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左勝梅
(1.銅陵職業(yè)技術學院,安徽 銅陵 244000;2.銅陵市護理院,安徽 銅陵 244000)
布-加綜合癥(Budd-Chiari syndrome 簡稱BCS)是主肝靜脈(MHVs)出口部和(或)肝后段下腔靜脈血流受阻引起的肝后型門靜脈高壓癥和(或)下腔靜脈高壓綜合征。 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肝后型門靜脈高壓和(或)下腔靜脈高壓癥狀,如肝腫大、頑固性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脾腫大、脾功能亢進、胸腹壁靜脈曲張、下肢水腫及色素沉著等[1-2],國內(nèi)外專家對BCS病因的研究仍在進行中。目前,BCS 的病因只有30%是明確的,多數(shù)病因研究上存在較多爭議。BCS 的治療在不斷的摸索中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但對于手術方式的選擇上仍不能完全把握, 為了更好的為臨床工作者提供BCS 的病因學研究資料和進一步的探討更為有效的治療措施,筆者將從BCS 的病因和治療對該病進行綜述。
其病因復雜,隨地域、民族和病理類型不同而不同,也有年齡和性別的差異,發(fā)病多為青壯年。 研究表明,布-加綜合癥在中國、日本、印度和南非國家發(fā)病率高。 在我國的黃河流域,河南、山東、江蘇、安徽發(fā)病率高,大約在10/10 萬[3]。目前,一部分BCS 患者的根本病因能被證明, 在多數(shù)情況下多種危險因素共存[4-5]。
在歐美國家, 靜脈血栓形成是BCS 常見原因。但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又是復雜的, 導致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包括有遺傳因素和后天因素[6-9], 多數(shù)BCS 患者至少有1 項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多數(shù)在1項以上[5]。 Beltenre[9]等認為FV Leiden 突變與其他高危因素同時存在時,患者處于血栓形成的高危狀態(tài)。Minnema[10]等認為FⅡG20210A 突變,增加了BCS 發(fā)病的危險性。林國領[10]等通過研究認為我國漢族BCS患者未發(fā)生FV Leiden 突變及FⅡG20210A 突變,BCS 的發(fā)病與其無相關性。在BCS 患者中,血栓形成最常見的病因是骨髓增生性疾病, 大約有50%的患者有明顯的或潛在的骨髓增生性疾病[11]。聚合酶鏈反應46/1 單體型體系被認為與骨髓增生型腫瘤有關,并且骨髓增生型腫瘤有內(nèi)臟靜脈血栓的患者, 體內(nèi)的單體型46/1 表現(xiàn)為過度表達, 所以認為單體型46/1 在與骨髓增生性腫瘤的內(nèi)臟靜脈血栓形成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12]。在靜脈血栓形成中凝血功能的紊亂,大量內(nèi)源性和外源性性凝血因子相互作用,這種平衡的破壞導致血液的高凝狀態(tài), 也是靜脈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6-9],如肝硬化、惡性腫瘤、血液病所致的高凝狀態(tài)都是布加綜合征的常見原因。 西方國家以肝靜脈血栓形成病例居多。 東方人種的血液高凝狀態(tài)和口服避孕藥導致的血液高凝有關[14]。
20 例肝靜脈阻塞型布-加氏綜合征病人的閉塞肝靜脈病灶組織,進行病理學檢查(HE 染色)和增殖細胞核抗原(PCNA)、Cmyc 和P-53 免疫組織化學檢查發(fā)現(xiàn)PCNA、C-myc高表達和P-53 弱陽性表達,啟動了肝靜脈內(nèi)膜的極度不規(guī)則增生, 可能是肝靜脈阻塞型布加綜合癥發(fā)病原因之一。
在國內(nèi)報道的類型以此類型為多。 多數(shù)學者認為隔膜型BCS 為先天性原因所致[14],病因學研究認為青少年發(fā)病多與先天性發(fā)育異常所致的肝靜脈狹窄、膜狀阻塞致隔膜形成有關[13]。 近年來,這方面的研究逐漸取得新進展。 位于下腔靜脈平膈肌水平有一瓣膜,這一瓣膜的發(fā)現(xiàn),可能與下腔靜脈隔膜阻塞型BCS 的發(fā)生高度有關[15]。李曉明等在行11 例BCS復發(fā)病例再手術時, 也發(fā)現(xiàn)1 例下腔靜脈隔膜切除后再次隔膜新生[16]。 