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隆德縣在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是工程如何運行管理將是長期的任務,筆者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 農村飲水 安全工程 運行管理
中圖分類號 TU99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671-(2012)122-0208-01
1 基本情況
隆德縣位于寧夏南部山區(qū),地處六盤山西麓丘陵地帶,海拔1720米~2942米,國土總面積985 km2,共轄13個鄉(xiāng)(鎮(zhèn))、127個行政村、624個自然村,總人口18.61萬人,其中農業(yè)人16.71萬人。
隆德縣截止目前飲水安全人口按計劃達到15.11萬人,飲水安全率達90.4%,自來水受益人口13.79萬人,自來水普及率82.5%。在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理方面,以水資源優(yōu)化配置為中心,以保障群眾飲水安全為目標,以提高農村供水質量和標準為重點,堅持“管理規(guī)范,運行高效,服務優(yōu)質”的總體要求,把徹底解決農村飲水安全,作為改善隆德縣群眾生產條件和生存環(huán)境,促進縣域經濟發(fā)展,加快新農村建設和群眾脫貧治富的步伐一項舉措。
2 工程運行管理建議
2.1 水質檢測檢驗體系建設
建立中心化驗室,擔負全縣農村供水工程水質的監(jiān)測檢驗任務。按照國家飲用水衛(wèi)生標準,建立水質檢測制度,對水質進行定期取樣化驗,水質的檢驗方法應按照GB5750-85《生活飲用水標準檢驗法》執(zhí)行,集中供水工程每月采樣檢驗應不少于兩次,主要檢查細菌、大腸桿菌、色度、濁度、酸堿值、等指標,其他指標委托縣疾病控制中心和區(qū)水科所檢驗。
對集中供水工程的水質要進行檢驗,對水窖水、井水、土園井水的衛(wèi)生指標也要定期檢驗。水質化驗人員必須持有健康證。
2.2 信息網絡管理體系建設
在全縣供水工程的主要部位安裝100處數據采集點,在五大供水區(qū)域設五處控制室,在縣總站設立信息控制和處理中心,建設全縣農村供水工程信息管理網絡系統(tǒng),對全縣所有的農村供水工程的運行狀況實時監(jiān)控,對采集的數據和信息及時分析儲存、處理,對全縣農村供水工程的水壓、水量、水位自動進行調整,提高農村供水工程的自動化管理水平,降低管理費用,實現水資源的最優(yōu)配置和工程的良性運行。
2.3 專業(yè)管理所建設
按照全縣農村供水工程情況,在成立縣農村供水管理總站的基礎上,在建成的五大供水區(qū)域設立觀莊、大水溝、渝河南部、溫堡、奠安五個區(qū)域性專業(yè)管理所,由縣總站統(tǒng)一領導統(tǒng)一管理。管理所按照管轄的范圍和工程數量的多少確定管理人員,并對管理人員實行定期培訓和考核,實行持證上崗,并建立健全檔案,實行管理機構和管理隊伍的專業(yè)化,提高管理效能。
2.4 農村供水材料供應部建設
由于本縣農村地區(qū)地域偏僻,交通不便,人畜飲水工程材料供應要到縣城購買,既不方便,費用又大。在縣城設人畜飲水工程管材、管件及配件總供應站,在建成的五大供水區(qū)域設立五個材料供應分部。向群眾提供優(yōu)質、價廉的材料,方便群眾。在材料經營上以維持成本經營為主,不賺取更多的利潤,讓利與民。
2.5 管理體制與機制建設
為了管護好工程,使其發(fā)揮應有的效益,在工程建成后要加強對農村供水工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建設,確保工程長期穩(wěn)定發(fā)揮效益。
對農戶自用的水池、水窖、井等小型工程,實行國家補助、農戶自建、自有、自管、自用體制。對于群眾自籌及社會資金投資建成的供水工程,按照“誰投資、誰建設、誰所有、誰受益”的原則,由出資方負責工程的運行管理。對于以國家補助資金為主的跨鄉(xiāng)、跨區(qū)域集中供水工程,由縣水務局組建統(tǒng)一的管理機構進行管理。推行“縣供水總站+區(qū)域管理站+用水戶”三級的經營管理體制。供水總站和鄉(xiāng)鎮(zhèn)供水站實行事業(yè)單位性質,企業(yè)化管理,獨立核算,自負盈虧。
