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臺前縣返鄉(xiāng)農民工巧向“小”處覓商機,昔日派不上用場的小羽毛、廢木條、小布條,經過他們的精細加工,搖身變成了羽毛面具、精致相框和汽車坐墊,拓寬了農民的增收路,帶動了近2萬人就業(yè)。這些小羽毛、廢木條、小布條在當地被稱作致富“三寶”。
汽車坐墊助農富
位于臺前縣城關鎮(zhèn)尚莊村的汽車坐墊加工廠,是村里的大學生趙現彬創(chuàng)辦的。2011年,他在多方考察市場的基礎上,創(chuàng)辦了這家汽車坐墊加工廠。他采取“公司+農戶”的經營方式,在周邊村設立了幾個編織點,把小布條等坐墊原料送到加工點,再由加工點發(fā)放給農戶,然后把編織好的汽車坐墊回收。在趙現彬的帶動下,現在臺前縣有汽車坐墊加工廠近10家,帶動5000多名農民走上致富路。
加工相框發(fā)了財
臺前縣馬樓鄉(xiāng)龍灣村村民聶少武靠加工相框發(fā)了家。聶少武以前在浙江義烏打工時,發(fā)現那里的小商品批發(fā)市場生意紅火,通過多方考察,他返鄉(xiāng)創(chuàng)辦了相框加工廠。憑借當地林木資源充足的優(yōu)勢,他把廢木條加工成小相框,安置60多名村民就業(yè)??吹较嗫蛑谱鞴に嚭唵?,市場需求量大,掙錢容易,大伙紛紛效仿。臺前縣一下子冒出大大小小的相框加工廠200多家,帶動了3000多名農民加入到從廢舊木料里淘金的行列中,人均月收入上千元,產品銷往北京、天津等地。
羽毛制品賺“洋”錢
臺前縣孫口鄉(xiāng)東官路村村民高春景家是臺前縣華泰羽毛制品廠的一個固定加工點,在這里粘面具的就有30多人。據介紹,像這樣的加工點,華泰羽毛制品廠擁有20多個。除了制作羽毛面具外,還制作羽毛花卉、圍脖、頭飾、胸花等產品,全部出口美國、英國等地。
(摘自《農業(yè)科技報》 作者:段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