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馳
膽囊息肉是是膽囊黏膜隆起樣病變的合稱,是臨床中常見的一種疾病[1]。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是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治療方法[2]。近年來,沈陽市第七人民醫(yī)院普外科使用腹腔鏡和纖維膽道鏡聯(lián)合行保留膽囊膽囊息肉切除術,獲得了很好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為2009年1月~2013年1月本科收治的30例膽囊息肉患者。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36~52歲,平均年齡(42.8±5.5)歲;息肉大小4~9 mm;其中18例為單發(fā)息肉、12例為多發(fā)息肉。術前膽囊息肉的診斷均經彩超或CT明確。排除病例:①膽囊壁厚>0.4 cm;②息肉直徑>1 cm;③術中冰凍息肉惡性或增生活躍的腺瘤樣息肉。
1.2 治療方法 全身麻醉,取頭高腳低左傾位。于臍孔上緣切口建立氣腹,置入腹腔鏡,探查膽囊的大小、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和解剖結構是否清晰。右肋弓下切口切開逐層進入腹腔,將膽囊底提出,于膽囊底切開0.5 cm,吸凈膽囊內的膽汁,置入膽道鏡,探查息肉的數(shù)量、部位,先行活檢鉗取部分息肉組織進行快速冰凍病理檢查,良性息肉則予以完整鉗除。確認無活動出血,使用可吸收線縫合切口并行漿膜層縫合包埋,將膽囊底放回腹腔,用腹腔鏡觀察腹腔內有無出血及膽汁漏,局部沖洗后縫合。
30例患者手術治療均圓滿完成,手術時間38~114 min,平均手術時間(63.4±24.7)min,術后無膽汁漏、膽道出血、感染、膽總管結石等并發(fā)癥發(fā)生,術后患者均隨訪3~6個月,息肉復發(fā)病例1例,復發(fā)率3.33%。
膽囊息肉是是膽道系統(tǒng)常見的疾病之一,通?;颊邿o自覺癥狀。榮萬水等[3]統(tǒng)計我國膽囊息肉的發(fā)生率在8%左右。膽固醇樣息肉是臨床上最常見的息肉種類。息肉手術的指征,目前并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但作者認為,直徑超過1 cm、單發(fā)、廣基、快速增大的膽囊息肉是膽囊切除的手術指征。但近年來,膽囊息肉行膽囊切除術的指征被擴大化。越來越多的術后不良反應被發(fā)現(xiàn)和報道。首先,膽囊切除后影響到胃腸道功能、患者易出現(xiàn)腹脹、腹瀉等不良反應,結腸癌的發(fā)生機率是正常人的45倍[4]。其次,膽囊切除后,發(fā)生膽總管結石的機率明顯升高;最后,膽囊切除造成患者出現(xiàn)oddis括約肌功能障礙。因此,越來越多的患者要求保留膽囊的功能,自張寶善提出并在臨床應用保膽手術,特別是在保留膽囊取石治療中取得了滿意的效果。隨著近年來腹腔鏡技術的成熟和腔鏡設備的更新改造,腹腔鏡保膽取石和保膽息肉切除被廣泛的使用,并在2008年制訂了相應的規(guī)范指導臨床的操作。規(guī)范中指出,應當嚴格的掌握保膽息肉切除的適應證,對于增生活躍腺瘤樣增生息肉、息肉樣早期膽囊癌、廣基生長快較大息肉應當行膽囊切除術。通過作者的研究發(fā)現(xiàn),保留膽囊息肉切除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首先保留了膽囊的正常生理功能,其次術中無需處理膽囊三角,大大降低了膽道損傷的幾率。本組研究中,在嚴格的掌握手術適應證的前提下,所有30例患者手術成功、術后無并發(fā)癥發(fā)生、術后僅出現(xiàn)一例復發(fā)病例,表明腹腔鏡聯(lián)合膽道鏡保膽治療安全可靠。
綜上所述,腹腔鏡和纖維膽道鏡聯(lián)合應用行保留膽囊膽囊息肉切除術,手術時間短、手術創(chuàng)傷低、可靠安全、復發(fā)率低,使膽囊的生理功能保留,有助于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赏茝V應用。
[1] 侯元凱,馮德元,張搖東,等.腹腔鏡聯(lián)合膽道鏡保膽取息肉術治療膽囊息肉.臨床軍醫(yī)雜志,2010,38(6):916-918.
[2] 徐新保,張輝,張洪義,等.腹腔鏡保膽取石術和息肉切除術臨床分析53例.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2,20(20):1889-1894.
[3] 榮萬水,曾慶敏,吳建華,等.膽囊膽固醇結石與膽固醇息肉的關系研究.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3,22(8):1016-1019.
[4] 鄒平,蕭蔭祺.保膽取石術有關問題的探討.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09,15(1):1-3.
[5] 谷春偉,吳浩榮,張同領,等.腹腔鏡、硬性膽道鏡聯(lián)用保留膽囊取石(息肉)術80例臨床分析.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1,31(5):439-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