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林書豪生長在馬來西亞,或是中國大陸、臺灣、新加坡、香港的華人家庭,他還會是現(xiàn)在這個林書豪嗎?這個問題和政治沒有關(guān)系,而是說,典型華人家庭的價值觀、教育方式,能夠培養(yǎng)出一個林書豪嗎?
這個問題沒有絕對的答案;然而,我讀到《紐約時報》一篇讀者投書,正好提供參考和思考。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美籍華人Gish Jen。她寫到,華人并不缺乏運動細胞,林書豪并非惟一。她的親生哥哥Bob就是運動奇才。Bob年輕時,就已經(jīng)是美國大學長曲棍球冠軍隊的一員,而且還是杰出的馬拉松選手。然而,Bob的父母并不鼓勵他打長曲棍球,從來沒有觀看他的比賽;就在Bob的曲棍球事業(yè)如日中天時,他的父親要他去考醫(yī)學院,規(guī)定他專注于學業(yè)。最終,Bob沒有考上醫(yī)學院,也沒有成為職業(yè)長曲棍球員。
如果Bob的父母和林書豪的父母一樣,尊重孩子的選擇,陪他練球,為他打氣,給他信心;可能Bob比林書豪更早在球場上為華裔揚名。
這讓人想起虎媽蔡美兒;她的父母是菲律賓華人,有著東南亞華人額外重視傳統(tǒng)的觀念。蔡美兒小時候?qū)戝e一個字,就要被打。等到蔡美兒做了母親,她對女兒做出同樣要求,女兒彈錯一個音符,就要被罰。
許多美國人認為她落伍而殘酷,但是,蔡美兒堅持這是為孩子安排步上成功大道。
這幾個例子告訴大家,家庭傳統(tǒng)和文化觀念,引導一個人的未來道路;然而,文化有其多元性,譬如中華文化就非一成不變,同樣是美國華裔,Bob、蔡美兒和林書豪,有不同的選擇,各有得失。?笏(摘自馬來西亞《星洲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