工程建成后,對小型供水工程,由用水戶在民主協商的基礎上成立用水合作組織,實行自主管理;對跨區(qū)域集中供水工程,采取專管機構、受益村和用水合作組織管理相結合的辦法進行管理。
2.6 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建立農村供水工程的社會化服務體系。
各供水工程管理單位在工程運行中按照市場要求開展生產經營活動,樹立“以人為本”的經營服務理念,保證水質水量達到供水標準要求,把水價、供水水質和供水量向用戶公開,推行服務承諾制度,積極推行供水合同制度。根據工程的特點和類型,實行現場培訓和以會代訓的方式培訓村級管理人員和用水戶。制定農村供水的行業(yè)管理規(guī)范和具體措施,對工程的水源、水處理工藝、水質標準、安全生產等各方面做出明確規(guī)定,并完善相關的考核指標體系,向群眾提供良好的服務。工程管理單位定期檢查工程運行情況,解決運行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以利運行水平的提高,大力推廣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不斷提高供水的可靠性和供水質量。
2.7 水源保護體系建設
劃定保護區(qū),設立標志牌,清除水源內的點污染,如垃圾、廁所、水上養(yǎng)殖,排污口等。在水源保護區(qū)內種植水源保護林,避免農藥、化肥污染,減少水土流失,涵養(yǎng)水源。加強《水法》的宣傳,提高全民的水資源保護意識、節(jié)水意識,為有效防止水質污染和避免人為破壞人飲工程奠定基礎。加強水利行政執(zhí)法,及時查處破壞人飲工程和造成水質污染的案件,嚴懲違法人員,為保護、利用好人畜飲水工程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保證水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
2.8 重大事故應急處理
根據全縣農村供水工程分布的狀況、群眾受益及工程影響范圍,制定農村人畜飲水重大事件應急預案,建立健全重大事故應急組織指揮體系及職責、建立預防和預警機制、應急保障機制和后期處置機制,防止和減少農村人畜飲水重大事故的發(fā)生,建立
緊急情況下快速、有效的事故搶險和應急處理能力,應對和處理農村供水工程供水生產事故、供水設施外力破壞、嚴重自然災害等引起對社會穩(wěn)定和人飲工程正常生產經營秩序構成重大影響和嚴重威脅的供水事故,確保農村人畜飲水安全,維護和穩(wěn)定農村生產生活正常秩序。
2.9 管理和節(jié)水技術培訓
為使廣大群眾了解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和管理的相關政策,熟悉工程規(guī)劃、建設、監(jiān)督、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和內容,掌握節(jié)水用水的技術,對全縣飲水安全工程受益的用水戶按照工程建設的先后順序進行培訓。通過相關專業(yè)知識的培訓,使飲水安全工程的建設和管理更加符合農民的要求,使廣大群眾對飲水安全工程建設權利和義務更加了解,確保工程運行的長效性和管理的有效性。
2.10 水費的管理與使用
征收的水費本著以水養(yǎng)水的原則,主要用于人畜飲水工程歲修、養(yǎng)護、綠化以及水源工程的保護、建筑物及附屬設備的維修等,按預算外資金管理,專戶存儲,??顚S?,水費結余資金可連年結轉,繼續(xù)使用,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隨意占用和挪用水費。管理單位應按時編制會計報表,定期反映資金的收支結存
情況。
工程管理、維修確需使用水費時,1000元以下管理單位根據實際需要使用,1000元以上管理單位應編制工程預算,向上級主管部門提出使用計劃申請,級主管部門審核同意后方可動用。各管理單位按年水費收繳總額20%的比例向水務局交納水費專用基金,專帳儲存。
參考文獻
[1]胡廷安.我國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分析與對策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