此引起的勞動力供需和地區(qū)差異影響著人們向有著較多就業(yè)機會,及收入較高的地區(qū)轉移。反之,由于城市的生活成本、就業(yè)成本和子女教育費用比農村高,農民工沒有一定的經濟收入預期將很難維持家庭在城市的生活,因而市民化傾向則較弱。
從城市生活主觀滿意度來看,回歸系數(Beta= 0.586)表明,城市生活主觀滿意度越高,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傾向就越強烈。Exp(B)=1.797,說明城市生活主觀滿意度上升一個層次,那么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傾向程度將可能增加0.797倍。生活滿意度作為一種主觀體驗,它衡量的是一個人生活質量的綜合性心理指標,可以作為考察個體生活質量的重要參數[3]。當新生代農民工對城市生活、社會文化環(huán)境等方面滿意度越高,則他們想成為城市居民的愿望也就越強。反之,他們想成為城市居民的愿望就越弱。
從組織支持程度方面來看,回歸系數(Beta=0.506)表明,受到的組織支持越多,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傾向就越弱。Exp(B)=1.658,說明組織支持程度增加一個層次,那么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傾向程度將增加0.658倍。組織型資本是在特定范圍內,組織以其特定性質的組織聯系向其成員提供服務和便利[4]。而制度型社會資本,是指作為一種公用資源,規(guī)范和制度為生活于其中的個體提供足夠的方便[5]。如果新生代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或者遇到困難時,能夠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幫助,那么他們對當地政府或相關部門提供支持的滿意度越高,想成為城市居民的愿望也就可能越強烈。反之,想成為城市市民的愿望也就降低。
從與城市居民的交往程度來看,回歸系數(Beta =0.465)表明,與城市居民的交往越多,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傾向就越強烈。Exp(B)=1.592,說明與城市居民的交往程度上升一個層次,那么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傾向程度將增加0.592倍??赡艿慕忉屖?與城市居民的交往是新生代農民工獲得異質性、現代式社會資本的來源。如新生代農民工如果與城市居民交往的越多,他們獲得的異質性資本也就越多,從而為他們在城市的工作和生活帶來很多便利,進而強化了他們的市民化愿望。
研究結果同時還表明,性別、文化程度、月均收入和與同城打工或經商的工友或老鄉(xiāng)的交往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傾向沒有顯著影響??赡艿慕忉屖?首先,男性和女性新生代農民工兩者的工資水平都整體處于比較低的狀態(tài),沒有明顯的差異。而城市的生活成本比較高,新生代農民工的工資水平很難應付他們在城市的生活,從而降低他們的生活滿意度。因此,性別和月均收入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傾向并不明顯。其次,新生代農民工的總體文化程度并不高,平均受教育水平處在初中與高中/中專水平之間,其差別也不大。與城市其他具有高學歷的外來流動人口相比,其文化程度很低,缺乏競爭力和發(fā)展能力。最后,新生代農民工與同城打工或經商的工友或老鄉(xiāng)的交往程度是比較深的,導致他們可能形成了很強內部的自我認同(進城打工者的角色),又由于受到城市社會和城市居民的排斥和歧視,就更加強化了他們的內卷式認同,因而對他們市民化的傾向的影響作用并不是很明顯。
本項研究擬根據“上海市X區(qū)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傾向及其影響因素”的調查資料,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傾向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定量分析。得到以下幾點結論:(1)總體上,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傾向并不是很明顯,其城市定居意愿則更弱;(2)在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傾向的影響因素方面,年齡、文化程度、城鄉(xiāng)收入差距、城市生活主觀滿意度、組織支持程度和與城市居民交往程度對其有顯著影響,而性別、月均收入和與同城打工或經商的工友或老鄉(xiāng)的交往程度則未通過顯著性檢驗;(3)模型檢驗表明,人口遷移的選擇性理論對于分析中國的人口城市化問題適用程度并不高。人口遷移的選擇性理論是Everett Lee根據西方發(fā)達國家的人口城市化經驗而總結出來的,運用它來解釋中國的人口城市化現象必然有一定的局限性。
[1] 劉傳江,徐建玲.第二代農民工及其市民化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07(01):50-52.
[2] Everett Lee.A Theory of Migration[J].Demograhpy3,1966: 47-57.
[3] 何紹輝.在“扎根”和“歸根”之間:新生代農民工社會適應問題研究[J].青年研究,2008(11):25-28.
[4] 宇紅,王歡.解讀布爾迪厄的社會資本理論[J].社會,2004(03):35-37.
[5] 王艷華.新生代農民工社會資本的重構[J].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研究,2007(11):79-80.
On the urbanization will of younger migrant worker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a case for X District in Shanghai
MO Yan-qing
(Zhejiang Acadeny of Social Sciences,Hangzhou 310025,China)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elective migration,the urbanization will of the migrant workers of younger genera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discussed from the of perspectives of personal features,economic,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factor by adopting the methods of sampling survey and statistic analysis in this paper.Th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migrant workers of younger generation do not possess strong will of urbanization,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ir age,the gap between the rural and urban area,urban life satisfaction,interaction with urban residents and supports from government and some organizations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ir urbanization will.
migrant workers of younger generation;urbanization will;influencing factors
C915
A
1009-8976(2012)01-0040-05
2011-11-29
莫艷清(1984—),女(漢),湖南邵東,碩士,研究實習員主要研究人口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