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濱
(黑龍江省第六地質勘察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2)
區(qū)域大地構造位置處于本省亞1級構造單元伊春-延壽地槽褶皺系(Ⅳ)之次一級構造單元五星-關松鎮(zhèn)中間隆起帶(Ⅳ2)的北部。
區(qū)域屬張廣才嶺-完達山地層大區(qū)松花江地層區(qū)伊春-尚志地層分區(qū),中新生代屬濱太平洋地層區(qū)張廣才嶺-南樓山地層分區(qū)(據《黑龍江省巖石地層》)。地層比較發(fā)育,從古生界到第四系幾乎都有出露,分布零星,前中生界多呈捕擄體產出。區(qū)域侵入巖分為加里東期、印支期、燕山期三個侵入旋回?;緲嬙旄窦苁怯梢幌盗薪媳薄⒈睎|-北北東向復式褶皺、斷裂和與之交切的北西向斷裂組成。褶皺和斷裂具多期性和繼承性活動的特點。在復式褶皺凹陷地帶及斷裂交切部位,分布有中生代火山-沉積盆地。鐵多金屬及有色金屬礦多分布在近南北向和北西向構造交匯處或其旁側。
庫濱鉛鋅礦按出露的巖性自上而下可劃分為三個巖段:
上部含礫粉砂質板巖、含礫砂巖段:該段地層主要分布于礦床中西部。北部主要為綠色含礫粉砂質板巖,層中夾有淺灰綠色細砂巖、含礫白云巖、含礫結晶灰?guī)r、含礫白云質結晶灰?guī)r等薄層,并缺失該層底部的灰綠色含礫砂巖;礦床中南部灰綠色含礫粉砂質板巖底部有60-200m厚的灰綠色含礫砂巖層,該層走向北北東,出露長度1Km以上,底部與中部白云質結晶灰?guī)r、粉砂巖接觸面處分布有Ⅱ、Ⅴ號鉛鋅礦體。
中部白云質結晶灰?guī)r、粉砂巖段:在礦床北部,主要為灰白色含礫白云質結晶灰?guī)r,出露寬度90-130m。層中發(fā)育透灰石、透閃石透灰石、陽起石等各類矽卡巖,Ⅰ、Ⅵ號鉛鋅礦體分布于其中。礦床中部主要為白云質結晶灰?guī)r,出露厚度大于100m,沿走向向南相變?yōu)榉凵皫r。該層頂板與下段含礫砂巖層接觸面產有Ⅱ號鉛鋅礦體,向南過度為粉砂巖的構造接觸帶產有Ⅲ號鉛鋅礦體。礦床南部主要為粉砂巖或粉砂質板巖,與白云質結晶灰?guī)r的過度部位多有粉砂板巖、炭質板巖分布,向南漸變?yōu)榉凵皫r或細砂巖。與上段含礫砂巖的接觸面產有Ⅴ號鉛鋅礦體,層內透灰石矽卡巖上盤產有Ⅳ號鉛鋅礦體。
下部粉砂質板巖段:僅在礦床北部出露,主要為灰-灰綠色粉砂質板巖,局部夾有白云質結晶灰?guī)r和透閃石透灰石矽卡巖等薄層,未見礦化。
圍巖蝕變的分布、蝕變帶的發(fā)育程度和規(guī)模均由接觸產狀和圍巖的性質決定。圍巖蝕變表現為熱力變質、矽卡巖化及熱液蝕變三種形式。熱力變質主要表現在灰?guī)r變?yōu)榻Y晶灰?guī)r或白云質結晶灰?guī)r,頁巖變?yōu)榘鍘r,砂巖硅化及角巖化等。矽卡巖化主要發(fā)育在庫濱鉛鋅礦中部的白云質結晶灰?guī)r、粉砂巖段巖層中,主要有透灰石、石榴石、透閃石和陽起石等組成的矽卡巖化。熱液蝕變主要有碳酸鹽化、硅化、滑石化、絹云母化等,主要發(fā)育于近礦圍巖及不同巖性的接觸帶及層間破碎帶處。
礦化現象主要發(fā)育在下寒武統鉛山組上、中段巖層接觸帶及中段巖層內。常見有方鉛礦化、閃鋅礦化、磁黃鐵礦化、黃鐵礦化、黃銅礦化等。
庫濱鉛鋅礦礦體主要賦存于下列部位:賦存于鉛山組上段與中段巖性接觸地段,如含礫砂巖與白云質結晶灰?guī)r的接觸部位(Ⅱ號)、含礫砂巖與粉砂質板巖的接觸部位(Ⅴ號),中段(矽卡巖化)白云質結晶灰?guī)r、粉砂巖接觸部位(Ⅳ號、Ⅲ號),以及(矽卡巖化或強硅化)結晶灰?guī)r中(Ⅰ號、Ⅵ號、Ⅲ號附屬礦體、ZK7孔深部隱伏Ⅷ號礦體等)。
