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受到來自官方和民間越來越多的關注,但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仿佛還處在霧里看花的階段,又鑒于大多作為保護對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普通大眾的精神消費對象距離較遠,因此,提升大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比對其進行保護更加重要。動漫作為一種夸張的藝術形式,作為青少年廣泛喜愛的藝術形式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應當是有價值的,也是可行的。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tǒng)文化;動畫;動漫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和保護現狀
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稱無形文化遺產,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tǒng)文化表現形式 (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tǒng)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間。簡而言之就是民族的、民間的、民俗的文化綜合產物,由于非物質遺產大多是農業(yè)社會條件下的產物, 所以今天對它的保護顯得迫切又包含著許多悖論。拋開對概念界定的糾結與不安,拋開現代與傳統(tǒng)、發(fā)展和保護的對立和困擾,僅就保護文化的多樣性而言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還面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重視程度不夠。社會各階層,對什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認識還比較模糊,還沒有全民性的保護意識。一些口傳心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慢慢消失,甚至連已列入國家級、省級的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和保護也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其次,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全面的宣傳。由于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自身特點以及現有的宣傳形式、宣傳力度、宣傳媒介沒有很好地和受眾對接,以至于很多的文化遺產無法得到社會各個階層的了解與響應,例如南京白局,是扎根于民間、源于生活、又曾深受群眾歡迎的曲藝表演形式,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在南京市民中,往往只有較少部分中老年人了解并目睹白局表演,而在青少年中則連耳聞者也寥寥無幾。
二、動漫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載體的優(yōu)勢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應當宣傳先行,應當將蘊含著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基因的寶貴精神財富展示給世人,將被動的保護變成對遺產活的繼承,以動漫作為主要藝術形式來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其獨特優(yōu)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動漫對青少年群體的影響力優(yōu)勢
兒童和青少年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他們能否獲知非物質文化遺產并接受其影響直接關系到傳承的可能性和保護的有效性。2009年,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展開了“未成年人影視收視行為調研活動”,其調查數據顯示,未成年人對生活服務、新聞、文化教育等類型的節(jié)目喜愛程度較低,均不超過25%。而對娛樂及動漫節(jié)目喜愛程度超過72.93%。由于動漫反嚴肅,反說教,追求輕松、快節(jié)奏、幽默情趣的特點,在高度信息化的時代,顯示出其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試想,有喜洋洋和灰太狼主持的非遺宣傳片和非遺紀錄片哪個更能吸引青少年觀眾。把非遺中傳說故事或者技藝制作成他們感興趣的動畫片、漫畫書,并通過傳播速度快、普及面廣的互聯網等數字多媒體平臺進行宣傳,將極大的激發(fā)青少年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趣,并有效的解決宣傳手段匱乏的問題。當然,優(yōu)秀的動漫作品的觀眾群體也并不局限于兒童和青少年,正如宮崎駿的動畫電影吸引了幼兒到老人的大多數年齡段的觀眾。
2.動漫用于非遺產宣傳的表現力優(yōu)勢
中國動漫曾走過令如今的動漫強國艷羨不已的輝煌歷程,《小蝌蚪找媽媽》、《山水情》、《漁童》、《驕傲的將軍》、《大鬧天宮》等一批優(yōu)秀的動畫作品,向世界證明了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表現力,也證明了中國傳統(tǒng)藝術元素和動畫藝術相結合的可能性。從這個角度而言,用中國特色的動畫形式語言來表現中國文化有其先天優(yōu)勢,同時也有了成功的經驗。用剪紙、水墨、皮影等中國特有的表現形式來制作動漫作品較貼近中國人的審美心理。
