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巴菲特:股神沃倫·巴菲特之子,擁有音樂家、作曲家、慈善家和作家等多重身份。
我父親認為,如果財力允許,做父母的應該在資金上當子女的后盾,支持他們做任何事。贏在起跑線上當然好,但免費的午餐往往最終都幫了倒忙。
我19歲那年,父親賣了一個農場,全部所得都歸我支配,父親給我換成了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股票,當時市值大約9萬美元。
我該怎么處置這筆錢呢?目睹了哥哥姐姐們把繼承的錢財揮霍一空,我不想再走他們的老路。我也可以什么都不做,把股票留在賬戶里不去管它。假若當時我那樣做了,那么那些股票現(xiàn)在市值可達7200萬美元。但是我沒有那樣選擇,也從未后悔過。人們會認為我這么說是在撒謊,要么就是瘋了,但事實就是如此。因為我用那筆錢買了更貴重的東西——時間。
繼承那筆錢時,我還在斯坦福大學讀書,剛剛做出畢業(yè)從事音樂創(chuàng)作的決定。我是個務實的人,資金又不是很充足,我得想辦法把自己的創(chuàng)作沖動變成謀生的手段。我怎么才能做到這一點呢?怎么才能為自己的作品找到買家呢?我毫無頭緒,但很明顯繼續(xù)待在大學里永遠也不會有頭緒。于是,我決定離開斯坦福,弄清楚自己能否在音樂這一行干出點兒名堂。
那筆錢讓我能維持生計,在父親的幫助下,我做了一個預算,以便讓有限的資金多維持一段時間。我搬到了舊金山,在那里,我過著節(jié)儉的生活——住簡陋的房子、開破舊的車,惟一的奢侈品是添置錄音設備。我彈鋼琴、寫曲子,實驗電子音樂。后來我在《舊金山紀事報》上登了一個分類廣告:免費為所有來我的工作室的人錄音。
就這樣,我等待著,直到1981年的一天好運降臨了。那天,我正在路邊洗我那輛破車,一個點頭之交的人碰巧路過,問我以什么為生。當告訴他我是一個勉強糊口的曲作者時,他建議我跟他的女婿取得聯(lián)系,他是一個動畫師,常常需要音樂。我那樣做了,他確實有工作給我。當時,他正接受委托為一家新創(chuàng)辦的有線電視頻道制作一段十秒鐘的品牌推廣動畫,需要一段音樂。我接下了這個活兒,我們的作品讓那個頻道一飛沖天,它被叫做音樂電視(MTV)。沒多久其他電視臺也想要音樂電視那樣的視聽效果,于是我再也不用做沒有報酬的工作了。
我繼承的錢不算太多,但和大部分年輕人相比還是好了不少。如果我一開始就得自食其力,為生活奔波,那么我可能不會走上現(xiàn)在的音樂道路。
如果一開始我就選擇在華爾街工作,父親會幫我嗎?我可以肯定地說,他會。如果我要求在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就職,他會答應嗎?我想一定沒問題。但是如果我選擇以上兩者中的任何一個,我就有責任去展示我確實有在這些行業(yè)出人頭地的稟賦。父親從來不會幫我走捷徑,因為那對我而言不是優(yōu)勢,而是拔苗助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