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奕華 (廣州市黃花崗公園 廣東廣州 510070)
西方的文物建筑,并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定義,或稱之為文化遺址(cultural relic building),或稱之為歷史建筑(historic buildings)等,可以將英國學者費爾頓在《歷史建筑保護》一書中對文物建筑的定義作為西方定義的一個共識,其內容為:文物建筑就是可以使我們自發(fā)或是自覺的去認識,了解造就了它們那個時代和人民的建筑。文物建筑不可再生,一旦遭到破壞,就不可能再恢復,并且依附在文物建筑本體的歷史信息也隨著散佚,它便失去了作為文物建筑的價值所在。而在我國的《文物保護法》里雖然沒有定義,但其提出“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不可移動文物就可以看作是對文物建筑的概括。無論是西方的定義或者我國的概念,雖然表述各不相同,但都是對文物建筑本質的概括,其核心概念是一致的。
文物建筑并不能等同于普通的建筑,它具有典型的時代特征,反映著其產生的時代的社會、文化、科技、生活等方方面面,它是歷史的見證,是特定時代的遺存,是我們了解過去、認識現(xiàn)在的實體。文物建筑的價值主要可以分為三個方面,即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
文物建筑的歷史價值指的是這一建筑本身能反映出它當時所處時代的社會情況,也包括其在歷史進程中所充當?shù)哪骋皇录默F(xiàn)場或名人的居所。藝術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文物建筑外觀造型的風格、工藝等主觀的美的感受。這種感受反映了建筑所產生時代的藝術風格、工藝技術水平、審美取向以及當時的社會文化情況。文物建筑的科學價值指的是文物建筑所反映的當時的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水平。
當前歐洲文物建筑的保護有自《威尼斯憲章》以來形成的全民性保護意識的支持,并在民眾中已然形成這樣一種觀念:應該把文物建筑視為人類文化的共同財產。這種理念根植于民眾意識之中,并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支持與廣泛的應用。由此而產生的一個成果就是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設立,從而對促進世界各地之間的合作和合理保護全人類共同的遺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我國的文物保護意識離西方有很大的落差,遠未成為民眾的普遍意識,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地被忽視。這種意識層面上的差異,使中國在文化保護上的觀念便更多的依賴于行政命令的貫徹與執(zhí)行。更具體地說,在中國的文物建筑保護,必須先有一個官方的保護機構存在,然后再由這個保護機構來開展文物建筑的保護工作,其保護資金的來源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國家的支持。而西方全民保護意識的存在,使他們可以在國家層面得到政策以及資金的支持外,也得到廣泛了社會支持,如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鉆石展”、倫敦科學博物館的“游戲進行時”展、法國盧浮宮博物館接受私人資金贊助等數(shù)不勝數(shù)。
過去的觀念注重的是對文物建筑的實體的保護,而新在觀念則認為建筑蘊含的歷史與文化價值具有更為重要的地位,實體只是這兩種價值的載體。西方因為城市化進程與社會發(fā)展程度較高,開始關注被忽略的一種價值——情感。這是獨立于文物建筑原有的歷史、藝術與科學價值之外的一種價值,也不僅僅只是存在于文物建筑之內。這是一種對民族文化認同和文化歸屬,而中國則在很多時候把之稱為愛國主義并且將之放諸于文物建筑本身的價值體系之外。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們把很多文化遺址納入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來,并以之為依托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其實,近年來關于圓明園重建與否的爭議等情況,就是這一情感因素的具體體現(xiàn)。這里,我們與西方的區(qū)別在于,是將這種價值放在文物建筑本身,還是認為這是一種外在的感情。
西方在保護的原則方面強調文物建筑的真實性。最初,西方也是堅持“修舊如舊”原則的,但這種原則在實際操作中會引發(fā)幾個問題:什么才算“舊”?舊到什么程度?第一個問題可以涉及到建筑的修復材料、工藝等。第二個問題則直指時間的變遷,如果文物建筑在幾百年內經歷了多次完全不同的改變,那么我們要修復到那一次?我們這一次的修復,對于幾百年后的人們來說,是否也算作改變?如果說文物建筑是歷史信息的載體,那么任何對這個載體的改變都是不可取的,甚至于對它的修復也是屬于改變的范疇。這就導致了對傳統(tǒng)的修復與恢復文物建筑做法的爭議,并產生了完全不同于傳統(tǒng)的一種新的觀念:通過新技術來延長文物建筑現(xiàn)狀的存在,而不是對其修復以求還原到其歷史的狀態(tài)。
可以說,我國自從開設相關的學科和開展文物保護工作以來,就在“修舊如舊”的原則指導下開展文物保護工作,甚至在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中也是如此要求的,這點與西方傳統(tǒng)的觀念并無差異。但在實際操作中,我們卻是以改建、恢復為多??梢宰⒁獾降氖牵谥袊?,文物建筑的實體在極端條件下進行保護,是可以通過新技術與新材料來進行替換的,而這顯然與西方的新觀念所去甚遠。事實上維持文物建筑的真實性是很困難而要求很高的,而所謂的“修舊如舊”在真實性的層面上來看則更像是“保護性破壞”。但我們也應清楚,對“舊”的外形的保持本身就隱含了對其中藝術、歷史價值的保護。這了是對歷史與現(xiàn)狀的尊重,是在保護文物建筑的核心價值。
