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觀念,仁的人生哲學思想是孔子整個思想體系的核心,也是儒家學說得以確立其主流文化地位的依據(jù)?!叭省弊鳛榈赖掠^念雖不是孔子最早提出來的,但其基本內(nèi)涵卻來自孔子的發(fā)明?!叭收呷艘病?、“仁者愛人”、“仁民愛物”等一系列我們耳熟能詳?shù)脑~語均出自孔子的口中。由此可見,“仁”作為孔子倫理思想的核心,其所具有的人本內(nèi)涵不言而喻。由于“仁”的思想內(nèi)涵非常廣泛,所以我僅從人本意義上來論述孔子的“仁”。
關鍵詞:孔子;仁;人本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一生都在致力于“仁”的思想的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叭省必灤┯谒恼巍⒔?jīng)濟和教育思想當中,可以說,沒有了“仁”,我們就無從談論孔子的思想,而孔子的思想離開了仁,也成不了體系。
一、孔子關于“仁”的含義
“仁”最早出自于《尚書》,“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藝,能事鬼神”;《詩經(jīng)》中也有兩處,“不如叔也,洵美且仁”和“盧令令,其人美且仁”。這幾處都具有道德意義,可真正讓人附上“仁”的思想是來自孔子。人本思想的本質(zhì)和關鍵在于承認并尊重人的本性,只有承認了人的本性,才有可能具有人本思想。儒家的經(jīng)典文獻《中庸》認為,“仁者,人也”。將“仁”定位于人。其實這句話來源于孔子的原話。魯哀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這個“人也”,我們大概可以理解為人性,即人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的那個最本質(zhì)的東西??墒菍θ诵缘膬?nèi)容我們卻無法說清,它存在于我們心中,“仁”只是人性的一個存在形式,也就是人性的表現(xiàn)形式,但絕不是人性的全部內(nèi)容。因此,孔子對于“仁”的含義基本上都是從怎么實現(xiàn)“仁”的角度上而闡述的。例如,在《論語·雍也》中,孔子對于“仁”下了這樣的定義:“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弊蠲髁说慕忉尵褪窍燃汉笕耍鬃诱J為做到這些,即稱為“仁”。再如,孔子針對子路、子貢和顏淵問“仁”的結果,分別給與了不同的回答,即“仁者使人愛己”、“仁者愛人”和“仁者自愛”,說明了從不同的做法如何達到仁。
從孔子對于“仁”的理解來看,孔子非常注重人的本性,非常尊重人性,他第一次把“人”作為一個獨立的主體。從之前“神”的神秘籠罩下解放出來,可以說孔子首次發(fā)現(xiàn)人之為人。
二、“仁者愛人”、“推己及人”的人本思想
當孔子的弟子樊遲問“仁”時,孔子說了一句話,這句話讓中國人驕傲、感動了上千年,那就是“愛人”。“仁者愛人”是說人與人之間應當互親互愛,它在于強調(diào)把人當人看,對人類應持有起碼的同情心和愛心。當然,空子的“仁”還不是,也不可能是無差別的人類之愛,他主張“親親為大”,所以仁愛必定是有差別的,最愛的人是最親的人,然后是他人。孟子也說過:“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因此,儒家堅決反對墨家的兼愛。這反而說明了儒家對人性的尊重,由己推人,由人推物。
談到儒家人本思想,不可避免的要說到“Q+a1Tv+vy/CVN/M2RWokPw==廄焚”事件。這件事被載于《論語·鄉(xiāng)黨》中“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鬃拥鸟R棚失火,孔子從朝廷回來后,關心的首要問題是傷人與否,而不問馬。這樣的詢問在當時的社會是難能可貴的。因為在春秋時期,整個國家的居民分為十等,即“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輿,輿臣隸,隸臣僚,僚臣仆,仆臣臺。馬有園,牛有牧”。而馬夫、牛牧被排在十等之外,居社會最底層,而孔子所問的“傷人否”,正是馬夫和牛牧。而在當時,馬匹不僅是私產(chǎn),而且十分昂貴。與“馬夫牛牧”相比,春秋時期最重要的財富莫過于馬匹,而孔子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能做到這樣已經(jīng)是相當可貴了。
三、孔子人本思想的來源及其實質(zhì)
孔子的出身較微寒,曾經(jīng)做過下級的小官,這種長期和下層人民接觸的機會讓他的思想中有了同情的成分,這對于他以后思想的形成具有及其大的影響。事實上,這里同時還存在著一個極大的問題??鬃訉τ凇叭恕钡囊?,并非是要人成為一個絕對的“君子”,或者是充當一個標準的“小人”;而是要求“人”不分“君子”和“小人”,都應該成為一個“仁人”。這個“仁人”,某種意義上,也就正是那種具有樸素的“人本主義”思想的“人”。
《論語·里仁篇》說:“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就是只有“仁人”才能真正的做到喜愛人,能真正做到厭惡人。在這里,孔子無視了君子與小人的界別,而在于要人成為一個懷有“人本思想”的“仁人”。這樣的一個“仁人”,是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喜怒哀樂的正常之人。只有正常之人,他才能真正的做到去喜愛一個他喜愛的人,厭惡一個他不喜歡的人。這樣的一個正常之人,可以是一個處于高級地位的“君子”卿大夫,也可以是一個處于低級地位的“小人”下層百姓。在《論語·子罕篇》中,孔子說道:“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痹诳鬃涌磥?,一個人修養(yǎng)中:“智”、“仁”、“勇”這三者,是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的;而這三者的中心,正是“仁”。
何謂“仁”?“仁”者,“人”也;以“仁”為本,即是以“人”為本!
