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2011年8月開始,全國各級新聞單位開展了“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作為地方電視新聞媒體,如何在“走轉改”中取得實效,筆者結合自身工作實際,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見解和看法。
【關鍵詞】地方電視臺 “走轉改”活動 實效
去年8月份以來,銅陵市各新聞單位積極響應中宣部、中央外宣辦、國家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中國記協(xié)五部門關于在全國新聞戰(zhàn)線組織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活動部署,組織廣大新聞工作者深入一線、深入基層,扎扎實實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銅陵市廣播電視臺組織全體人員深入一線,收集采訪信息,組織新聞宣傳。
我們知道,“走轉改”活動,是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委有關要求的積極行動,也是新聞戰(zhàn)線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重要舉措。顯然,這項活動絕對不是“一陣風”,而是所有新聞從業(yè)者必須要長期堅持的新聞實踐和行業(yè)規(guī)范。在此情況下,作為一個地方媒體、作為一個已經就是屬于基層的媒體,我們要如何做好“走轉改”活動?如何讓活動的效益最大化?筆者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提一點看法與同行交流。
一、地方電視臺“走轉改”的優(yōu)勢
客觀而言,地方電視臺的新聞節(jié)目地位一直很尷尬,其想在“走轉改”活動中出彩出新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首先這是因為中央級和省級的新聞節(jié)目更容易吸引人眼球。這一方面是因為普通百姓對國家大政方針的關注,同時中央及省級新聞單位的制作水平和硬件設施上和地方電視臺相比,有著明顯的優(yōu)勢。無論是財力還是物力,我們都很難與之相比。軟硬件的差距使是我們的收視率很難得到有效的保障。其次是基層縣級電視臺的崛起。近些年來,縣級電視臺也在悄然地發(fā)展壯大,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百姓對我們的關注度,會分流我們一部分觀眾群。第三,網絡媒體以其傳播速度快、方便靈活,且制作成本低廉等優(yōu)勢,讓包括廣電在內的所有傳統(tǒng)媒體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擠占著傳統(tǒng)媒體的發(fā)展空間。
誠然,地方電視媒體在發(fā)展中遇到諸多的困難,但也要辯證地看到,我們在“走轉改”這一過程中還是占有一定的先天性優(yōu)勢:相比較省臺乃至中央臺而言,我們和基層的聯(lián)系更為密切,深入基層更便捷,了解更為透徹,能在采訪上搶得時效先機。我們對基層老百姓所思所想有更為準確的把握,且地緣親近,方便與基層群眾接觸和溝通,我們也能更好地扮好上傳下達的角色,將黨和政府的政策舉措零距離地傳達給普通百姓,可以最為便捷地成為政府和群眾互動交流的紐帶和橋梁。
而相對于縣級電視臺而言,我們在制作技術以及人力物力上又有著一定的優(yōu)勢。銅陵市廣播電視臺目前擁有新聞綜合頻道、生活服務頻道和影視娛樂頻道等三個頻道,節(jié)目信號覆蓋周邊10多個縣市。銅陵臺現擁有兩檔電視新聞欄目,一檔是時長15分鐘的時政新聞欄目《銅陵新聞》,一檔是時長為20分鐘的民生新聞欄目《今日播報》。專題類電視新聞欄目包括《聚焦銅都》和《生活365》。雖然在欄目數量、時長等方面與省臺及周邊地市臺相比不占優(yōu)勢,但卻以其獨特的地域和本土優(yōu)勢,在“走轉改”活動中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二、“走轉改”的方向和發(fā)力點
記得在去年剛開始開展“走轉改”的時候,筆者和很多地方媒體同行一樣,感到很困惑——作為已經是“基層”的地方新聞媒體,我們該如何走基層?如何在“走轉改”中走出特色?走出成效?縱觀近一年來銅陵市廣播電視臺的工作實際,筆者認為,我們的方向和發(fā)力點應該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做大做強本土新聞。近年來,很多地方電視臺為了擴大對外的影響力,總喜歡將本地新聞和國內國際的新聞放在一起,這樣看起來是有了深度和廣度,但是卻忽視了老百姓的接受程度。其實,現在電視信號是如此的強大和便捷,普通群眾很容易地收看到這些國內外的大事,相對省級和國家級電視臺,我們所做的只是炒剩飯而已。這肯定不能引起觀眾對我們的認可。
當然,國內國際的大事不是不可以關注,但是我們在注意控制篇幅的同時,還要注重加強時政及國內外新聞的本地化。要善于要從新聞信息中提煉出與本地市民利益相關的新聞點,做大做足。這樣經過“加工”的新聞,無疑是符合“走轉改”基本要求的,也會贏得廣大觀眾的認可。
其次,加大民生新聞的報道力度。相信很多同行都有體會,普通的觀眾對發(fā)生在尋常巷陌的新聞感興趣、對于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事情最為感興趣,這就要求我們要從本地實際出發(fā),從一個普通觀眾的角度換位思考,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地方電視臺,拉近與普通觀眾的距離?!督袢詹蟆肥倾~陵市廣播電視臺的一檔主打民生新聞欄目,自“走轉改”活動開展以來,欄目就在原有“三貼近”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如何轉作風和改文風,如何創(chuàng)新報道思維,將基層的“活魚”抓到,抓得精彩好看。欄目開設的小板塊《基層見聞》,自活動開展以來,共播出稿件120多篇,這些來自基層的報道力求做到有新意、有特色。
