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侵財犯罪亞文化是指網絡犯罪群體在網絡侵財犯罪活動中逐漸形成并予以信奉和遵守的與主文化相對立的價值觀念、行為標準以及相應的行為方式等的綜合體。網絡侵財犯罪亞文化為網絡侵財犯罪的滋生、發(fā)展提供了溫床。了解網絡侵財犯罪亞文化對預防和控制網絡侵財犯罪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 亞文化;網絡犯罪;網絡侵財犯罪亞文化;犯罪預防
網絡犯罪是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和廣泛應用而產生的,一般是指行為人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實施的非法侵入、控制、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數據及為實施上述行為提供相應工具以及利用計算機網絡實施其他傳統(tǒng)犯罪的行為。通常分為兩類,一類是針對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進行的犯罪,另一類是將計算機網絡作為犯罪工具實施的盜竊、詐騙等傳統(tǒng)犯罪 。隨著網絡犯罪的發(fā)展,逐步產生一些網絡犯罪群體,并形成網絡犯罪亞文化。限于篇幅,文章主要探討網絡侵財犯罪亞文化及其影響。
一、網絡侵財犯罪亞文化的內涵
犯罪與文化是密切聯(lián)系的,“犯罪不是別的,不過是文化的一個側面,并且因文化的變化而發(fā)生異變。它是依據集體的一般文化而出現的,……如果不懂發(fā)生犯罪的文化背景,我們也不會懂得犯罪,換言之,犯罪問題只能以文化來充分解釋。”
網絡侵財犯罪亞文化屬于網絡亞文化的一種,具體是指網絡犯罪群體在網絡侵財犯罪活動中逐漸形成并予以信奉和遵守的與主文化相對立的價值觀念、行為標準以及相應的行為方式等的綜合體。
網絡侵財犯罪亞文化具有以下內容:
第一,以獲取經濟利益為目的。相對于早期黑客以炫耀技術、表達對社會的不滿等目的,現在網絡侵財犯罪的目的更加明確的指向網絡財產權益,通過實施網絡盜竊、詐騙等行為獲取經濟利益。如吳某、王某等人網絡盜竊QQ幣案中,QQ幣雖然是虛擬貨幣,但是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在網絡中可以交易,因此吳某邀約王某、明某等人共同盜竊他人的QQ幣,短短幾個月的時間,盜竊QQ身份信息五千多萬組,盜竊QQ幣價值六百多萬元。團伙中王某是木馬程序的編寫者,就讀于某高校計算機專業(yè),精通計算機網絡技術,為獲取經濟利益,與吳某等人共謀,編寫木馬程序并提供技術服務,共同盜竊他人的QQ信息和QQ幣。
第二,分工明確、組織有序。作為一個群體,其在實施網絡犯罪時,既有組織者,也有直接實施者。相互之間具有明確的分工,組織化程度高。如林某等人詐騙案中,林某等人在淘寶網上以虛假支付、虛假郵件提醒、虛假淘寶客服等方式詐騙QQ幣賣家的QQ幣,詐騙金額累計三十多萬元。林某是整個犯罪集團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其負責租賃房屋、購買電話卡、開通寬帶、提供食宿、申請QQ號、傳授犯罪方法、銷贓等,并負責日常管理,規(guī)定每天上班時間是上午9點到下午6點,每月休息1、2、15、16四天。蘇某、莊某等人則根據林某的安排負責每天在淘寶網上選擇那些沒有信譽度或者交易記錄為零的、專門從事虛擬QQ幣出售的賣家,并通過淘寶網的聊天工具阿里旺旺與其聊天,告訴對方要購買一定數量的QQ幣。同時制作一個淘寶官方要求發(fā)貨的郵件發(fā)送到賣家的郵箱,如果賣家見到郵件后還有所遲疑,他們就會冒充淘寶客戶繼續(xù)欺騙賣家,賣家通常會誤以為他們已經付款,把相應的QQ幣充值到其指定的QQ號碼上。然后由林某將騙得的QQ幣銷贓。蘇某等人在月底按照底薪+提成的方式從林某處領取“薪水”。
