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會生
遷安市閆家店中心完小 河北遷安 064400
“生活中的數學”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小學數學具有現實性質,它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再運用到他們的現實生活中去;另一方面,學生應該用現實的方法學習數學,把數學知識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并體驗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樂趣。在數學教學中,創(chuàng)造“生活中的數學”,使數學問題生活化,是當前數學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和特點,將身邊的數學材料引進課堂。
例如,在教學“萬以內的數”的認識時,讓學生說出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一些數及其作用,學生可能說出學號、鞋號、體重、身高等。這些內容的提出,對未來課堂中學習計算數學將有較大的影響,這種數的表達與交流的方法,對學生形成數的概念有很大的幫助。
認識分數是在學生掌握了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這里分數是作為整體的一部分來認識的,這種認識與平均分的經驗是分不開的。教學中可以創(chuàng)設一些學生所熟悉并感興趣的現實情境,并通過動手操作,來幫助學生理解一些簡單的分數的具體含義,使學生建立初步的分數概念。如從學生熟悉的一個簡單的數學事實出發(fā):一個蘋果平均分給兩個人,每人分到半個蘋果,讓學生討論用什么方式來表示“一半”。在討論過程中,學生認識到用1/2表示一半的優(yōu)越性,體會學習分數的必要性。
講解小數的初步認識,可以創(chuàng)設一個“買文具”的情境。學生在和大人一起購物時,看到過商品的標價牌,已經對小數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學時,教師要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購物的情境初步認識生活中的小數,建立小數的概念。如通過創(chuàng)設“買文具”的情境,讓學生在“買文具”活動中,將看到的文具標價牌上的小數改寫成幾元幾角幾分,再把幾元幾角幾分改寫為小數表示,通過這一過程,初步理解小數,建立小數的概念。
在教學小數大小的比較時,可以創(chuàng)設一個“去哪個文具店買鉛筆盒便宜”的情境,學生結合自己的購物經驗,交流比較兩個小數(價格)大小的多種方法:既可以把兩個小數都改寫為幾元幾角幾分后比較它們的大小,也可以找到一個合適的整數為中介,通過它間接地比較兩個小數的大小。在進一步“還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很可能提出“去哪個文具店買橡皮便宜”的問題,教師可以設計三種類型的橡皮,它們的單價不同,比較三個小數的大小,從而找出其中最小的一個,這更具挑戰(zhàn)性。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去嘗試解答,然后再引導他們體會把復雜問題轉化為簡單問題來解決的策略,即先比較其中兩個數的大小,再拿其中較小的數與第三個數比較,就能找出最小的數。經歷這個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體驗進行有條理的數學思考的過程。
“在數的認識”的教學中,要使學生理解數的產生與發(fā)展都是生活實踐的需要,生活中許多實際問題的解決都與其數有關,利用數可以進行簡捷而豐富的信息交流。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fā),如在教學“認識更大的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家數出10000粒大米,課堂上交流自己是怎樣得到10000粒大米的,并感受10000粒大米有多少;或者讓學生合作數出1000頁紙,看看疊起來有多高,再估一估計10000頁紙有多高;或者說說自己的學校大約有多少人,多少這樣的學校大約是10000人;也可以讓學生交流生活中遇到過的萬以內數的情境??傊?,要讓學生在現實的生活情境中切實體驗到萬以內數的特征,建立形象的感性認識來發(fā)展自身的數感,了解大數的價值。
只有讓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他們身邊的一些數學問題,才能使學生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增進運用數學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信心。例如,請學生在家中記錄兩個相鄰月初煤氣表上的用氣度數,然后算一算一個月家中的用氣量;請學生到商店了解一些家電的單價,然后算一算其中兩樣家電的總價或差價;在地圖上標出三四個城市間的距離,算一算兩地間相差的距離。只有經常開展這些活動,學生才能在解決問題時顯出特有的潛能。
又如在教學“周長”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些動手實踐的教學活動,比如描一描樹葉的邊線,摸一摸課本封面的邊線,圍一圍樹干的粗細等,這樣可以拓寬學生對周長的感性認識,建立豐富的表象。
再如教學“統(tǒng)計”一部分,學生學習了統(tǒng)計的知識后,可以安排學生進行有關生活實際問題的調查,如有關學校周圍安全狀況的調查、本地資源與環(huán)境的調查、自己喜愛的體育項目等;還可以安排一些實踐活動,使學生親自經歷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如收集報紙、雜志、電視中公布的數據,分析它們抽樣的科學性(有沒有提供數的來源,來源是否可靠等)。全班合作,統(tǒng)計一段英文中某個英文字母出現的頻率,了解鍵盤的設計原理等。搜集這些素材能使學生將統(tǒng)計當作了解社會的一個重要手段,提高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便更好地認識世界,同時理智地對待新聞媒介、廣告等公布的數據。
教師應加強數學實踐活動,使實踐活動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學生常會遇到一些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如學校建議在校小學生每人每天喝一杯豆奶,學生提出:“老師,一杯豆奶到底需要多少成本?”“我們怎樣吃才算合算?”教師可以及時抓住這一問題并由此引發(fā)學生開展“關于豆奶工程中的數學”的課題研究。再如,某人想在學校附近開一家襪子店,請學生幫他出主意:“這家店怎樣開生意才會好?”這其中就蘊涵了許多數學問題。因此,教師應選擇在學生身邊發(fā)生的,或學生需要了解的、熟悉的事物作為實踐活動的主題,通過對這些事物中蘊涵的數學問題的研究,讓學生充分了解數學在商業(yè)、科技、交通、工農業(yè)生產等行業(yè)的應用價值,感受到生活中處處充滿數學,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數學知識的形成源于實際的需要和數學內部的需要,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習的大量知識均來源于生活實際,這就為教師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引入新知識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從現實背景出發(fā),尋找數學知識的生活原型,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和現實世界作為數學教學的重要資源,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fā),尋找知識與經驗的聯系,讓學生去學習從現實生活中產生、發(fā)展的數學。學生在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活動中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知道這些數學知識是從哪里來的,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有助于學生理解數學、熱愛數學。在一個充滿探索的過程中,讓已經存在于學生頭腦中的那些不那么正規(guī)的數學知識和數學體驗上升發(fā)展為科學的結論,從中感受到發(fā)現數學的樂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