既然我們要有“仁愛”之心,那么我們?nèi)绾稳プ霾拍苷嬲龅健叭省蹦??孔子提出了“推己及人”,也就是本文開頭“仁”的含義,“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即自己想立得住,同時也希望別人立得??;自己想要行得通,同時也希望別人行得通。這是一種與人共好的境界??鬃诱J為,人與人之間是共同的,因此,倘若能夠推己及人,就自然會體現(xiàn)出“仁者風范”。子漲曾經(jīng)轉(zhuǎn)述孔子的話說:“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即君子尊敬賢人,也接納普通人;鼓勵好人,也憐惜無能或有道德缺失的人。這就比較充分的體現(xiàn)了平等博愛、人本的思想。所以說,孔子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作為仁者之境提出并推行,是對人性和人的價值取向認識上的一種提升。這有些類似于后來孟子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之幼,以及人之幼”的觀點,都體現(xiàn)了一種“仁者愛人”的人本思想觀念。
從“仁”的含義“仁者愛人”到“仁”的實現(xiàn)途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還是到“仁”的極致“修己以安百姓”,“博施于民眾而能濟眾”,都蘊含了豐富的人本思想,這也說明了孔子內(nèi)心強烈想要實行“仁政”的愿望,只是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他的這種思想只能是遙不可及,一直到了孟子才正式提出了“仁政”的觀點,豐富了儒家的思想體系,這大概也可以把孔子的遺憾彌補了吧。
四、“克己復禮為仁”的人本思想
一次,顏淵問仁,孔子曰:“克己復禮為仁,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進一步追問具體的途徑,孔子答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br/> 在分析這段話前,我們應首先明白“禮"是什么。孔子所說的禮,是為了維護公共利益或公共秩序而對社會成員進行規(guī)范的典章制度、儀節(jié)、習俗的總稱,是一個時代里以維持社會生活的各種規(guī)范,是每個人都應該遵守的東西。孔子一生都在追求周朝的禮,一生孜孜以求,從沒放棄過周禮,即使是在春秋這樣一個“禮崩樂壞”的亂世,這充分體現(xiàn)了孔子的毅力和恒心,而追求禮的過程也自然附帶了“仁”的思想,孔子直接把“克己復禮"定義為”仁“,也同時說明了他對禮的期望和重視,“禮”已經(jīng)深入在了他的思想中了。
縱觀孔子的一生,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孔子的一生都在和“仁”打交道,從最簡單明了的“仁者愛人”到意義深刻的“克己復禮”,無一不透露著孔子的思想核心,而孔子的這些道德思想對于我們當今的思想道德文明建設也有著重大的啟示作用,只有各個人都在這些道德規(guī)范下不放縱自己去侵犯他人,我們的社會才會保持持久的安寧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1990.
[2]錢穆.論語新解[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2.
[3]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8.
[4]錢穆.孔子傳[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2.
[5]匡亞明.孔子評傳[M].濟南:齊魯書社,1985.
[6]孔穎達.十三經(jīng)注疏(影印本)[M].北京:中華書局,1980.
[7]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1.
[8]楊樹達.論語疏證[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9]洪不漠.論語(現(xiàn)代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ㄗ髡吆喗椋簭垙V設(1986.11-),男 ,山東菏澤人,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歷史文獻學專業(yè)2010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