第三,增強節(jié)目的服務功能。從觀眾關注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入手,替老百姓排憂解難,開設服務、咨詢的專欄,真正打造一個服務觀眾、與觀眾互動的平臺。2011年11月,《今日播報》欄目記者在走訪中得知,郊區(qū)農林村100多戶農民種植的柿子賣不出去,出現滯銷現象。于是記者通過調查了解,搞清了滯銷原因,并及時采制了《基層見聞:農林村數十萬斤杮子滯銷》、《新聞大家談:杮子滯銷 你有好辦法嗎?》、《新聞鏈接:柿子營養(yǎng)豐富 吃柿子有講究》三篇報道。同時,欄目負責人又將這一情況向臺領導作了匯報,在臺領導的支持下,臺里很快又專門制作了一條公益廣告,呼吁全市市民購買農林村柿子,為農民朋友排憂解難。同樣,作為“八寶之地”的銅陵,去年出現了“八寶”之一,生姜滯銷現象,經“走基層”記者報道后,全市很多單位和部門都踴躍購買生姜,表示要為保護銅陵生姜品牌作貢獻。走基層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為百姓解憂,把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真正傳達給普通百姓。這樣的“走轉改”,才是真正的走進基層、轉變作風、當然,文風也自然地隨之而改變。
第四、注重突出地域文化。各地方的媒體都在走基層,每個新聞單位如何走出自己的特色?筆者認為,借助本地和周邊的地域特色來彰顯節(jié)目特色無疑是一條可取之道。
銅陵市是長江邊的一座江南城市,也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雖然規(guī)模不大,但與周邊城市有著地緣相近、人緣相親和一衣帶水的聯(lián)系。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他們的祖籍絕大多數都分布在周邊地區(qū),由于這種原因,銅陵市民與周邊地區(qū)的居民平時交往密切,生活習性及關注點相近。根據這一特點,在“走基層”活動中,《今日播報》欄目策劃了一次大型異地采訪活動,推出了《銅都周邊行》專欄,《銅都周邊行》緊扣欄目定位,突出民生視角。通過對銅陵周邊沿江地區(qū)市縣人文和自然景觀以及當地民風、民情、民俗、民生工程、產業(yè)特色等采訪報道,體現銅陵與周邊市縣之間地緣相近,民生相聯(lián)的密切關系。報道展示了《今日播報》欄目特色,拓展了民生新聞報道外延,促進了區(qū)域間新聞資源的綜合利用,提升了欄目品牌影響力。
文化資源是新聞報道的富礦。我國歷史悠久,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而又豐富的文化內涵。一個有著深厚文化積淀的地方,有著取之不盡的新聞源頭和節(jié)目制作素材?,F在的很多電視媒體已經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我們經??梢园l(fā)現一個個極具區(qū)域人文特色的欄目、版塊。這些節(jié)目,可以是歷史掌故,也可以是地理沿革的追溯,能夠多層次、多角度地展示了本地的文化特色,不但能讓本地觀眾倍感熟悉和親切,也使得外地及周邊觀眾興味盎然。
三、制度保障,推動“走轉改”活動的深入開展
“走轉改”活動是新聞戰(zhàn)線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重要舉措,更是新聞工作者的終生職業(yè)實踐和追求。這不是一時性的活動,是需要長久開展下去的。因此,必須要實現“走轉改”活動的常態(tài)化、長效化,這樣才能深入持久地、扎實有效地開展好這一活動。
首先要實行制度化保障。從新聞采編工作的動員、引導到管理和考核應將“走轉改”活動要求和辦法寫進單位的管理“紅頭文件”中,予以制度化界定。按照上級要求,結合建設學習型黨組織活動和創(chuàng)先爭優(yōu)活動,結合新聞戰(zhàn)線“三項學習教育”活動,健全學習和調研制度,倡導良好的學風。采編播人員經常性地深入基層開展調研,在調研中向實踐學習、向群眾學習,培養(yǎng)扎實的作風。加強新聞從業(yè)人員的培訓,完善采編播人員下基層的激勵機制。
其次要強化督促檢查制度。要加強督促檢查,通過督查、考評、獎勵制度,鼓勵和引導更多編輯記者深入基層、走進群眾,切實轉變作風、改進文風,推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不斷向廣度拓展,向縱深推進,力爭通過這項活動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全臺宣傳工作的各個方面,能誕生一批“眼睛向下”被群眾喜聞樂見的優(yōu)秀欄目;能推出一系列有影響力的采訪報道活動;能采編一批有吸引力、感染力的優(yōu)秀新聞作品;能涌現出一批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的新聞帶頭人及優(yōu)秀記者;能更好地反映人民心聲,更好地為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推動宣傳工作再上新臺階。
最后,要推行常態(tài)化管理。我們要運用多種有效辦法,將“走轉改”活動常態(tài)化,要建立“記者走基層”團隊和梯隊;要重視新聞策劃,創(chuàng)新和豐富“記者走基層”形式和內容;要嘗試建立多個“記者走基層”新聞實踐基地,引導記者堅持采寫基層新聞,向觀眾傳播基層新聞資訊。相信只要通過制度保障和扎實常態(tài)化的管理,就必能將“走轉改”活動推向深入。
?。ㄗ髡邌挝唬恒~陵市廣播電視臺)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