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自一人背著背包,用3000歐元、80天的時間穿行歐洲12個國家26個城市——這是南京審計學院大二男生孫敬文送給自己的20歲生日禮物。
2011年暑假,孫敬文通過國際經濟學商學學生聯合會南審分會成功申請到去土耳其實習的機會。鋪開地圖,他突發(fā)奇想:為何不去更遠的地方走一走?
這已經不是孫敬文第一次背包旅行了。在高考結束后的那個暑假,他和兩個朋友一起,從上海一路“窮游”到嘉峪關,20天只花了3000元。
“旅游是會上癮的?!痹陧樌瓿蓪嵙暫?,孫敬文開始了在土耳其20天的深度游,之后一路向西,開始了一個人的歐版“西游記”。
為了省錢,孫敬文大多會選擇最便宜的交通工具、最便宜的青年旅社、最便宜的快餐。買票時,他首選夜車——不僅便宜,還順便省下了住宿費。在夜車車廂里,大多數旅客都是和他一樣來自各個國家的年輕背包客。有一次,他甚至幾個晚上都在火車站過夜。還有一晚,因為沒有找到便宜的旅館,他就在愛琴海邊伴著溫柔的海浪聲沉睡。不過,“聽上去挺浪漫的,但凌晨被凍醒的時候就是另一回事了”。
這個從來沒有下過廚的“90后”,為了省錢,也會在有條件時下廚做飯。在異國菜市場溜達,想必也能給旅途帶來一種別樣體驗。
和在土耳其認識的臺灣女孩Emma一起去布達佩斯時,Emma因為簽證原因在過境時被趕下了車,浪費了100歐元,還被“拋棄”在語言不通的陌生國度。Emma大哭起來,陪著她一起下車的孫敬文卻將其看作旅行的一部分,安慰Emma說:“這就是背包游的意義所在啊!”所有發(fā)生的一切,都是旅行的意義,哪怕是淚水。
正像他看到過的一句話:旅行的意義并不是你“占領”了多少景點,拍了多少照片,而是一路上你經歷了多少次心跳,給你帶來了多少收獲。
孫敬文也不全是摳著錢包過日子,偶爾“揮霍一把”能讓旅行更快樂、更有意義。
在緊緊巴巴的3000歐元里,孫敬文會花69歐元聽一場維也納金色大廳的莫扎特音樂會,也會在結束一小段旅行時,獎給自己35歐元一晚的海景房?!拔矣X得旅途就是人生的縮影,不用急著趕路,有時‘揮霍一把’未嘗不可?!?br/> “揮霍一把”的快感并不一定要靠錢來實現,或者,大把時間也可以帶來揮霍的快感。在旅途的調整期,孫敬文會花上兩天時間,在地中海游游泳、曬曬日光浴,傍晚前去不遠處的海濱餐廳吃自助餐,和服務員閑聊個半小時,再慢慢地走回來,去附近的酒吧坐坐;或者在威尼斯一間安靜的路邊咖啡館,點一杯咖啡,靜靜地聽著音樂,用一整個下午,看著窗外人來人往,想著,“數十年后再來這里,不知道還能不能看到現在的風景”。
如今,孫敬文已經申請到去德國學習的機會。還沒有出發(fā),他就已經制訂好了下一個旅行計劃:去期待已久的西藏,然后到“東南亞走一圈”。
他很喜歡這么一句話:要么旅行,要么讀書,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
(摘自2012年1月30日《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