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紐約受到颶風侵襲,大部分的學校都停課。尤其下城大停電,不用上學的小朋友在沒電視看、沒辦法上網的家中根本待不住,有的父母過兩天要上班,但學校還停課,所以紛紛把小孩往親朋好友家送。前男友安迪家完全沒有受到風暴的影響,一下涌進了好幾位小朋友,包括我也認識的日裔美籍女子綾子的兩位女兒。到了周末我終于有空去看看他們,進門后碰到綾子剛好要離開。我注意到她的臉上老是帶著疲憊與憂傷,這次更明顯。我和她沒有那么熟,但是,因為安迪和她老公是好友的關系,所以對她的狀況頗為了解。
很早結婚的她有小孩之后就停止工作,把重心都放在撫養(yǎng)她們身上。幾年前因為老公工作的關系被調到日本,但前一陣子因為怕住東京感染輻射,一向比較贊同美式教育的她以此為借口把女兒帶來美國。搬到紐約之后,發(fā)現(xiàn)身邊圍繞著的親戚朋友多是職場成功的人士。表哥是紐約當?shù)仉娨暸_的高級主管,她的表姐最近才因制作一出百老匯劇而拿下東尼獎。而她呢,是個20年沒有社會經驗的家庭主婦,年紀剛滿45歲的她,完全找不到自我的定位。習慣了舒適寬裕的生活,害怕出外工作的她發(fā)現(xiàn)自己被綁住了。雖然經濟完全不是問題,但是身心失衡,陷入了自怨自艾的情緒中不可自拔。簡單地說,就是有輕度的憂郁癥。
像這樣的例子,在曼哈頓比比皆是。我另外一位友人培麗也是一樣,跟著老公遠離臺灣來到美國。表面上過著貴婦的生活,住的是下城高級豪華大樓,家中有傭人打掃,小孩還有家庭教師。但是,43歲的她,卻覺得自己的生活沒有成就感。過度飲食導致身材開始發(fā)福,也因此憂郁起來。
我之前交往過的一位美國男性,他的故事更夸張,他老婆伊麗沙白是所謂的藍血家族,很早從英國移民來美國。其曾曾祖父當過紐約市的主計長。她21歲嫁人之后就辭去了工作。兩人育有3個兒子。隨著丈夫的成功,到后來她也不用帶小孩,因為血統(tǒng)純正的關系,她開始加入最高級的俱樂部。喜愛珠寶的她開始大量收集,沒事就參與一些慈善活動;但是,她就是不快樂。過了40歲之后,她跑去豐胸,然后每個禮拜看心理醫(yī)生,幻想與園丁發(fā)生婚外情。老公有一天終于受不了說:“我錢都給你,你饒了我吧!”之后,有一天她在浴室上吊自殺,享年49歲。他的小兒子跟他說:“我覺得是因為媽咪沒有工作。”沒人知道這是否是真正的原因,但沒有自己的事業(yè)的確是這幾位女性的共同點。年輕時還好,但到了40歲這個應該不惑的年紀,她們卻開始大惑了起來。對自我產生懷疑之后,她們都把精力放在外表上。綾子是每天瘋狂地上健身房;培麗把注意力放在她的那張臉上,連下樓買東西都要花一個多鐘頭化妝;伊麗沙白則是去做胸部整形,想吸引年輕男人的目光。
我想起惟一一次與不希望我工作的男性交往的經驗。記得當時的感覺,就是覺得自己不斷地在變小。更何況曼哈頓的貴婦,什么事都有人代勞。但是,對許多很有能力的女性而言,沒有外在舞臺可以施展的結果,可能會覺得自我在不斷地消失,在那個女人四十、該是花朵綻開的年紀,猛然回首卻發(fā)現(xiàn)自己已漸漸縮成一個小小的黑點。
(編輯/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