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削是通過對生產資料的占有和壟斷而無償占有別人剩余勞動的行為,它是人類歷史長河中生產力發(fā)展到一定階段,而又未達到較高程度時期客觀存在的一種歷史現象。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不發(fā)達,生產關系不成熟,還存在剝削產生的條件,由此決定了剝削存在的客觀現實性。
一、馬恩對于“剝削”的理論闡釋
馬克思恩格斯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這一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出發(fā),對剝削的產生和存在的歷史必然性以及剝削的產生、發(fā)展和滅亡的歷史進程,做出了科學的解釋。
(一)剝削是與生產資料所有制相伴而生的經濟現象
對于剝削,馬克思主義者從來都是將其與無償占有剩余勞動聯系起來的。在馬克思看來,“一般剩余勞動,作為超過一定的需要量的勞動必須始終存在?!雹龠@是保證人類繁衍、發(fā)展的必要條件。雖然馬克思并沒有明確地定義剝削,但是馬克思對其內涵做出了深刻的揭示。他指出:“資本并沒有發(fā)明剩余勞動。凡是社會上一部分人享有生產資料壟斷權的地方,勞動者,無論是自由的或不自由的,都必須在維持自身生活所必需的勞動時間以外,追加超額的勞動時間來為生產資料的所有者生產生活資料,不論這些所有者是雅典的貴族,伊特刺斯坎的僧侶,羅馬的市民,諾曼的男爵,美國的奴隸主,瓦拉幾亞的領主,現代的地主,還是資本家”。②在這里,馬克思對各種剝削形式的共性做了抽象分析,指出無論是奴隸主對奴隸直接的赤裸裸剝削,還是封建主對農民的勞役地租或實物地租形式的剝削,或者是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對雇傭工人剩余價值的剝削,其共同點是一部分人或集團憑借對生產資料的占有或壟斷,無償占有那些沒有或缺少生產資料的人或集團的全部或部分剩余勞動和剩余產品的行為。奴隸制、封建制、資本制的更替只不過是與私有的社會化程度、剝削的具體形式和手段有所區(qū)別,而共同的私有制基礎牢固不變。正是由于私有制是剝削關系鞏固、擴大和延續(xù)的制度基礎,所以,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才精辟地得出了要消滅剝削,就必須首先要鏟除剝削的私有制根基的結論。
?。ǘ﹦兿魇巧a力發(fā)展的產物,也是生產力不夠發(fā)達的結果
1、剝削不是從來就有的,它是社會生產力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剝削關系的起點是人類已有的勞動生產率,當人類生產的勞動生產率提高到一定程度以后才產生的。在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的原始社會,人類社會是沒有剝削的。隨社會分工的深化,“從第一次社會化大分工中也就產生了第一次社會大分裂,即分裂為兩個階級:主人和奴隸、剝削者與被剝削者?!雹墼谒磥?,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直接的對立,都可以從人的這種相對不發(fā)展的生產力中得到說明。資本主義剝削關系的基礎和起點,是已有的勞動生產率,而不是自然的恩惠。剝削的產生與消滅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2、剝削方式在不同歷史階段有所不同,剝削將隨著生產力的高度發(fā)展而消亡。在人類發(fā)展史上,依次出現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三種剝削的社會形式。它們的共同點在于都是憑借對生產資料的占有,無償占有喪失生產資料的勞動者所提供的剩余勞動。但是在不同社會形態(tài)中,榨取剩余勞動的方式和手段以及剩余勞動的表現形式又是不同的。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奴隸主對奴隸、封建主對農民和農奴的剝削表現為超經濟強制或經濟強制,剩余勞動表現為剩余產品,剝削關系直接反映出來。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對雇傭工人的剝削,對剩余勞動的占有表現為無償占有工人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資本主義剝削在“資本”和“勞動”平等交換的表象下具有隱蔽性。剝削只有在社會生產力極大發(fā)展以后才能消滅。恩格斯指出,剝削階級的存在,“這只是因為在人類發(fā)展的以前一切階段上,生產還很不發(fā)達,以致歷史的發(fā)展只能在這種對立形式中進行。”④ “只有通過大工業(yè)所達到的生產力的大大提高,才有可能把勞動無例外地分配于一切社會成員,從而把每個人的勞動時間大大縮短,使一切人都有足夠的自由時間來參加社會的理論的和實際的公共事務。因此,只是在現在,任何統治階級和剝削階級才成為多余的,而且成為社會發(fā)展的障礙。”⑤
(三)歷史地評判人類歷史發(fā)展中的剝削制度和剝削現象
1、剝削本質上體現的是生產力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社會生產關系。它的產生、發(fā)展和消亡是由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來決定的,也即是由客觀條件而不是主觀意愿決定的,所以不能抽象談論剝削是好是壞。正如恩格斯所說:“對這些可恥的現象發(fā)泄高尚的義憤,這是最容易不過的做法……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采用奴隸制是一個巨大的進步?!雹蘅梢?,脫離生產力狀況去評價剝削現象的優(yōu)劣,不是馬克思主義者應有的態(tài)度。我們應該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態(tài)度對待剝削,即應該聯系具體歷史條件分析剝削。要從某種剝削形式是促進還是束縛生產力發(fā)展的角度來評判它的功過,而不能僅僅以道德觀念作為評判標準?!暗懒x上的憤怒,無論多么入情入理,經濟科學總不能把它看作證據,而只能看作象征。”⑦
2、任何剝削方式的作用都是歷史的、相對的。任何一種剝削形式都只是在一定歷史時期,即它同生產方式相適應的歷史時期才起到推動生產力和社會發(fā)展的作用,而不是在任何時期都起這種作用。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到交易的正義性時指出:“只要與生產方式相適應,相一致,就是正義的;只要與生產方式相矛盾,就是非正義的。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上,奴隸制是非正義的;在商品質量上弄虛作假也是非正義的?!雹嗫梢妱兿鞣绞皆谂c其相適應的社會形態(tài)中可以起到一定的歷史推動作用,具有歷史進步性,但在其后的社會形態(tài)中就是落后的、不適宜的。任何一種剝削形式都會由同生產方式相適應變?yōu)椴贿m應,其積極作用都只是在一定時期才具有的,因而都是暫時的而不是永恒的。人類社會最終要消滅一切剝削,進入社會主義。建立在生產力高度發(fā)達基礎上的社會主義社會,由于生產資料公有制使得勞動者占有自己的全部勞動,所以不再存在剝削。
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剝削存在的合理性與歷史進步性
根據馬克思主義剝削觀,不同剝削制度的出現與更替,都是適應生產力發(fā)展要求的,都具有歷史的合理性與進步性。同時,每一種剝削制度又會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走向消亡。據此,我們就要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fā)來理解現階段存在的剝削現象。我們尚處于一個不可逾越的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水平尚未達到足以使剝削徹底消滅的程度。剝削現象在一定范圍和一定程度上的存在是必然的,合理的。盡管作為對他人勞動的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