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03年10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下簡稱公約)定義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xiàn)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公約》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概括為如下五個方面的項目:1、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2、表演藝術;3、社會風俗、禮儀、節(jié)慶;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tǒng)的手工藝技能?!豆s》并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中的非物質性的涵義,是與滿足人們物質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質生產相對而言的,是指以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需求為目的的精神生產這層涵義上的非物質性。所謂非物質性,并不是與物質絕緣,而是指其偏重于以非物質形態(tài)存在的精神領域的創(chuàng)造活動及其結晶。
200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提出了今后“通過全社會的努力,逐漸建立起比較完備的、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使我國珍貴、瀕危并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并得以傳承和發(fā)揚”的工作目標。根據國務院的意見,在全國范圍內已經開始做了好幾次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申報和評審工作。
二
2006年青海省人民政府根據國務院的意見,下發(fā)了《關于公布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通知》(青政〔2006〕86號),共公布33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其中由海西州政府申報的“海西蒙古族民歌”、“海西蒙古族婚禮”、“海西蒙古族剪發(fā)禮”等3項;2007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又下發(fā)了《關于公布青海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通知》(青政〔2007〕34號),共公布69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其中民間文學類方面由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申報的“海西蒙古族英雄史詩《汗青格勒》”、海晏縣申報的“海晏蒙古族民間頌詞”;民俗類方面由海北藏族自治州申報的“青海湖祭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申報的“海西蒙古族那達慕”、“海西蒙古族祭敖包”共5項。申報評審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推薦項目只是形式,如何科學地搶救、保護、利用、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才是目的。
蒙古族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青海蒙古族是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圖哈薩爾十九代孫固始汗率領的和碩特、土爾扈特、綽羅斯、喀爾喀、輝特等部落組成的衛(wèi)拉特蒙古。幾百年來,青海蒙古族在青藏高原隨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祖國的西部草原創(chuàng)造了許多民間口頭文學、豐富的民風民俗以及獨特的民族禮儀等非物質文化,深深鐫刻在草原的每一個角落。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與民族性緊密相關。一般來說,不同民族因其生存環(huán)境與生活習俗不同,形成相異的文化性特征,構成不同的文化板塊,也就產生了不同的非物質文化形態(tài)。蒙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蒙古族人民世代傳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和文化空間,它既是歷史發(fā)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是蒙古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
三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fā)[2005]18號)提出了“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fā)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方針,同時明確指出:“正確處理保護和利用的關系,堅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真實性和整體性,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合理利用,防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誤解、歪曲和濫用?!狈俏镔|文化遺產的搶救與保護,是當今全世界所有國家、地區(qū)和民族面臨的新課題。
“合理利用、傳承發(fā)展”,這給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工作提出了一個基本方針。在這個大方針下適度的保護與合理的開發(f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會相輔相成的促進文化遺產的傳承發(fā)展。但在適度保護與合理開發(fā)方面目前還存在一些沖擊,各級政府、商業(yè)社會、專家學者三者對適度保護與合理開發(fā)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有共同的關愛,又有不同的意見。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利用和傳承,一定要找到一個良性的、自己能夠發(fā)展的動力。
“保護為主、搶救第一”,這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搶救工作提出了方針和措施。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來源于經濟文化欠發(fā)達的民族地區(qū)和農牧區(qū),今天在這些地方正發(fā)生著快速的社會變革,當人們過上幸福生活、與時俱進時,他們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傳統(tǒng)文化已經瀕危,一些與時代發(fā)展“不適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消逝。
所以,從保護的角度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先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延續(xù),妥善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客觀認識歷史、開展文化創(chuàng)新、保護文化多樣性、重建社會秩序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從開發(fā)的角度上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先民留給今人和后人的一份寶貴財富,其中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從整體上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在歷史上創(chuàng)造并傳承至今的,具有重要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文化價值的具有知識性、技藝性和技能性的文化事象。
四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大體上有兩種辦法:一是保存,通過多媒體的科學記錄方式,利用編口述史、拍攝照片和錄象、搜集實物等手段,把各種非物質文化都記錄、保存下來;二是保護,通過立法、設立名錄、設立傳承人制度等加以有效地保護。保護遺產的現(xiàn)狀、保護遺產的活態(tài)傳承、保持文化遺產的原貌,讓后人更加真切地了解遺產的全貌,防止遺產的濫用,是保護與搶救的基本要求。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是當務之急。專家認為,各民族民間口頭文學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正面臨著自生自滅的危機關頭。所以,正面臨瀕危狀態(tài)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工作,應該形成政府主導、社會重視、專家和各界聯(lián)合、大家積極參與的搶救機制,并本著剔除糟粕、古為今用的原則“搶救昨天、保護今天”。
改革開發(fā)30年來,在海西州民族語文、民族文化和群眾藝術等部門以及廣大民間文學和藝術愛好者的共同努力下,已經收集整理出版許多青海蒙古族民間文學作品、簡單記錄和拍攝“海西蒙古族婚禮”、“海西蒙古族剪發(fā)禮”等民風民俗,取得了顯著成績,為目前全面搶救保護青海蒙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我們所做的工作離國家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要求和目標還有很多差距,至今尚未收集和搶救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不知其數(shù)。尤其是保護和傳承“海西蒙古族那達慕”、“海西蒙古族祭敖包”等方面的工作尚未啟動。所以,我們應盡快抓主國家高度重視搶救和保護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難得機會,充分利用國家對搶救和保護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優(yōu)惠政策,以主人公的態(tài)度為國家、為民族負責,積極主動地開展搶救和保護青海蒙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
1、作為蒙古族較集中的海西州來說,州政府根據省政府的統(tǒng)一安排,在制定《海西州搶救保護蒙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計劃》、申請收集、搶救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經費的基礎上,以主管州長牽頭,由縣市和有關單位負責人組成的“海西州搶救保護蒙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導小組”,下設“搶救保護辦公室”,明確制定工作目標和責任,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工作。
2、在州搶救保護蒙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導小組的統(tǒng)一領導下,搶救保護辦公室負責,具體制定《海西州搶救保護蒙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方案》,組織利用本縣既有才華、又有愛好的在崗知識分子和退休人員,走進鄉(xiāng)村深入群眾,挖掘、記錄和保存蒙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將群眾所知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全部收集記錄,搶救保存下來。
3、州文化主管部門和業(yè)務單位,應結合全國和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推薦活動,在本縣蒙古族民間藝人中選準非物質文化傳承人,采取舉辦民風民俗傳承班、傳統(tǒng)文化藝術繼承班等多種形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