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檳城有如一顆歷經(jīng)時光淬礪的老珍珠。18世紀(jì)洋人開埠、華人墾荒,坐落喬治市海岸線的英式建筑,簡潔而理性,市區(qū)老街里卻是華洋雜處、咖哩飄香,有如命運交錯的掌紋。
小印度、媽祖廟,打銅街上的龍山堂內(nèi),有老人家說故事;蘋果綠色的華商鄭景貴大宅內(nèi),挑高天井鑲著華麗鑄鐵欄桿,建筑系學(xué)生在屋邊做研究、新人在木雕大門邊拍婚紗。這老城的每間老宅、每條小街都有戲、有美食,跟著香味走,就能找到自己的美食地圖。
私房菜
巷子里水泄不通都是人。好不容易擠進來,坐在爐灶邊,老板伙計四五人,忙得連招呼我們的時間都沒有。人越多的地方越好吃,這是鐵則。再仔細(xì)看,爐灶原來是個大鐵桶,桶底燒炭,內(nèi)有鐵網(wǎng),烤著三兩片吐司,有人專門在爐前顧火候,上層蒸吐司、再上一層燒咖啡——他們叫Kopi。除了一個個小尖山一樣的蕉葉椰漿飯,炭烤吐司、蒸面包、熱杯子里燙得半熟的蒸蛋、咖啡、奶茶,我們吃的喝的一切,都從那爐里出來,純手工的、中藥熬煉一般的世界。
我們與一對姐妹和一位阿伯同桌,交談時兼用普通話、英文加閩南語,聊到一個空檔時,阿伯忽然問:“你們怎么知道這里?”敢情這多春茶室是你們檳城人自己的,恨不得兜在袖里、隱密窩藏在防火巷里、就怕被人找到這里?還好我有檳城友人指點,找得到。
檳城曾是19世紀(jì)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貿(mào)易碼頭,首府喬治市沿港灣而建,鐘塔、關(guān)稅大樓、老市政廳、紀(jì)念檳城第一位總督萊特的康華利斯堡……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式建筑簡潔而理性,過街進了市中心,卻是窄巷歧出、華洋雜處,唐人街、小印度、觀音亭、印度廟、清真寺,參差錯落都位于同一段街區(qū)上,如命運交錯的掌紋。
待看到開廟150年、香火鼎盛的媽祖廟,就找到這掌紋上的事業(yè)線:貫穿市區(qū)的克林船長清真寺路(Jalan Masjid Kapition Keling)——當(dāng)?shù)厝A人稱之為“椰腳街”。
往前走,層層迭迭的斯里馬哈馬利亞曼興都廟(Sri Maha Mariamman Temple)旁,就是印度商店集聚的“小印度”,數(shù)條小街咖哩、檀香、坦都里烤雞飄香,店店都有回回轉(zhuǎn)轉(zhuǎn)的印度歌舞音樂,繁華熱鬧有如寶萊塢電影場景。
唐朝人
檳城如果拍成一部電影,片名應(yīng)該就叫“香火”。然而該說是唐人街包圍了印度廟、還是印度街包圍了華人宗祠?從小印度的小街鉆出,一旁 就是孫中山先生曾在此開會、討論革命大業(yè)的“莊榮裕”商號所在的打銅街(Armenian Street)。
小街以前住著打銅人,至今仍是修琴人、烤煎餅人、繡珠鞋人聚集的古董街,車上掛著鮮花、維尼熊、憤怒鳥的五顏六色老三輪車,大日頭下夢一樣地滑過街邊,那老外坐在三輪車籃里,像迪斯尼樂園里的娃娃車。打銅街的另一頭,就是馬來西亞華人姓氏宗祠中,保留最完整的龍山堂“邱公司”。
老祠堂已有120年歷史。入口處巷弄窄長、封閉有如堡壘,祠堂有如大廟,前有戲臺,地下室有博物館,室內(nèi)金碧輝煌掛著繡金錦帳。
也許因為滿肚子都是故事,檳城人喜歡聊天,聊聊就是一本經(jīng)。像這位邱公司接待處的謝爺爺,他聊起他們這代的福建人,祖先從唐代就往南洋遷移了,因而他們這代在檳城的華人,沒經(jīng)過五胡亂華、宋元明清,所講的河洛話用的還是中原古韻:“所以我都說,我們不是‘華人’、是唐朝人的后代?!?br/> 在檳城日子是這樣的,時間緩慢,人情溫暖,路旁問路,一定有人告訴你:椰腳路往這去、大伯公路往那走,但他們所指示的路名,和街道標(biāo)示的路名,卻對不起來。直到過了很久,我才明白,他們講的是當(dāng)?shù)厝A人的街道昵稱——Beach Street是銀行街,King Street是大伯公街,一條街有二三個路名,該是喬治市獨有特色。
老姨太
以蘋果綠為主色的娘惹博物館,原是華商鄭景貴的大宅,挑高的天井二樓鑲著華麗鑄鐵欄桿,建筑系的學(xué)生在天井下研究功課、新人在木雕大門邊拍婚紗照,有如大戲場景。老屋一度損毀,修復(fù)后開放為娘惹博物館,在它的斜對面,就是老字號的鶯羅茶室。
一座妖異藍(lán)屋。這是100年前大商人張弼士的故居(Cheong Fatt Tze Mansion)。導(dǎo)覽員說,此人16歲時從廣東南來,經(jīng)商致富,這棟老宅是他當(dāng)年為六姨太所造的小公館,建筑材料都從海外運來,連墻上藍(lán)色涂料也是西洋進口的。
這可不是名符其實的妖精屋嗎?2層樓房、5座庭院、200扇窗,寬綽的中式堂屋里,裝置著精美的西方工藝,甚至還有座洛可可式鍛鐵旋轉(zhuǎn)樓梯。
喬治市有來歷的古宅,風(fēng)格大抵如是,寬闊氣派,堆砌許多中西古董名畫。亦有百多年歷史的The Sire Museum Restaurant,原是檳城第一位銀行家葉祖意的祖屋,大屋改建為博物館后,挑高天井下的餐廳也成為喬治市著名宴飲處。來自新加坡的主廚,制作的是創(chuàng)意馬來菜。我們吃的小龍蝦意大利面、海鮮湯,鮮蔬清爽,龍蝦雖個頭還小、肉質(zhì)不夠腴滿,蝦汁滲進叻沙風(fēng)味的意大利寬面中,美味調(diào)和極了。
行到水窮處,該是坐下吃小攤時了。踱進前方飲食街上,燈火通明的Kaya印式小吃攤,點了紅澄澄的坦都里烤雞、香料飯、炸小卷外皮口感有如日式炸天婦羅,外層炸得薄脆帶薯香。晚風(fēng)清涼,一臺三輪車從街邊滑過,像灰姑娘的南瓜馬車,不知要去接誰吃飯了。(編輯/唐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