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美國士兵和一個德國士兵分別在阿富汗戰(zhàn)場上犧牲,他們的家鄉(xiāng)會作何反應?德國士兵的父母也許會問:“我們的兒子為了什么而犧牲?”而美國父母則可能說:“為了祖國和自由事業(yè)。”
在阿富汗戰(zhàn)場上,每一粒流彈飛過,每一枚炸彈爆炸,某間臥室就會永遠失去它年輕的主人。
康斯坦丁·門茨,1988年9月30日生于德國施瓦本地區(qū)的瓦爾德雷姆斯,2011年2月18日在阿富汗巴格蘭省被武裝分子用AK47擊傷,因失血過多搶救無效死亡。尼古拉斯·喬治·夏霍斯,1988年2月12日生于美國東海岸雅茅斯港,2009年7月23日在執(zhí)行護送任務時被塔利班武裝埋設的地雷炸死。
他們在17或19歲時便離開家,背上行囊,穿上制服,接過武器,走進軍營。而家中他們從小到大睡覺、玩耍的房間,則一如往常地保持著原樣,即便他們已經(jīng)不在人世:少年時的毛絨玩具、存儲罐,墻上的樂隊和汽車海報……好像它們的主人從未離開過。
譚雅· 門茨(康斯坦丁的母親)每天都要到兒子的房間里坐一會兒。她注視著床角上的長毛絨玩具狗,還有康斯坦丁常用的“艾克深度誘惑”沐浴露,仿佛他剛剛出門。在房間的衣柜上放著康斯坦丁的戰(zhàn)斗頭盔、勛章和一副疊成三角形的德國國旗,她把這些東西鎖在柜子里,是因為剛才她的一位朋友來到康斯坦丁的房間參觀,她不希望這些物什勾起客人對康斯坦丁的回憶,以免壞了朋友的情緒。
在尼克(尼古拉斯·喬治·夏霍斯的昵稱)的房間里,他的父親史蒂夫·夏霍斯陷入了沉思?!拔覀儫釔酆\婈憫?zhàn)隊?!彼粗鴫ι下燥@老舊的軍隊海報和戰(zhàn)斗英雄照片說。海報上寫著給尼克的一句話:陸戰(zhàn)隊需要你!床旁的壁架上陳列著尼克的恐龍模型、運動獎杯和子彈套,所有的布置都跟尼克入伍時一樣。不過,旁邊的一間房已經(jīng)被夏霍斯家開辟成小型展覽館,墻上掛著數(shù)百幅尼克的照片,還有他的衣服和軍刀。所有這一切,都在盡力讓參觀者記住這位在異國他鄉(xiāng)犧牲的年輕士兵。
這兩個年輕人,一個在21歲時,另一個在22歲時,犧牲在了一個他們?nèi)胛榍爸跎俚膰?。?001年阿富汗戰(zhàn)爭爆發(fā)開始,有50個國家派兵參與了這次反恐戰(zhàn)爭,其中有9萬美國士兵和4800名德國士兵。截止目前為止,1802個美
國人喪生,德國士兵的犧牲人數(shù)為53。
他們都犧牲在戰(zhàn)斗前線,但是這場戰(zhàn)爭為什么要打?可承受的傷亡底線是多少?犧牲士兵的家人有何反應?他們的周圍又作何感想?相同的問題,德國和美國的答案卻完全不一樣。
沒有人比守著空房子的父母們更希望這些死去的孩子們活下來。尼克家的房子在一個半島上,風景秀麗,深受游客喜愛,是著名的肯尼迪家族的故鄉(xiāng)。他50歲的母親麗薩·夏霍斯是名教師,在聽到兒子犧牲的消息后,她在自己身上文了一行字“Livin’ the dream”(為夢想而獻身),這是她在電話中聽到尼克說的最后一句話——“不要擔心我,媽,我正獻身于夢想?!边@句話也成為夏霍斯家族的安慰,尼克是在為他作為一名陸戰(zhàn)隊員的夢想而獻身。不光是麗薩,尼克的父親、兄弟姐妹以及數(shù)十位親友,都在自己的皮膚上刻下了“Livin’ the dream”這句話,旁邊則是尼克姓名的縮寫及犧牲日期“NGX,7-23-09”。
