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是每個人尤其是年輕人夢寐以求的。大家紛紛翻閱肯尼迪、奧巴馬、杰克·韋爾奇的傳記,傾聽喬布斯、李開復、羅永浩的演講,觀看有關昂山素季、扎克伯格的電影,希望從中覓到成功的法寶,在給師長的電話中也常常虛心請教成功的秘訣,開通微博立馬關注心儀已久的成功人士,每天還要轉發(fā)幾條成功語錄……似乎大家都在迫切地追求成功,每個人心底也在發(fā)出超越時空的吶喊和“多洛雷斯的呼聲”:“怎樣才能成功?!”
成功的路有千萬條,或許很多人要千方百計想盡,千山萬水走遍,千辛萬苦嘗完,才能啜飲成功的瓊漿。當他們攀上成功的頂峰,回望射雕處,千里暮云平,發(fā)現(xiàn)成功都離不開“五心”。
工作:精心一不倦
工作是一個人的安身立命之基,穩(wěn)定收入之源,同時也將占用我們大部分的有效時間。
本職工作是最容易獲得成功的,因為我們對其不遺余力、殫精竭慮理所應當,我們也將為此獲得支持與褒獎。否則,不管我們有什么奇才異能、天賦異稟,如果在本職工作上懶懶散散,而期望僅靠工作之外的業(yè)余時間獲取成功,那無異于緣木求魚、升山采珠,即使偶能成功,那也是概率極小,難以復制?!墩撜Z》記載,有一次子路問孔子:“怎樣為政才會成功呀?”孔子曰:“奮勇爭先,吃苦耐勞?!弊勇凡粷M足,不依不饒地問:“還有嗎?”孔子只說了兩個字:“無倦!”無論做什么工作,只要能用心、專心、細心,并且孜孜不倦,我們離成功就不會太遙遠,更不會在通向成功的路上走偏。
學習:恒心一不懈
很多時候我們止步不前,是因為今天使用的方法其實是昨天練熟了的技巧,自從走出校門后就不再翻書,自從當上主管后就迷信經(jīng)驗,自以為聰明絕頂,然后坐吃山空。有一個職場故事值得大家沉思:一個人在公司干了25年,他每天用同樣的方法做著同樣的工作,每個月都領著同樣的薪水。一天,憤憤不平的他要求老板給他加薪及晉升。他對老板說:“畢竟,我已經(jīng)有了25年的經(jīng)驗?!崩习鍑@氣說:“你沒有25年的經(jīng)驗,你是一個經(jīng)驗用了25年。”“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學習是讓自己脫胎換骨、得道登仙的靈丹妙藥,是讓自己盛德日新、登堂入室的不二法門。否則,我們永遠只能在別人后面跟隨,不能領跑,吐出的是陳腐的語詞,表達的是陳舊的思想,無法走近業(yè)界的前沿,自己也將淪為歷史的陳跡。
理想:壯心-不減
邁向成功的征程宛如茶馬古道般逼仄,仿佛美國的阿巴拉契亞小徑般漫長(約3500公里),又像鄂西的山路十八彎,不知有多少峰回路轉、山重水復,不可能一路風光旖旎,不可能總是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一日看盡長安花”的春風得意背后,是不足夸耀、不值一提,甚至難以啟齒、難以回首的“昔日齷齪”。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受到挫折,聽到嘲諷,遭遇不幸的圍剿,陷身失敗的泥沼,但一定不能因此降低自己的目標,改變自己的志向。“一人譽之,則自以為有余:一人沮之,則自以為不足”,這樣的人只不過是沒有主見、更沒有定力的懦夫。別人的毀譽臧否,我們根本無需掛懷,“任爾東西南北風”,仍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喬治·奧威爾五六歲時就立志當作家,但很長一段時間里幾乎沒有一家出版商愿意接受他的書稿,沒有經(jīng)濟來源,只能在寫稿之余去打零工賺錢,但他手不釋卷、筆不輟耕,硬是憑著一股“把世界推往一定方向”的熱情和執(zhí)著,終于享譽世界。為理想奮斗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生、精彩的人生。
信念:耐心一不躁
很多時候,我們可以忍受艱難困苦、跌宕起伏、大起大落,但卻無法忍受平平淡淡、日復一日的重復。一件工作做完了,并且做“好”了,無懈可擊、無可挑剔,但再讓我們做一件類似的事情,重復久了,我們就會覺得沒有新意,喪失激情。我們渴望能到更大更高的平臺上大展身手,但才華的展現(xiàn)需要時間,我們不要期待處女作就是代表作,也不要因此就感嘆世無伯樂,更不要埋怨老板沒有慧眼識珠。其實,將本職工作做好,只是我們的分內(nèi)之事,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成就。真正的人才,是主管交一件工作做好了,交一百件工作也同樣做得好,屢試不爽、百密無一疏。愈是看似平淡的工作,愈是能看出一個人的素養(yǎng),“涇溪石險人兢慎,終歲不聞傾覆人,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沉淪”。在驚濤駭浪之中,暴風驟雨之中,電閃雷鳴之中,滄海橫流之中,人往往格外謹慎小心,聚精會神應對;而在日常工作或生活中則可能疏于精細。這才有了張瑞敏的名言:“把每一件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蔽覀円嬖V自己,再耐心一點,不要心浮氣躁。將每件工作都當作自己的第
個任務來完成,將優(yōu)秀作為一種習慣,將完美作為一種常態(tài),不避瑣屑,不求近效,銖積寸累,堅持數(shù)年,必有所成。
法則:良心一不泯
為了成功不能不擇手段,在激烈的競爭中不僅要有學者的智慧、斗士的膽識,更要有紳士的風度,敬畏心中的道德律令,保持良心不泯。正如拉德布魯赫所言,在奪取成功的過程中,我們要有英國人的“費厄潑賴”(fair play,公平競賽)和法國人的閑情雅致,“我們耍進行的不是棍棒相加的打斗,而是手持花劍的競賽”。無論做什么,我們都不能與道德背道而馳,可以像“月影隨水波搖曳,但不失圓整如丸,塔影隨水波曲折,但不失孤直如筆”。
“不能五鼎食、也要五鼎烹”,這是西漢大吏主父偃的成功觀:“要么流芳百世、要么遺臭萬年”,這是東晉權臣桓溫的成功夢。我們都是普通人,發(fā)不出“大丈夫當如此”和“彼可取而代也”的豪言,很少做“立德”、“立功”、“立言”的癡夢,但只要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我們就不是一個失敗者。在度盡劫波、歷嘗艱辛后能夠“靈魂無紛擾”,我們就是成功的,如果還能“身體無病痛”,那就不僅成功,而且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