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江松 張海峰 王鋅 李鵬遠
多烯紫杉醇,商品名為泰索帝,是法國羅納普朗克樂安公司開發(fā)、已廣泛上市的一種紫杉烷類抗癌藥物[1]。由于多烯紫杉醇為非極性藥物,它的注射液使用了大量的吐溫80作為增溶劑,而吐溫80溶血性和黏性大,大多數(shù)患者會產(chǎn)生明顯的過敏反應,同時它可以干擾正常細胞p2糖蛋白表達,會與一些聯(lián)合使用的其他抗癌藥物發(fā)生相互作用。因此選用更為安全的增溶劑或者用其他的增溶手段就有著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制劑處方前研究是制劑研發(fā)的基礎,是設計安全、有效、穩(wěn)定藥物制劑的前提[2]。本課題通過對多烯紫杉醇單硬脂酸甘油酯固體脂質納米粒[3]處方前研究,為其制備及質量的評價提供了依據(jù)。
BP211D型電子天平,KQ-500 OE型數(shù)控超聲波,UV-2102C型紫外分光光度計,Agilent1200高效液相色譜儀。多烯紫杉醇(純度:99.38%;批號:20080801;北京怡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單硬脂酸甘油酯(藥用級;北京奧博星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2.1.1 多烯紫杉醇紫外檢測波長的確定 精密稱取1.00 mg多烯紫杉醇用無水乙醇溶解,容量瓶定容至10 ml。以無水乙醇為空白,在200~400 nm范圍內進行紫外吸收掃描,結果:多烯紫杉醇在233nm處有較強的吸收峰,而233nm處溶劑干擾較小,故選取該波長為測定波長。
2.1.2 色譜條件 色譜柱:Agilent 1200 Eclipse XDB-C18柱(4.6 mm ×150 mm,5 μm);檢測器:紫外檢測器;檢測波長:231 nm;流動相:乙腈:水=50:50;流速:1.0 ml/min;柱溫:30℃;進樣量:20 μl;用外標法測定。
2.1.3 測定方法的專屬性 按擬選用處方比例稱取各種輔料[4],置于10 ml容量瓶中,以流動相溶解,稀釋至刻度搖勻。分別取配制好的標準品溶液,樣品溶液和混合后的輔料溶液,用0.45μm濾膜過濾,按2.1.2色譜條件進樣20μL。
結果:多烯紫杉醇在所選HPLC色譜條件下保留時間為6.9 min,峰形良好,拖尾因子在0.95~1.05之間。按多烯紫杉醇計算,理論塔板數(shù)為5000。表明本方法具有較高的專屬性。單硬脂酸甘油酯在所選HPLC色譜條件下保留時間為1.916 min,和多烯紫杉醇主藥峰分離良好,無干擾,對多烯紫杉醇含量的測定沒有影響。該方法專屬性良好。
2.1.4 標準曲線的建立 精密稱取多烯紫杉醇9.95 mg,流動相溶解,容量瓶定容至10 ml,搖勻,配制成0.995 mg/ml的儲備液。將儲備液分別稀釋成濃度為9.95、19.9、49.75、99.5、248.75、497.5μg/ml的標準溶液。按“2.1.1”項下的色譜條件進樣檢測,記錄色譜圖,并以多烯紫杉醇的峰面積(A)為Y軸,濃度(C)為X軸,進行線性回歸。
以峰面積A為Y軸,濃度C為X軸,進行線性回歸,得回歸方程 Y=41762X-409.02,相關系數(shù)r=0.999 9,在9.95-497.5μg/ml之間,線性關系良好。
2.1.5 精密度實驗 日內精密度:取濃度為10、40、100μg/ml的多烯紫杉醇溶液按“2.1.2”項下進行HPLC測定,1 d內重復5次,求得日內RSD分別為1.93%,0.73%,0.29%(n=5)。日間精密度:取濃度為10、40、100μg/ml的多烯紫杉醇溶液按“2.1.2”項下進行HPLC測定,連續(xù)測定5 d,求得日間RSD分別為2.74%,0.66%,0.78%(n=5)。
2.1.6 回收率實驗 稱取多烯紫杉醇原料藥5 mg,精密稱定,置于10 ml容量瓶中,用流動相溶解后稀釋至刻度,搖勻,制成高濃度樣品溶液。然后分別精密吸取5 ml,0.4 ml該溶液于10 ml容量瓶中,流動相溶解并稀釋至刻度,搖勻,制成中、低濃度樣品溶液。將此三個濃度的溶液分別用0.45μm濾膜過濾,在前述色譜條件下進行測定,進樣20μL。結果表明平均回收率為99.1%,RSD為1.18%。
2.1.7 穩(wěn)定性實驗 將一定濃度的樣品溶液(0.0993 mg/ml)在室溫[5]下貯存,于間隔時間為 0,2,4,6 和 8 h 時重復進樣,結果測得多烯紫杉醇的峰面積積分值的 RSD值為0.97%,說明多烯紫杉醇樣品溶液在8 h時間內穩(wěn)定性良好。
本文建立了多烯紫杉醇的含量測定方法,在該方法下,單硬脂酸甘油酯不會干擾到多烯紫杉醇主藥的含量測定,具有良好的專屬性。為下一步實驗的包合物中多烯紫杉醇的含量和載藥量的測定提供了方法,為處方研究提供了依據(jù)。
[1] Ruoslahti,E.,Bhatia,S.N.,Sailor,M.J.,etc.Targeting of drugs and nanoparticles to tumors.J.Cell Biol,2010(188):759-768.
[2] Bhavsar MD,Tiwari SB,Amiji MM.Formulation optimization for the nanoparticles-in-microsphere hybrid oral delivery system using factorial design.J Control Rel,2006,110:422-30.
[3] Manjunath K,Reddy JS,Venkateswarlu V.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as drug delivery system.Metho ds Find Exp Clin Pharmacol,2005,27:1-20.
[4] Mayank Sha h,Kam la Pathak.Development and Statistical Optimization of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of Simvastatin by Using 23 Full-Factorial Design. AAPS PharmSciTech,2010,11(2):489-496.
[5] Mukherjee S,Ray S,Thakur RS.The current status of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Pharmabit,2007,XV(1):5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