“軍人的品質銘刻在他(尼克)身體里?!笔返俜颉は幕羲拐f。他今年53歲,是一名警察。在麗薩·夏霍斯的回憶里,兒子尼克是一名與生俱來的愛國斗士,他從小喜歡拿著玩具手槍在樹林里玩耍,還喜歡在電腦上玩戰(zhàn)爭游戲。
“9.11”事件發(fā)生時,年僅13歲的尼克對父親說:“美國被攻擊了,我必須做點什么?!?7歲時,尼克來到了征兵辦公室,可是他年齡太小,還必須由父母簽字同意。尼克的父親猶豫地問兒子,愿不愿意成為一名儀仗兵,既優(yōu)雅帥氣又不用面臨野戰(zhàn)部隊的高風險。尼克回答道:“爸爸,我希望成為一名步兵,我想到前線去?!?br/> 高中畢業(yè)兩周后,尼克加入了軍隊開始訓練。2007年12月,他成為一支外號“行尸走肉”部隊的一名士兵。之后,他到伊拉克前線服役7個月。因為覺得在軍營里待著太無聊,2009年5月,尼克與另外一支部隊一起飛往阿富汗赫爾曼德省戰(zhàn)爭前線?!八诎⒏缓棺钗kU區(qū)域的最危險部隊做著最危險的工作”,他的母親說,“他的犧牲是一件高概率事件。”
在美國,犧牲的尼克被認為是一個戰(zhàn)斗英雄。在德國,康斯坦丁只能算是“犧牲”,卻遠談不上“英雄”。德國人的字典里,因為不幸而犧牲和因“更崇高的目標”而犧牲并沒有明確的區(qū)分。曾發(fā)動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德國是20世紀的戰(zhàn)爭怪物,整個社會對那個狂熱的年代記憶尤深,所以很抵觸因履行盟國義務(德國是北約成員國,派兵配合美國是北約各締約國的義務)而不得不派兵出戰(zhàn)。而作為世界警察和自封的“自由世界”領袖,戰(zhàn)爭是美國的立國之基:獨立戰(zhàn)爭、南北戰(zhàn)爭、兩次世界大戰(zhàn)、朝鮮戰(zhàn)爭、越南戰(zhàn)爭、伊拉克戰(zhàn)爭乃至阿富汗戰(zhàn)爭,每次戰(zhàn)爭都是美國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動力之源。不過現(xiàn)在美國人對戰(zhàn)爭的厭惡情緒與日俱增,甚至連總統(tǒng)競選也不得不打出“把我們的孩子帶回家”(意為撤軍)的口號。在此情況下,美國人強化戰(zhàn)爭犧牲者的英雄地位和價值有助于激發(fā)其民眾的愛國熱情。
在康斯坦丁犧牲后一周,母親譚雅來到他生前所在的軍營參加追悼會,在會上她看到了默克爾總理和當時的國防部長古藤貝格。在追悼儀式開始前,犧牲士兵的家長聚集在一塊兒與古藤貝格和默克爾談話,譚雅問這些政客,德國到底需要犧牲多少士兵才算夠。其中一名犧牲士兵的父親則急切地問:“我的兒子是為了什么而犧牲?”譚雅記不清他們的準確話語,只記得古藤貝格說了自由和責任之類的話,而默克爾則一言不發(fā)。
我們的孩子為了什么而犧牲?尼克的父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為了祖國和自由。2009年8月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去科德角(尼克家附近,美國東海岸著名景點)度假時,曾與夏霍斯家會面。奧巴馬告訴尼克的父母,當他考慮阿富汗問題時,會想起像尼克這樣為國捐軀的孩子們。而當奧巴馬詢問他們對阿富汗的看法時,麗薩·夏霍斯說:“派更多的士兵到那里,讓他們把工作做完?!?br/> [譯自德國《明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