中國與西方由于歷史發(fā)展過程的差異,對城市與建筑的發(fā)展形成了不同的表現(xiàn)。這種表現(xiàn)在文物建筑保護上的影響就是形成了對文物建筑的歷史價值和作用的不同看法以及不同的保護觀念和原則。首先,是從定義的角度看。根據(jù)《威尼斯憲章》和《華盛頓憲章》,文物建筑的保護不僅包括其有形的實體,也包括無形的思想和文化遺產。所以,文物建筑所產生時的思想、藝術,以及與它共生的人們的生活方式都應納入保護的范圍之內,“破舊立新”是不充許的,甚至于影響這種“無形的思想和文化遺產”的做法也都是不可取的。這也有西方社會與經濟發(fā)達程度的影響在內,而中國則囿于自身的發(fā)展水平只能簡化這一保護理念。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以短短30多年的時間迅速走完西方社會長達百年的城市化進程,又因為原來人口基數(shù)的龐大與分布不均,使城市規(guī)模呈現(xiàn)一種過飽和的現(xiàn)象。歷史的悠久,又使中國具有數(shù)量眾多的文物建筑,要完成西方式的文物建筑保護受到了極大的制約。中國的文物建筑,更多的只是停留在有形實體的保護上。我國仍處于快速發(fā)展期,很多的矛盾都被集中在一起于短時間內曝發(fā),社會文化也呈現(xiàn)多元化的特點,在這種情況下,有些文物建筑來不及保護就被破壞了,有些跟文物建筑相關的文化因素又很快地發(fā)生改變或消失了,這樣就無法體現(xiàn)西方觀念中的整體性原則。因而,中國的文物保護研究,尚處于有形的實體保護階段,盡管有些地方可以開始步入對無形價值保護研究,但離西方發(fā)達國家仍有一定的差距。
在城市化進程中,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技術以及新的功能建筑的要求,全面地改變著城市的面貌,文物建筑所產生的時代卻已蕩然無存,“經濟發(fā)展必將對文物建筑造成沖擊,影響文物建筑的存在”。同時,城市居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外來人口導致的城市規(guī)模膨脹、居民基礎設施的不足、服務設施的滯后等諸多問題都要求對城市的用地方式進行重新分配,而占據(jù)地利的文物建筑卻擠占著他們對空間的需求。是否原地保護便牽涉了巨大的經濟與社會效益在內,如何取舍也便成了當前城市文物建筑保護中面臨的首要問題。
從社會文化層面來看,一個城市所具有的獨特傳統(tǒng)與文化特色,既反映在其內的文物建筑身上,也要求有足夠的文化建筑來支撐。建設一個城市的文化,就不能割斷城市的傳統(tǒng)歷史和文化,因而作為傳統(tǒng)歷史和文化的一種物質載體——文物建筑,就必須得到保留。這對于在文物建筑的保護中選擇哪種保護觀念和原則,顯得非常重要。
有另一個需要我們注意的現(xiàn)象是,國內一些地方的文物建筑承擔起了城市廣場的職能,變成了周邊居民進行娛樂休憩甚至是社交的場所。這種轉變不一定跟原有的文物建筑的功能相關,而只是因為在中國的城市中,因人口膨脹與用地不足而導致的變異。這是在新的城市生活方式中對過去的文物建筑定位的自發(fā)認定,也是對文物建筑存在的認可。這種認定與認可一經出現(xiàn),就會表現(xiàn)出排它性的特點來,任何挑戰(zhàn)這種認定與認可的做法都會引發(fā)涉及者反對。這種反對并不是文物保護的意識,只是自身利益的訴求,而且相關團體在活動的過程中反而可能會不自覺地損壞文物建筑,這就對文物建筑的保護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保護好文物建筑,又要處理好周邊居民對文物筑的這種新定位。
從經濟上來看,則是國家財政難以同時支持所有文物建筑的保護資金。因此,即使是有形的實體保護,在中國也不得不進行一定的變通。保護,并不是“看護”,文物建筑是城市文化特征的展現(xiàn),是一個城市歷史的記憶,文物建筑存在的意義,不是為了深藏于高墻之內,而是展現(xiàn)在大眾的面前。因此,文物建筑必須開放來滿足城市居民文化生活的需要。也許這種開放并不一定是以保護為目的的,甚至可能有經濟上的考量,但這種考量卻可以為城市的發(fā)展與文物保護的矛盾帶來緩沖。
由于歷史原因,文物建筑不僅在空間和時間上分散,其所有權也是分散的。很多的文物建筑為普通民眾的擁有,在這種情況下,對文物建筑的保護就意味著對他們利益的損害。這就要求我們在保護工作中進行全面的考慮,在城市規(guī)劃發(fā)展上要有長遠的眼光來開展保護工作,更要求把盡可能多的民眾納入進行,使他們主動參與保護工作。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解決保護與城市發(fā)展之間的矛盾。近些年來,這種沖突在城市的發(fā)展中日益引發(fā)民眾的關注,如西安興教寺的拆遷,就反映出了城市化進程中的這種矛盾糾葛。如果城市的居民能從這種開放中獲取物質或精神上的利益,他們也將會更加主動地參與到文物建筑的保護工作中來。
[1]沈敏.城市發(fā)展過程中文物建筑的保護[J].惠州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4).
[2]李章.淺議文物建筑的價值及其保護和利用的關系[J].山西建筑,2009(32).
[3]黃躍昊.淺析中西方文物建筑保護策略之異同[J].甘肅科技,2009,(14).
[4]劉會麗;朱新雨.中國歷史建筑保護與更新發(fā)展歷程概要[J].民營科技,2010,(08).
[5]王永維;羅苓隆;吳體;肖承波;凌程建.優(yōu)秀歷史建筑保護的基本原則[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0,(03).
[6]劉怡涵.歷史建筑的保護和再利用初探[J].美術大觀,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