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特意尋訪,在車水馬龍的北京東四南大街,很少有人會注意到“廣義修筆店”這間不起眼的小門臉。
推門進屋,幾乎讓人以為穿越到上世紀80年代:逼仄的空間、老式的柜臺、古董般的臺燈、磚頭式收音機,墻上貼滿褪色的獎狀、報紙和照片。屋里沒有暖氣,只有一臺老舊的暖風(fēng)機,為這間小屋多少增添了一絲暖意。
柜臺后,82歲高齡的張廣義正一手拿著鋼筆,一手拿著放大鏡,在臺燈下仔細“診斷”?!斑@兩根要修,”張師傅抬起頭,把剩下的幾支筆交還給顧客,“這些都沒毛病,回家拿三四十度的溫水泡,沖洗干凈就好使了。”片刻工夫,兩支筆便修好了?!靶∶?,也沒換配件,不收錢?!睆垘煾嫡f?!澳悄膬撼赡??!鳖櫩吞统鲥X執(zhí)意要給,推來讓去,最終沒拗過張師傅,只得接過修好的筆,又道了謝,推門離開。
“這也是老顧客了?!北M管年過耄耋,張師傅的動作、言語卻相當(dāng)敏捷,不顯老態(tài)?!拔?0多歲了,還有人需要我,這就挺不錯的了?!?/p>
一半老主顧,一半生面孔
因為年事已高,張師傅修筆店每天的營業(yè)時間只有下午3點到5點兩個小時?!斑@不比開飯館,一到飯點準有人來。有時候,一直不來人;有的時候,連看的帶買的,還有參觀的,得排隊,說不準。”
這一天,恰好趕上了人多排隊的日子。顧客陸續(xù)登門,小店一時間顯得有些擁擠?!昂镁脹]過來了,今天路過,沒別的事,就進來看看您?!币晃荒赀^六旬的女士一進門便熱絡(luò)地和張師傅寒暄起來,隨后又扭頭告訴記者,“小時候我就住在這兒,老上張師傅這兒來修鋼筆,這都快50年的老情誼了。張師傅年輕時長得可精神了,那手藝,沒的說?!薄拔疫@也算是‘臭名遠揚’了?!睆垘煾狄残Φ溃侄谥鴮Ψ健疤炖?,慢走,有空再來”。
在生活相對拮據(jù)的五六十年代,鋼筆是一件珍貴的文具。當(dāng)時很多文具店里,都會有修鋼筆的師傅,修鋼筆、換筆尖也是那個時代人們的普遍經(jīng)歷。張師傅的老主顧中,有些人至今還在堅持用鋼筆寫字,因為信任張師傅的眼光和人品,他們不但會來這里修筆,也來這里買筆。張師傅說,正因為這樣,他對店里的鋼筆質(zhì)量把關(guān)很嚴,生怕辜負了大家的信任。一次,他發(fā)現(xiàn)一種名牌鋼筆的暢銷型號質(zhì)量明顯下降,就再也不進這種型號的鋼筆了?!叭思一ú簧馘X買的鋼筆,沒多久就使壞了,心里多別扭?!?/p>
“現(xiàn)在到店里來的顧客,一半是老主顧,另一半是生面孔?!睆垘煾嫡f,這些生面孔,有些是朋友介紹來的;有的是看到報道慕名而來,帶著鋼筆請他“妙手回春”;還有人是出于好奇,想來參觀參觀。
每次媒體報道后,修筆店總會小小地?zé)狒[一陣。這也讓張師傅體驗了一把“為盛名所累”的困擾?!昂枚嗳舜罄线h專門來找我,還有人在外省市、國外,托朋友帶筆過來的。我就怕修不了,讓人家白來一趟?!睂3虂硇薰P的人拿來的常常是十幾年、幾十年前的老鋼筆,其中大多是高級進口鋼筆。如今,這些筆的配件都找不到了。為了不讓顧客失望,張師傅只好找出自己多年精心收藏的老鋼筆,拆下上面的配件。“現(xiàn)在我手里一支好的老鋼筆都沒留下。”他有點惋惜。
難以割舍的鋼筆情緣
張師傅與鋼筆的緣分,要追溯到65年前。1947年,17歲的他開始跟隨父親一起賣鋼筆。顧客的舊筆出了毛病,也會帶來讓他們幫著修。就這樣,張師傅從更換小零件開始,摸索著換筆尖,為摔彎的筆尖“整形”。如今店里那張擺滿修筆物件和廢舊鋼筆的桌子,見證了他60余年的修筆生涯。
上世紀50年代公私合營,張師傅的店搬進了東安市場,后來又搬到了東四。一塊刷成白色的木板寫上“廣義修筆店”當(dāng)作招牌,一用就是30年?!拔母铩苯Y(jié)束后,全社會興起學(xué)習(xí)文化知識的潮流,修筆行業(yè)也迎來一個高峰。張師傅記得,那時常常早上還沒開門,外面就已排著二三十位顧客。因為手藝高超、服務(wù)態(tài)度好,他獲得過“北京市勞動模范”、“全國先進個體勞動者”、“全國商業(yè)系統(tǒng)勞動模范”等一大堆榮譽。
