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辦公室搬到了牛津街邊上,再也沒有理由說沒時間去商場。女兒生日快到了,周末下班順路拐進好幾年沒去過的Hamleys。
百年老店結(jié)束“性別隔離” Hamleys是馳名世界的兒童玩具專營店,其在倫敦市中心的商店是世界上最大的玩具店,7層樓的店面擺滿了各色玩具,而且每層樓面用不同顏色標簽分開,粉色女孩,藍色男孩。
給女孩買玩具,徑直奔“粉層”,要給男孩買,一頭扎“藍區(qū)”。男女有別,藍粉分明。
可今天的Hamleys,卻讓我有點發(fā)懵。傳統(tǒng)的顏色分層沒有了,現(xiàn)在是以玩具的性能分類,比如毛絨玩具、智力游戲、模型積木等等。
給男孩還是給女孩兒玩的?店家不再“多嘴”,你自己看著辦吧。
行之有效的傳統(tǒng)分類為何改成了“眉毛胡子一把抓”?
敢情一場轟轟烈烈的運動在我身邊發(fā)生都沒有注意到。Hamleys終于取消顏色分類時,像《泰晤士報》、《觀察家報》這樣嚴肅老成的大報,竟然把商店此舉提到了“放棄‘性別隔離’”(gender apartheid)的高度。
“臭粉色”運動 Hamleys放棄“粉女藍男”,讓顏色與性別“脫鉤”,是一場方興未艾的“臭粉色”(Pinkstinks)運動的又一場“勝利”。
“臭粉色”運動是一對孿生姐妹,艾瑪和阿碧(Emma and Abi Moore)兩年前在她們各自家的臥室里發(fā)起的。
艾瑪有兩個不到10歲的女孩,阿碧有兩個年齡相仿的男孩。很快,姐妹倆發(fā)現(xiàn),到艾瑪家,像掉進了粉缸,粉色的公主娃娃、粉色的玩具推車、粉色的玩具鍋碗瓢勺……到了阿碧家,像扎進藍色的海洋,藍色的玩具太空站、藍色的金剛、藍色的玩具化學(xué)實驗室……
姐妹倆設(shè)立了“臭粉色”網(wǎng)站。起初招來了不少謾罵,說她們是丑女、同性戀。一家報紙甚至稱姐妹倆為“乏味的、沒有幽默感的女權(quán)主義者”。
但是,“臭粉色”漸漸得到了支持,一些知名的博主也加入進來,推特上也發(fā)起了要求玩具商放棄“性別隔離”的運動。
其實,“臭粉色”運動并不是要把粉色“搞臭”。它反對的,是把顏色與性別掛鉤,進而又把某類玩具與顏色掛鉤的做法。
“臭粉色”運動說,玩具制造商越來越使玩具性別化。女孩的玩具以“要漂亮”為主題,當公主、做保姆、美容美發(fā)過家家;男孩子的玩具則是以動手、冒險為主題,山地車、太空站、蓋房搭橋科學(xué)實驗。
一家超市里的“給玩具娃娃著裝”系列,醫(yī)生的行頭標為“男孩”,美容師的著裝則標為“女孩”。
“臭粉色”運動人士說,這種玩具的顏色和角色分類,其潛移默化的心理暗示是很有害的,它讓女孩子覺得化妝打扮、買菜做飯是“本分”,縮小了女孩子的選擇和抱負。
商家的陰謀還是男女有別 “粉女男藍”背后并沒有科學(xué)的依據(jù)。實際上,直到上個世紀初,英國人眼里藍色是優(yōu)雅精致的象征,粉色則代表強健和勇敢,所以那個時候是“粉男藍女”的。
直到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后這個顏色的選擇才倒過來。而“粉女藍男”作為一種“普世”的標簽,則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商業(yè)運作、市場營銷的產(chǎn)物。
當然,商家并不承認這個“陰謀論”。英國玩具連鎖店The Entertainer的總裁格蘭特(Gary Grant)說,歸根結(jié)底,如果女孩子不喜歡粉色,我們不會把玩具做成粉色。
他舉例說,他們推出的玩具搖車最初是藍色,但銷售并不好,但推出粉色的后,一下子成了暢銷貨。格蘭特又舉例說,塑料積木玩具Lego主要是男孩子玩,Lego為了吸引女孩子,推出了粉色的塑料模塊,結(jié)果一敗涂地。
難道對顏色的偏愛已經(jīng)融進我們的染色體了?英國紐卡斯爾大學(xué)的一個叫赫爾伯特的博士(Dr Anya Hurlbert)所作的一項試驗顯示,男性的確偏愛藍色,女性偏愛粉色或往紅色靠的顏色。
赫爾伯特博士的解釋是,這或許可以追溯到刀耕火種的遠古時代。那時候,男人要出門走很遠的路去打獵,看到的是藍天白云;女人則主要是采摘漿果。是進化導(dǎo)致女性偏愛粉色或紅色,因為那是漿果成熟的顏色。
誰說英國高??蒲薪?jīng)費緊張來著?(編輯/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