動漫詼諧幽默的特點可以化解傳統(tǒng)文化的陌生感和疏離感。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所以需要保護,往往是有歷史的、相對遙遠的、正在消失的事物,讓這些將要被現代化湮沒的文化遺產重新煥發(fā)生機并為現代人所接受,可以通過改變傳播媒介和語境的方法來實現。臺灣漫畫家蔡志忠用漫畫詮釋的傳統(tǒng)古籍經典,在中國大陸、臺灣、香港、新加坡、日本、馬來西亞等地廣受歡迎。他的作品將經典白話化與漫畫化,并加以現代詮釋,讓現代人在輕快幽默的情境下,吸收智慧,輕松學習經典。
近二十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進步和動畫相關制作軟件的大量應用,三維動畫技術突飛猛進,其模擬與寫實的特點極大地拓展了人類的視覺體驗,克服了傳統(tǒng)影視拍攝的時空上的局限性,在視覺效果上彌補了傳統(tǒng)影視拍攝的不足,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些傳統(tǒng)手工藝用現場拍攝的方法往往效果不佳,將實物和三維動畫的表現形式結合起來,借助三維動畫對對象結構的解構和重組,能夠非常直觀的再現工藝流程和內部細節(jié)。動畫作為具有虛擬性、藝術綜合性的現代文明的產物,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3、政府支持動漫產業(yè)的政策優(yōu)勢
隨著文化的作用和價值被廣泛認同和接受,文化產業(yè)躍升為勢頭強勁的“朝陽產業(yè)”,動漫產業(yè)作為文化產業(yè)這輪朝陽上絢麗的霞光,在文化產業(yè)的諸多門類中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中國政府已經將提高文化軟實力上升到國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在構建文化“軟實力”的諸多文化形態(tài)和結構中,動漫產業(yè)及其文化是相當“無形”而具影響力的文化結構之一。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目前中國已經形成動漫產業(yè)基地4 7 個、擁有6000多家動漫企業(yè)、動畫片年產量超過20萬分鐘。到2010年動漫產業(yè)產值已經達到470.84億元。目前中國有460多所高校開設動漫專業(yè),46萬多動漫專業(yè)在校大學生。國家對有中國特色的動畫片拍攝尤其重視,廣電總局在2004年4月20日發(fā)布的《關于發(fā)展我國影視動畫產業(yè)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合拍動畫片要著力表現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歌頌中華民族美好情感、創(chuàng)建中國動畫品牌形象。凡是表現中國特色、中國故事、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中國精神的合拍動畫片,享受與國產動畫片同等的政策待遇”。這條意見雖然是關于中外合拍片的指導意見,但從側面表明國家對國產動畫尤其是表現傳統(tǒng)中國文化的動畫片制作的支持態(tài)度。
三、動漫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的可行性分析
(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多媒體表現的幾種方法
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或傳統(tǒng)藝術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方法:
1.寫實記錄與再現。代表作品如北京電視臺的《這里是北京》非遺系列節(jié)目,此節(jié)目通過敘事方式故事化、情景再現等方法,贏得了觀眾的青睞,取得了不俗的收視業(yè)績,這對于介紹地方傳統(tǒng)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jié)目而言是難能可貴的。這類表現方法優(yōu)勢在于真實再現傳統(tǒng)工藝的流程,直觀展示客體的環(huán)境、氛圍和真實的質感。好的記錄和表現具有史料的意義,對于文化遺產的保存與傳承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其缺點在于缺乏趣味性,難以吸引青少年觀眾,對受眾的受教育程度要求較高,對傳播媒體平臺要求較高。
2.二維動畫詮釋傳統(tǒng)表演藝術作品。代表作品是中央電視臺的“快樂驛站” 《快樂驛站》是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2004年10月8日推出的一檔日播動漫欄目,每集10分鐘。這個節(jié)目的特點是用時尚、先鋒的動漫手法,演繹中國經典曲藝作品,使原本就充滿喜劇色彩的相聲、小品又增加了豐富的視覺效果;將漫畫與電視融合,又綜合了現代快捷的電腦繪圖技術;給傳統(tǒng)漫畫藝術注入新的活力,使平面立體化、動態(tài)化、有聲化,演繹出符合當今收視習慣的一種新娛樂形式,令人耳目一新。欄目開播以來,深受觀眾歡迎,已經成為具有文化影響力的成人動漫品牌欄目,該欄目抓住了中國民族文化的核心構成要素,對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意義重大。