幾十年來,東四大街經(jīng)歷了數(shù)次改造,環(huán)境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在這家樸素的修筆店里,時光仿佛靜止了,兩扇小門一關(guān),便隔絕了大街上人潮涌動的喧囂。
張師傅說,這60多年來,經(jīng)他手修好的筆不下50萬支。他修過的最貴的筆,是一位女士帶來的一支價值近3萬元的萬寶龍鑲鉆金筆,筆尖不慎摔彎了。這名女士咨詢專賣店后,被告知要寄回原產(chǎn)地,需要半年左右才能修好寄回,費用大概要3000元。而張師傅只收了她200元。
從90年代后期,用鋼筆的人越來越少,張師傅的生意也逐漸清淡下來。電腦的普及,更讓傳統(tǒng)的文字書寫方式邊緣化。北京曾有的上百家修筆門市部,到現(xiàn)在,只剩下張師傅的廣義修筆店了。
眼看著修筆行業(yè)不可逆轉(zhuǎn)地衰落,張師傅心中倍感落寞,但他從未想過停業(yè)。東四南大街是北京寸土寸金的地段,這些年來,不斷有商戶找到張師傅,出一年10萬元的高價租他的店面,卻被他一一回絕:“這不是錢的事?!?/p>
和鋼筆打了一輩子交道,張師傅對鋼筆的感情,是常人難以理解的。在他店里出售的鋼筆,除了一些高檔禮品筆,大多式樣簡單、樸素。外面常見的那些花花綠綠的鋼筆,在他眼中,是“哄小孩用的,不是給人好好寫字的”。每位顧客離開時,他也總不忘交代一通鋼筆的使用、保養(yǎng)注意事項,“不管貴賤,都得愛惜?!?/p>
一天掙了5元錢
幾年前,有位顧客從外地特意趕來,想讓張師傅給他的派克金筆“點筆尖”?!拔遗笥颜f,您給他點過一次筆尖,鋼筆用了30年還好用,我想請您也給我點一點?!?/p>
點筆尖,是張師傅當(dāng)年的得意絕活。在鋼筆尖上,有一顆比小米粒還小的圓珠,圓珠掉了,鋼筆就不能用了。要修好鋼筆,就要把圓珠粘到筆尖上,再在圓珠上開出縫。這道工藝在筆廠里都是激光加工,張師傅則是通過點焊手工操作。
一向不讓顧客失望的張師傅,這次卻不得不拒絕了顧客的要求,“20年前我就點不了了?!遍L期點焊,讓張師傅患上了視網(wǎng)膜炎,這項絕技再無法施展了。
張師傅的子女都沒有傳習(xí)他的手藝,他收過徒弟,但時間不長,就沒人愿意學(xué)了。他自嘲道:“學(xué)這個,不如擺一自行車修理攤。誰愿意讓自家孩子學(xué)這個呢?”
讓他略感欣慰的是,近些年來,很多年輕人也常來他的小店。其中有不少是硬筆書法愛好者,而且很多成了回頭客,即便不修筆、買筆,也會來看望他,陪他說說話。
張師傅不知道,在很多鋼筆愛好者、收藏者的心目中,這間小小的店鋪儼然是一處圣地。在網(wǎng)絡(luò)上,很多人常常會提起他的名字,他們最常用的一個詞就是“敬仰”。這份敬仰,不僅僅是因為他高超的技巧。為了每天準時開張營業(yè),82歲的張師傅一生沒有離開過北京,即便在北京,他去過的地方也寥寥可數(shù)。被評為全國勞模時,他曾被邀請到外地旅行,但因為怕讓顧客白跑一趟,他也拒絕了。
采訪當(dāng)日,記者在小店里坐了兩個小時,其間張師傅檢查了20多支筆,其中有5支被他診斷為“修不了”,還有十幾支“不用修,泡泡溫水就好了”,前前后后一共只修了3支筆,其中2支沒收錢,另一支換了個配件,收費5元。無論收費與否,每個顧客臨走前,他都會說上一句:“要有問題,您再來找我?!?/p>
送走最后一位顧客,張師傅打開了收音機。抬起頭,就能看到墻上掛滿的褪色的獎狀、錦旗,以及包括吳祖光、王鐵成在內(nèi)的社會文化名人贈給他的書法作品。掛在工作臺正上方的,是一面“先進個體勞動者”錦旗和一張“信得過個體戶”獎狀——在這里,“信得過”不再是輕飄飄的3個字,而是一份長達60余年的尊敬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