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是對一堂家鄉(xiāng)鑒賞課的教學反思。筆者從教材的選擇、課程的定性、教學方式的選擇三方面作了深入分析。探究了文章的設計思路及教學得失??偨Y了一種名勝鑒賞類課程的有益的處理方式。
關鍵詞:名勝;語文;選材;定性
《常熟名勝》是常熟市新編的中專語文校本教材第二冊第一單元的單元訓練。嚴格地說,它并不算一堂傳統(tǒng)意義上的語文課,因為它只有課題,沒有課文,更沒有相關的練習,無法讓學生達到閱讀分析概括歸納總結等能力的訓練。但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這樣一堂課無疑會讓學生對家鄉(xiāng)有一個全面地了解,從而激發(fā)學生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我想,這應該是編者的初衷。
常熟是國家園林城市,國際花園城市,湖光山色,旖旎秀麗。虞山、尚湖、沙家浜等皆負盛名;常熟又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人文薈萃,史跡豐富,琴棋書畫、詩詞文章各領風騷。《常熟名勝》可講的內(nèi)容太多,短短一堂課肯定是無法面面俱到的。那么,究竟該如何來上好這樣一堂題目大而內(nèi)容雜的課呢?由于本文是本市新自編的課文,尚無教參及前人經(jīng)驗。所以,本文也是我的一個教學嘗試。尚需專家檢驗。下面,我首先談一下我的教學設計:
一、選材
所謂量體裁衣,必先有體,才能測量裁布以成衣。不確定教學內(nèi)容,何來設計之說。所以,本文的首要工作便是選定材料。如上所述,常熟之名勝數(shù)不勝數(shù),虞山、尚湖、沙家浜,方塔、曾園、彩衣堂、言子墓等俯拾皆是,作為土生土長的常熟人自然是耳熟能詳。那么,哪些該細說,哪些該略說,又該如何說呢?我就根據(jù)知名度與地理位置,將名勝分為四大塊,即虞山、古城、尚湖、沙家浜。
當然,這么多景點介紹不能千篇一律,內(nèi)容太單一則會枯燥。在介紹時,我將根據(jù)各塊景點的內(nèi)涵各有側重,分別從不同角度來介紹:虞山側重講常熟悠久的歷史,從商末至今,名人輩出,代代相傳,一座虞山恰代表了常熟的歷史。
二、定性
要上好一堂課,你首先要確定你在上一堂什么課,這是判斷你上課是否成功的一個首要標準。語文課就是姓“語”。在平常教學中,我們很少會碰到這個問題。但語文這個學科涵蓋的內(nèi)容極其豐富,天文地理,歷史文化無所不包,所以有時我們首先要把握好尺度,不要把語文課上成了地理課、歷史課。本文就是這樣一種情況,特別是在沒有教材,老師可以自由發(fā)揮的時候。那么如何才能不把本課上作導游專業(yè)課或地理呢,如何才能不讓本課流于簡單的知識介紹呢?這是我上這一課遇到的最大的問題。最后我決定讓本文的“語”體現(xiàn)在材料的分析上,體現(xiàn)在寫作上。在課前,我會先搜集各景點的介紹資料,并用一些文字將他們組織成一篇游記,在講述時也會抓住游記散文的特點——以游蹤為線索——來串講各景點。材料分析即是讓學生對我所選材料的一個內(nèi)涵歸納,歸納出常熟名勝的特色,即上文所述歷史、文化、風光、傳統(tǒng)四個方面——這是本文的“形”。常熟之“名”,油然而生之“愛”,便是本文的“神”。用一根紅繩串起零散的珍珠,形散而神不散,此即是游記散文的寫法。
三、形式
這里所說的形式即教學方法。要上好《常熟名勝》這堂課,運用多媒體教學是十分有益而必要的。對于景點的介紹,圖像聲音是最直觀最生動的手段。因而,在課件制作上,我搜集了大量的文字、圖片、音樂、視頻等。這樣,各景區(qū)的圖片,相關名人和文化流派的文字材料,虞山琴派的古琴曲,和各景區(qū)的旅游宣傳片,在課上交相輝映,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事實證明,這堂課的課堂氛圍是極其熱烈的。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我們不光要調(diào)動學生,還要讓學生都積極參與進來,主動學習。所以,在課上,我還設置了其他環(huán)節(jié)。比如介紹虞山尚湖,我就讓學生自己以小導游的方式自己介紹;比如介紹沙家浜,我就讓學生以小品的方式來演繹;比如介紹曾園,我就讓學生回顧有關曾樸和晚清四大譴責小說等文學常識;比如介紹興福寺,我就讓學生一起背誦唐詩《題破山寺后禪院》,等等等等。這樣,這堂課就活躍起來了,知識性與趣味性融為一體,寓教于樂。
以上是我的教學設計,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可以說,基本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而且課堂活躍,學生積極參與。當然,從學生課后的作業(yè)來看,雖然質(zhì)量并不見得好,但作為游記散文的形式已基本合格??梢哉f,本課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如今職業(yè)學校的學生,好學者少,厭學者多,尤其是像語文這樣的文化課,認為其枯燥者更不在少數(shù)。本課之所以能為學生所接受,這當然首先得益于題材的新穎,內(nèi)容的活潑,但我覺得教師的引導更為重要。從名勝中走進去,從語文中走出來!那么換做其他正統(tǒng)的語文課文,能不能也用這樣的方法來教呢?能不能取得同樣的效果呢?散文自不必說,有先天的優(yōu)勢。議論文說明文呢,設置情境,抓住文章的一個點作為該文的“名勝”,吸引學生。我覺得這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僅拋磚以引玉。
參考文獻:
[1]胡菊.職業(yè)學校語文教科書編制之選材構想[J].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