其缺點是無法直觀再現工藝、制造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另外,由鄭州小櫻桃卡通公司、湖南九天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和文化部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建設管理中心聯合出品的電視動畫片《中國戲曲經典原創(chuàng)動畫》(第一部)已在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向全球播映。《中國戲曲經典原創(chuàng)動畫》以中國傳統(tǒng)戲曲54個劇種、共100個經典劇目為基礎,展開戲曲動畫片創(chuàng)作。該系列動畫運用兒童們喜歡并樂于接受的表現形式,借助動畫幽默、夸張、生動的表現元素,演繹傳統(tǒng)戲曲,以期達到首先讓少年兒童接觸和了解傳統(tǒng)戲曲藝術、進而接受和喜歡傳統(tǒng)戲曲文化的目的。
3.三維動畫演繹傳統(tǒng)戲曲:代表作品是天津電視臺的《元宵戲曲晚會——動畫版》。這臺動畫晚會是一個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嘗試,為用三維動畫表現傳統(tǒng)戲曲和舞蹈的“手、眼、身、法、步”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其缺點在于動畫制作較為粗糙,無法完全展現戲曲表演者舉手投足間的細微變化。
?。ǘ﹦勇c其他表現形式綜合運用的具體方法
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文件,結合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將其進行如下分類:1、傳統(tǒng)手工技藝類2、歌舞、民謠、傳說類3、曲藝、戲劇類4、民俗、燈會、廟會類。然后針對不同種類的遺產,試圖用相應的表現手法來詮釋和表現。
1.傳統(tǒng)手工技藝類
采用三維動畫結合寫實視頻記錄和互動軟件的表現形式。
現代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中,很多傳統(tǒng)技藝富有文化價值、水準極高的優(yōu)秀手工技藝,作為經典手工技藝具有純粹性,為其凸顯精密、考究的特色,我們必須尊重其制作過程中的每個細節(jié)。動畫作為一條貫穿整個制作過程中的主線,將工藝中的復雜部分和不能直觀現場呈現的部分進行三維動畫分解,通過分解和重組,再加上細致的講解,可以較為透徹地揭示傳統(tǒng)手工藝的高妙與精巧。另外,通過軟件的插入,可以給觀眾多一些互動的情節(jié),讓觀眾參與到模擬的加工過程中去。其優(yōu)點是在充分考慮手工技藝的精密性的制作要求的前提下,兼顧趣味性與互動性,最大程度地擴展受眾群體。
2.歌舞、民謠、傳說類
采用動畫MV的形式表現。
現今所說的影視層面上的音樂電視作品,都應該稱作 MV。MV 是運用電視技術手段,以音樂為聽覺表現形式,以活動畫面為視覺表現形式,聲畫相輔相成的一種藝術作品。MV是 “年輕態(tài)”的電視文藝節(jié)目類型,可以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歌舞、民謠、傳說中插入精心構思的情節(jié),用豐富的鏡頭語言強化其藝術感染力。其優(yōu)點在于MV主要運用的是一種拼貼蒙太奇的手法,“它的首要任務是通過畫面的組接來符合音樂的節(jié)奏并傳遞具有視覺吸引力和快感的影像”,它不再拘泥于內在的、深度的敘事意義關系,在對敘事進行解構的同時,也極大地解放了視聽語言。用MV詮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歌舞、民謠類作品同樣可以更大程度地吸引年輕的觀眾群體。
3.曲藝、戲劇類
采用三維動畫、二維動畫相結合的形式。
此類是以語言、動作、舞蹈、音樂等表現形式相結合達到敘事為目的的表演藝術,它的特點主要是空間和時間的高度集中,反應現實生活中尖銳突出的矛盾。利用三維動畫細致展現人物的每個細微的動作和神態(tài),做到空間與時間的高度集中。曲藝、戲劇動漫將傳統(tǒng)的藝術格調與現代藝術表現方式相結合,一方面為現代動漫增添了傳統(tǒng)文化韻味,提高其可觀賞性,吸引更多的對傳統(tǒng)曲藝、戲劇感興趣的消費者,從而拓展了動漫內容的市場邊界;另一方通過宣傳和普及、吸引更多年輕人走近傳統(tǒng)曲藝、戲劇,消除他們對傳統(tǒng)表演藝術的陌生感和距離感,重構對曲藝、戲劇、動漫的審美理解,對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動漫作品以傳統(tǒng)的藝術格調、現代的表現手法將觀眾的這種民族文化情結表現出來,就很容易產生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4.民俗、燈會、廟會類
采用三維、二維動畫結合視頻和多媒體互動的表現形式。
考慮到此類文化遺產在參與者的集體性、空間上的多樣性、內容上的豐富性等特點,將表現形式也做多樣化處理,強調其綜合性的特點。上海世博會上展出的動畫版《清明上河圖》就是運用綜合動畫和多媒體互動的形式來詮釋中國文化的一個極好的例子。將原本靜止的繪畫作品中的人物、車馬進行活態(tài)化處理,鮮活地呈現當時城市的風俗和樣貌,賦予傳統(tǒng)藝術以新的活力,巧妙地贏得了現代人的目光。
參考文獻:
[1]劉魁立.論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 河南社會科學,2007(1).
[2]殷俊.動漫產業(yè)與國家軟實力[M].中國書籍出版社,2012.
[3]李朝陽.中國動畫的民族性研究——基于傳統(tǒng)文化表達的視角[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
?。ㄗ髡吆喗椋河? 洋(1975.10-),男,漢,安徽金寨人,講師,設計藝術學碩士,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