庫濱鐵礦體賦存于鉛山組中段白云質結晶灰?guī)r、粉砂巖接觸部位。
庫濱鉛鋅礦床由6個主礦體和7個從屬礦體組成,多出露地表,目前發(fā)現主要隱伏礦體1條(為Ⅷ號礦體)。
已知鉛鋅礦體分布在南北長1.5km,東西寬0.5km的范圍內。礦體受南北向、北北東向巖性接觸面和層間構造破碎帶所控制。大致形成北部Ⅰ號、Ⅵ號鉛鋅礦帶,中部Ⅱ號、Ⅲ號鉛鋅礦帶、南部Ⅳ號、Ⅴ號鉛鋅礦帶。礦帶均以 10°-30°方向展布,傾向 280°-300°,傾角55°-70°。局部傾角有變陡或變緩現象??臻g上嚴格受構造帶和蝕變帶所控制。
鉛鋅礦體最長200m,一般50m-100m左右,礦體水平厚度最大25.20m。鉛最高含量1.8%、最低0.7%,鋅最高3.12%、最低0.21%。主要礦體特征見表3-13。
Ⅰ號鉛鋅礦體,賦存于靠近含礫白云質結晶灰?guī)r頂部接觸部位的透閃石透灰石矽卡巖中,礦體長50m,水平厚度4.8m。礦體走向20°,地表傾向北西西,傾角 62°,沿傾斜延深沒有控制住,有可能在地下褶向東傾。
Ⅵ號鉛鋅礦體位于Ⅰ號鉛鋅礦體東側,賦存于含礫白云質結晶灰?guī)r層中透灰石矽卡巖中,礦體長75m。礦體走向23°,地表傾向北西西,傾角62°,沿傾斜延深沒有控制住,有可能在地下褶向東傾。
Ⅵ1、Ⅵ2號鉛鋅礦體,賦存于含礫白云質結晶灰?guī)r層中透閃石透灰石矽卡巖中,為相鄰的平行礦脈,工程控制厚度分別為2.3和3.0m,長度均為50m。礦體走向7°。
Ⅱ號鉛鋅礦體,賦存于白云質結晶灰?guī)r層與含礫砂巖層接觸面處。礦體上盤為含礫砂巖層及其構造破碎帶,破碎帶底部與礦體接觸處有10cm的斷層泥,說明曾發(fā)生過成礦后的斷裂錯動。礦體下盤為白云質結晶灰?guī)r。礦體控制長度200m,礦體北段地表厚度13.6m,中段5.6-2.8m,南段3.9m,由北向南變薄。礦體北段沿傾斜延深68m變?。?.86m),中段延深至55m處厚度0.91m,南段延深120m處厚度5.13m,至163m處尖滅。
Ⅲ1-Ⅲ3號鋅礦體,賦存于白云質結晶灰?guī)r層的南端趨于尖滅處的層間裂隙中。礦體長度均為50m,礦體控制厚度分別為1.3m、2.2m、3.0m,礦體走向 15°。
Ⅲ號鉛鋅礦體,賦存于白云質結晶灰?guī)r層的南端與粉砂巖層的接觸部位。礦體上盤為粉砂巖層,下盤為白云質結晶灰?guī)r,地表控制長度105m,北段礦體厚度5.0m,南段5.7m。礦體走向 18°,傾向北西西,傾角 70°,沿傾斜延深107m處厚度1.72m。
Ⅳ號鉛鋅礦體,賦存于粉砂巖層間透灰石石榴石矽卡巖體上盤,礦體上盤為粉砂巖層,長度50m,控制厚度25.2m。礦體走向21°,傾向北西西,傾角52°。傾斜延深沒有控制住,可能在地下褶向東傾。
Ⅴ號鉛鋅礦體,賦存于含礫砂巖層與粉砂巖層之間,下盤為粉砂巖層。與礦體接觸的上下盤巖石均有破碎現象。地表控制長度180m,北段厚3.0m、中段5.4m、南段1.0m。礦體走向32°,傾向北西西,傾角67°。南段傾斜延深83m處礦體水平厚度6.77m,至128m處尖滅;北段傾斜延深134.6m處礦體水平厚度3.30m,且變化為鐵鋅礦體。
Ⅷ號鉛鋅礦體,為隱伏礦體,礦體延深65.4m,所見礦體水平厚度分別為1.34m和1.64m。礦體賦存于硅化結晶灰?guī)r中。磁鐵礦體長度350m左右,礦體走向20-70°北西傾,傾角中等。礦體平均水平厚度3.52m,全鐵平均品位37.08%。
[1]黑龍江省區(qū)域地質志[Z].1993.
[2]黑龍江省遜克縣庫濱鉛鋅礦普查報告[Z].2006-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