第三,犯罪組織者居于核心地位。相對于單個人犯罪,網絡共同犯罪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不再是掌握計算機技術的技術成員,而是犯罪的組織者。因為提供技術支持的成員可以通過網絡進行招募,而缺少了組織者則難以將力量整合并形成“產業(yè)鏈”。以吳某等人盜竊案為例,吳某是組織者,其只有初中文化并不掌握網絡技術,但其通過網絡認識明某、尹某、王某等人后,組織安排王某編寫盜取QQ身份信息的木馬程序,組織明某等人使用該木馬程序盜竊QQ幣并銷贓,其在共同犯罪中處于核心中樞的地位。據明某供述,在他們這個圈子里,吳某屬于一呼百應的人,還有很多人都在等著加入吳某的團伙,雖然吳某曾因犯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罪被判刑,但在其服刑期明某、尹某等人就一直等著吳某出獄來組織領導他們進行網絡盜竊犯罪。
第四,傳播方式多樣。網絡侵財犯罪亞文化的傳播方式多樣,既通過QQ群、論壇等在陌生人之間傳播,也通過相互介紹在朋友之間傳播。如吳某等人盜竊案中,伊某、明某等人都是無業(yè)人員,長期混跡于各種論壇、QQ群,受網友邀約參與網絡犯罪,之后在相關論壇、QQ群向他人打聽有沒有網絡犯罪的機會,相互之間通風報信,為其他網絡犯罪人“打工”,以網絡犯罪為謀生手段。如林某等人詐騙案,林某跟隨他人學習到網絡詐騙技巧后,產生自己組織人實施網絡詐騙的想法,做好準備工作后,就給自己的親朋好友打電話,邀約他們和自己一起實施網絡詐騙,其邀約到蘇某、李某等人并傳授給蘇某、李某等人網絡詐騙技巧,共同實施網絡詐騙。
第五,法制意識淡薄,道德約束力減弱。行為人不認為網絡犯罪是社會危害性嚴重的行為,甚至認為幫助他人實施網絡犯罪是在“打工”,把網絡犯罪行為當成是正常的“職業(yè)”看待。如蔡某幫吳某實施網絡盜竊行為,吳某每月給予蔡某3000元基本工資外加提成?!π谭▽⑺麄冞@種行為規(guī)定為犯罪表示不認同,認為他們這種盜竊和普通的盜竊不一樣,沒有什么社會危害,不值得通過刑罰手段處理,并認為通過找關系、送錢等方式能夠順利逃脫法律的制裁。另一方面,犯罪人到案后認罪但不悔罪。如吳某到案后,對自己的犯罪事實供認不諱,但稱這次被抓是因為自己一時大意,自己刑滿釋放后還會繼續(xù)實施網絡犯罪,并要采取更多的反偵察措施來“保護”自己。
二、網絡侵財犯罪亞文化的影響
第一,促使網絡犯罪產業(yè)化。網絡侵財犯罪亞文化的產生,使的穩(wěn)定的網絡犯罪群體內部認同,通過分工合作,形成完整的犯罪產業(yè)鏈。如吳某盜竊QQ 幣案就存在一個完整的盜竊QQ幣產業(yè)鏈,其犯罪有四步“操作流程”:第一步是由王某編寫盜取QQ信息木馬程序;第二步是吳某向不特定群體散播木馬程序盜取他人QQ身份信息;第三步是由李某、蔡某等人使用盜竊的QQ身份信息登錄被害人的QQ并使用被害人的QQ幣購買游戲“元寶”、“仙玉”或“歡樂豆”等游戲幣,第四步由明某通過網絡游戲和“淘寶”網店將游戲“元寶”、“仙玉”或“歡樂豆”等游戲幣對外銷售獲取非法利益,并通過支付寶等方式向同伙支付分成。正是這種產業(yè)化的犯罪流程,使得吳某等人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取巨大的經濟利益。
第二,促使網絡侵財犯罪群體擴大。網絡侵財犯罪亞文化以經濟利益為目的,同時對行為人的技術沒有要求,一方面能夠獲取利益,另一方面門檻降低。這對于剛踏入社會的青少年來講具有很強的誘惑力。同時網絡犯罪人之間的認同感也使群體成員難以完全脫離網絡犯罪群體。如林某詐騙案中,蘇某,17歲,初中畢業(yè)后在城市打零工,因為沒有相應工作技能工作不穩(wěn)定,收入不高,后被林某拉攏實施網絡犯罪,每天的“工作”就是在淘寶網上通過聊天等方式詐騙QQ幣賣家,“收入”較之前有所提高,同時在與林某等人的交往中,獲得較高的認同感。這也導致蘇某在明知道自己與林某等人實施的是犯罪行為后仍不愿退出該犯罪團伙。
