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錦豐 (廣東漢劇院 廣東梅州 514017)
戲曲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句話,戲曲是人民的藝術。因此,戲曲必須面向觀眾,深入群眾當中,抒發(fā)他們的喜怒哀樂,要真正做到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但縱觀當今我國戲曲藝術,普遍處在不景氣的低谷階段。
近年來我國戲曲走入低谷已經多年,振興戲曲的口號也喊了多年,盡管有關部門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戲曲仍然在低谷中徘徊。戲曲不景氣的原因雖與電視、電影、網絡的沖擊和群眾文化生活的多元化有關,但最根本的一條是戲曲脫離了廣大觀眾。
近年來我國戲曲界出現(xiàn)了一種奇怪的現(xiàn)象,一方面,劇本的數量雖多,有不少劇本甚至獲得高獎,但一方面劇團在鬧劇本荒,也就是說,群眾真正喜歡的,有票房價值的劇本卻非常難尋。為什么受到領導肯定,專家贊賞的戲曲卻得不到群眾的喜愛?多年來,有些部門為了抓出精品,不斷的搞評獎,搞匯演,不少人把獲獎當做主要奮斗目標,忽視了廣大群眾所需求的藝術作品。因此,作品自然要迎合上層觀眾的胃口,至于一般群眾愛看不愛看就另當別論了?,F(xiàn)在有些劇團為了獲獎,不惜人力物力,動不動就大投資、大制作,一旦大獎到愛手,戲便壽終正寢,有人把這種叫好不叫做的戲稱為“評獎戲”。這并不是貶低評獎戲,獲獎的戲曲畢竟具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是比較高雅的作品,它代表著戲曲發(fā)展的前鋒,體現(xiàn)了一個國家一個劇種發(fā)展水平,并且適合一些的文化層次較高的觀眾觀看。不反對評獎,評獎對調動作者的積極性,促進精品的生產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大家一窩蜂去搞評獎戲,大部分觀眾只好望戲興嘆。當廣大群眾不愿走進劇場的時候,戲曲怎樣談的上振興和繁榮呢?因此,我們的戲曲工作者必須端正為誰寫戲、為誰演戲的問題。文藝是為人民服務的,如果我們忽視了人民群眾,人民群眾對戲曲將越來越疏遠,最終的結果必然葬送戲曲。
戲曲要繁榮必須面向觀眾,要了解觀眾的欣賞水平和欣賞習慣,了解觀眾愛看什么戲,不愛看什么戲。戲曲最吸引人的是故事,只要有好的故事群眾就樂意看下去,群眾喜歡善惡分明、斗爭激烈、真實感人、引人入勝的故事。比如,廣東漢劇院經常送戲上山下鄉(xiāng)到農村去演出,演出的劇目中《春娘曲》《花燈案》《徐九經升官記》等等就是深受廣大觀眾歡迎,拍手叫好的戲。群眾走進劇場就是為了得到歡樂得到笑,并在歡樂中陶治情操。當然,群眾喜歡的戲是多式多樣,多姿多彩,群眾的胃口也不是千遍一律,但總的來說,群眾是喜歡通俗易懂的戲曲。
在戲曲界現(xiàn)在確實存在戲曲演藝人員老化,青黃不接,人才培養(yǎng)問題等。加強培養(yǎng)創(chuàng)作人才,組織一支優(yōu)秀的編導演隊伍,爭取上級領導的重視和支持,實施“送出去、請進來的”人才培養(yǎng)計劃。
戲曲是一種特殊的商品,要講求適路對銷,這就要求我們要鞏固高端市場,發(fā)展中端市場,開發(fā)低端市場,構建全新的網絡宣傳。因此,必須要加大力度做好宣傳工作,培養(yǎng)戲曲觀眾,加強市場意識,只有這樣,戲曲才能深深地扎根在南粵大地,蓬勃發(fā)展壯大,讓“南國牡丹更吐芬芳”。
專業(yè)文藝表演團體體制改革應往何處去,這是一個關系到劇種存亡的重大決策。面對當今文化體制改革的復雜形勢,我們必須以高度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以一貫來的勇氣,以新的思維和視覺面對改革,重新審視發(fā)展方向,注入新的活力,搞好文藝隊伍建設,認識到當今文藝隊伍現(xiàn)況和實況,才能對癥下藥,才能讓古老的劇種進入現(xiàn)代視野并成為與社會發(fā)展相適應的文化,煥發(fā)出時代的風采。
戲曲是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與儒家文化、華夏民俗文化一脈相承,相信在政府的關心扶持下,戲曲一定會更加貼近生活、貼近觀眾,走出低谷,走向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