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梁啟超是我國歷史上首倡師范教育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師范教育思想開啟了我國師范教育理論的先河,促進了我國近代師范教育的產(chǎn)生。他對師范教育的目的、內(nèi)容、具體設置方法、課程等許多問題,都提出了不少精辟的見解,對當時和后世歷史教育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文章試圖對此作一點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梁啟超;師范教育;思想;實踐
一、師范教育的目的和意義
梁啟超對于師范教育的目的和意義的認識有全新的、更高層次的提高和深化。他將師范教育定位為“群學之基”,梁啟超于1986年發(fā)表《變法通議 論師范》一文,在中國教育史上首次專文論述師范教育問題。
在《論師范》中,梁啟超指出“國之興,在于興學,學之興,系乎教師”教師是學生心目中的上帝,其道德文章對學生影響很大,在當時的中國教育界,也產(chǎn)生了很重大的影響,其尊師重教的思想受到了廣大學生和老師的認可,因此,在當時,梁啟超已經(jīng)意識到,教師的作用舉足輕重。要將教師的作用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和作用,教師的能力、素質(zhì)、學識、道德、以及人品等因素都是影響當前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不論在社會層面,還是學校層面,還是從教師和學生自身,都應該強調(diào)教師對教育的強有力的作用。
但是,在當時的中國社會背景下,面臨著內(nèi)后外患的重重壓力,很多教師根本沒有達到教書育人的素養(yǎng)、以及應該擁有的學識、道德和文化水平,在這其中,雖然不乏有數(shù)多優(yōu)秀人才,但是多數(shù)為濫竽充數(shù)之輩,因此,在中國教師人才素養(yǎng)層次不齊、濫竽充數(shù),西方教師又存在著種種困惑和問題,所在當時的國內(nèi)背景下,梁啟超提出了中國教育的改革,必須重視教師的培養(yǎng),教師的培養(yǎng)需要發(fā)展師范學校,師范教育,因此提出了:“欲革舊習,興智學,必以立師范學堂為第一義”。所以,強化教師作用、提高教師素養(yǎng)、改變洋人教學的問題與困惑、以及改善教師水平等問題,就成為了師范教育的原因和最終的目的! 因此,梁啟超提出了在中國創(chuàng)辦師范學堂的改革。
二、師范學校的學校教育制度以及教學內(nèi)容的確定
然而作為高等教育的新生事物——師范教育,到底該如何的貫徹和執(zhí)行?師范學校的學校教育制度以及教學內(nèi)容又該如何確立呢?為此,梁啟超參考在當時師范教育發(fā)展較為成熟和規(guī)范的日本,并以日本尋常師范學校之制為基礎,結(jié)合中國當時的具體歷史和現(xiàn)實情況,提出了對當時師范教育具有舉重輕重作用的六大主張:
(一)須通習六經(jīng)大義:即要求師范教育必須掌握中國傳統(tǒng)的六經(jīng):《詩經(jīng)》、《尚書》、《儀禮》、《樂經(jīng)》、《周易》、《春秋》,這一方面,要求教師需要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仁義道德的熟知和掌握,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將這一知識有效的傳遞給學生,這樣才能夠在教學知識的同時,達到教師育人的目的,同時也有利于教師自身的修養(yǎng)、品行和素養(yǎng)的提高。梁啟超這一大主張,對于當今的師范教育來說,仍然具有重大的意義。在當今社會階段,不論是哪個層面的教師,對于師范教育在該方面都應該重視和加強,力求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首先學會先做人,其次才學會做事!
(二)須講求歷朝掌故:要求是師范教育應該做到讓每位教師掌握和熟悉中國歷代王朝史學,有助于教師在教學時,樹立全面的歷史觀、以史為鑒,同時這一主張與當時特殊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環(huán)境有非常嚴密的關系,因此當時中國處于維新變法時期,變法派希望在教育領域能夠做好輿論的基礎和準備,有助于為他們倡導變法提供強有力的環(huán)境,因此,在當今社會條件下,作為教師,應該對于國內(nèi)國外的歷史社會有所了解,但是根據(jù)各個學科的不同,在我看來,在現(xiàn)階段,這一要求和主張雖然有可取性,但具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
(三)須通達文字源:要求師范教育應該讓教育對于中國的傳統(tǒng)文字的來源有所熟知和了解,這主要是對于蒙學教育和初級教育中有較為廣泛的重要,有利于教師更好更全面的將文字知識傳授于學生。在當今師范教育中,仍然有該方面的縮影,例如教師的板書訓練以及三筆一畫訓練等等,主要是培養(yǎng)教師的職業(yè)素養(yǎng),雖然隨著時代的變遷,其中內(nèi)容已經(jīng)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但是該主張在當時來說仍然具有很大的作用。
三、師范教育的教學方法和具體設置辦法
對于師范教育的教學法,梁啟超提倡和建議”學習《札記·學記》“而循而用之,殆庶幾矣”。這不僅和當時梁啟超的教育主張緊密相連,同時也符合了當時國人的授課和聽講習慣,雖然時至今日,看起來缺乏創(chuàng)新,然而在當時這樣的教學法的提出還是具有一定作用。
同時,梁啟超進一步指出,必須將師范學堂的設立同小學堂的設立結(jié)合起來。這就要求在有師范學校的地方,必須要有小學堂學校的設置,要求從京師到各省府州縣,遍設小學堂,同時輔之以師范學堂。這不僅有利于當時受教育的普遍,同時呢,小學堂之教師由師范學堂之學生充任,以小學堂教學之效果,來檢驗師范學堂教學之效果。如此,“則天下之士,必爭自鼓舞”,“十年之間,奇才異能,遍行省矣?!?/p>
梁啟超在師范教育上的這一倡議,不僅能夠提高師范學堂學生的教學水平,同時也彌補了小學堂師資不足等問題。
總之,梁啟超雖然沒有對師范教育的教學方法和具體操作進行系統(tǒng)論述,但他提出的“群學之基”的光輝思想、強調(diào)“欲革舊習,興智學,必以立師范堂為第一義以及師范教育六大主張、“而循而用之,殆庶幾矣”的教學方法,以及小學堂與師范學堂的設立結(jié)合的倡議與嘗試,它所表達的重視教育的思想無疑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揭示了造成中國人才缺乏、民智未開的教育原因,仍使我們感到有不少值得研究和借鑒的地方。
參考文獻:
[1]梁啟超.飲冰室合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9.
[2]李華興,吳嘉勛.梁啟超選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作者簡介:趙小麗(1986.6-),女,浙江溫州人,四川大學中美大學戰(zhàn)略規(guī)劃研究所高等教育學專業(yè)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