第三,使網絡犯罪手段不斷翻新?!胺缸锸侄问欠缸锶撕筇炝暤玫?,是社會文化的產物,犯罪人在犯罪中采取什么犯罪手段與社會文化的狀況是密切相關的?!薄?。為了實現獲取經濟利益的目的,網絡侵財犯罪人針對網絡安全措施不斷更新犯罪手段和工具,甚至定制有針對性的網絡犯罪工具。如袁某等人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程序、工具罪案,隨著網絡犯罪的增多,騰訊公司為了防止客戶QQ幣被盜采取了一系列技術防范措施,如限制批量查詢QQ信息、QQ幣數量圖片化顯示等,這導致明某等人盜竊QQ幣的難度增大,明某等人通過論壇發(fā)帖“求助”,袁某看到后,編寫了G軟件,該軟件可批量查詢QQ賬號信息,可以設置代理進行IP變換,可實現不調用QQ客戶端通過直接訪問騰訊網站實現相關功能等,即能夠繞過騰訊的附加碼等安全防范措施直接對所盜取的QQ號進行各種功能查詢,使騰訊公司的安全防范措施失去防范效果。
第四,強化犯罪意識。網絡犯罪亞文化并不認同主文化對網絡犯罪的界定和處罰,認為網絡盜竊等行為是通過自己的技術或者勞動獲取利益的正當化行為,即將網絡犯罪行為合理化?!胺缸锖侠砘鳛橐环N潛意識的認知性犯罪動機,具有對犯罪傾向或行為潛在的推動與助長作用。” 這使得網絡犯罪群體成員在與其他成員的長期交往中網絡犯罪意識不斷強加。
三、網絡侵財犯罪亞文化與犯罪控制
犯罪控制的目的是將犯罪控制在社會能夠接受的范圍內,實現犯罪控制需要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等多種手段共同作用。深入了解網絡犯罪亞文化,有助于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措施,以實現犯罪控制。
第一,加強網絡文化建設。“網絡上的道德規(guī)范是非強制性的,只能依靠個人的內心信念來維系,……道德觀念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混亂?!薄∫虼诵枰ㄟ^網絡行業(yè)自律、網絡道德建設、網絡行為規(guī)范宣傳等營造積極的文化氛圍,建設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樹立網絡道德。尤其需要加強對青少年的網絡引導,使其能夠認識到網絡犯罪對社會的危害,培養(yǎng)正確的網絡價值觀,使他們在思想上建立起一道防范網絡犯罪的屏障。同時對其技術熱情進行引導,使其聰明才智能夠轉化為社會積極因素。
第二,加大對網絡侵財犯罪組織者的打擊。網絡侵財犯罪的組織者在共同犯罪中處于核心地位,其社會危害性大于其他成員。按照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可以對一般的共同犯罪人從寬處罰,但對于組織者應加大處罰力度,減少網絡侵財犯罪的發(fā)生。
第三,大力發(fā)展網絡犯罪偵查取證技術,提高網絡犯罪追訴率?!熬W絡上反、防犯罪技術還常常落后于網絡犯罪技術” ,這對網絡犯罪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因此,大力發(fā)展網絡犯罪偵查取證技術,將最先進的技術應用于網絡犯罪偵破取證工作,提高網絡犯罪的追訴率,有助于遏制網絡犯罪,使網絡犯罪人充分認識到行為的危害性、違法性,從而減少犯罪。
參考文獻:
[1]孫春雨,賈學勝編著.計算機與網絡犯罪專題整理[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彭 皓(1980-),男,重慶市渝中區(qū)人民檢察院,研究方向:刑法學、證據法學;高 斌(1986-),男,重慶市渝中區(qū)人民檢察院,研究方向: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