張小明、李清東在60 例BCS 直視下的根治手術中觀察到下腔靜脈機化向下腔靜脈隔膜和下腔靜脈管壁的附壁血栓向肝靜脈隔膜演變的跡象,并大膽推測BCS 隔膜型患者可能并非先天性因素,而是后天所致,當然這種推測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證實[17]。 韓新強[18]等通過實驗研究證明血管內(nèi)皮損傷是下腔靜脈隔膜形成的激發(fā)因素之一。 張波等通過收集301 例隔膜型布加綜合征患者進行測定飲水中鋁等16 種金屬元素濃度和碘度,結果發(fā)現(xiàn)飲用水高碘與隔膜型布加綜合征有關, 并且水碘與布加綜合征凝血功能有關[19]。 本病可能與感染有關,因為該病多見于貧窮地區(qū)的農(nóng)民,城市居民極少發(fā)病,印度學者也曾在病變部位發(fā)現(xiàn)蟲卵[17]。 BCS 的IVC阻塞型可能是局部炎癥引起血栓形成并逐漸機化和纖維化而成。
BCS 的病因是復雜的,為了更好的進行病因治療和預防該病的發(fā)生, 其病因尚需進一步的深入探討。
BCS 的治療已經(jīng)在不斷的探索中取得了較為成功的成效,其治療的關鍵是改善阻塞或狹窄狀況,尤其是肝靜脈的梗阻和降低門靜脈壓力。 具體方法包括有內(nèi)科治療、外科手術治療和介入治療。
包括低鹽飲食、利尿、營養(yǎng)支持、自體腹水回輸?shù)取?對于起病1 周內(nèi)單純血栓形成的急性期患者,可以用抗凝劑治療,防止梗阻范圍擴大,在介入治療前后及肝移植后運用抗凝劑可預防血栓形成。 在血栓形成72 小時內(nèi)運用溶栓藥可能使少數(shù)新鮮血栓溶解但療效并不確切[20]。 對于大多數(shù)病例,保守治療雖可以贏得側支循環(huán)形成的時間, 但內(nèi)科治療對緩解肝靜脈流出道梗阻的作用較小,2 年生存率<10%[21],所以當介入或外科治療無法進行或無效時, 可以采用內(nèi)科治療作為過渡措施[22],改善患者全身情況,減少手術死亡率,有利于患者術后康復。術后回心血量增加,加重心臟負荷,加強強心、利尿等內(nèi)科治療,對于預防心衰起很重要的作用。
目前,根據(jù)許培欽[23]等的分型不同,采用不同的手術方法,具體如下:
1.膜性和短段性下腔靜脈阻塞(BCSⅠ和Ⅱ型)的治療
可采用根治病變隔膜切除術,用于破膜失敗、復發(fā)、有隔膜下血栓形成或Ⅲ型的患者。心包內(nèi)腔—腔轉流術,可以避免心包炎的發(fā)生,與腔—房分流術相比,可以明顯減短留置人工血管的長度,同時,留置段的人工血管可完全被內(nèi)皮細胞所覆蓋, 為人工血管保持恒久的暢通提供良好條件[24]。
2.IVC 長節(jié)段狹窄伴肝靜脈閉塞(Ⅱ型)的手術治療
IVC 與其門靜脈壓力梯度較大,可用門-體分流術。對于Ⅱ型者,應以腸-腔分流術為首選。若PTHV顯示肝靜脈出口部為膜性阻塞且肝內(nèi)部分增粗時,可選擇經(jīng)皮肝靜脈球囊擴張成形及金屬內(nèi)支架置入術,也可采用經(jīng)股靜脈肝內(nèi)肝腔靜脈支架分流術。腹水較少或對利尿劑反應較好者, 部分病例可做脾肺固定附加賁門周圍血管離斷及大網(wǎng)膜肺固定術。
3.IVC 長節(jié)段閉塞伴肝靜脈閉塞的手術治療
此型采用門體分流術無效。 除早期血栓尚未機化外, 根治術也很難進行, 可供的轉流途徑為右心房、左下肺靜脈、上腔靜脈干支。
4.伴有上腔靜脈阻塞或狹窄的BCS(Ⅳ型)的手術治療
可做針對性肝靜脈和/或IVC 病變的矯治術。
5.肝移植
對于肝功能衰竭及嚴重肝硬化的患者, 伴有嚴重并發(fā)癥如多器官功能衰竭癥、 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等并且經(jīng)過全面支持治療無效者[25],肝內(nèi)靜脈廣泛閉塞者,可考慮進行肝移植。
相對內(nèi)科治療而言, 外科手術治療是為較好的方法,但是手術創(chuàng)傷大,難度大,術后近期并病發(fā)癥多。 作為外科醫(yī)生要根據(jù)患者的全面情況進行綜合分析,積極應對異常變化,全面加強治療,盡可能的使患者機體處于相對平衡或代償狀態(tài)。
介入治療操作簡便,創(chuàng)傷小,療效確切,即使是病情嚴重的患者也可以選用,所以是目前BCS 患者的首選治療方法。但是,介入治療后的再狹窄或閉塞仍是臨床上需要克服的困難, 同時在技術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難題, 比如對于下腔靜脈肝靜脈開口上方閉塞合并雙側髂靜脈閉塞、3 支肝靜脈主干全程閉塞、下腔靜脈阻塞合并遠側血栓者,單純運用介入治療無法進行或無法取得良好的療效, 需要結合外科手術方法聯(lián)合治療。 嚴格掌握介入治療的適應癥和禁忌癥,對于防止復發(fā)尤為重要。介入的方法包括單純球囊成形擴張術 (PTA) 和PTA 加支架植入術(PTAS)。 具體包括有經(jīng)股靜脈下腔靜脈破膜和球囊擴張術、 經(jīng)股靜脈下腔靜脈破膜和球囊擴張術后下腔靜脈支架置入術、順行經(jīng)皮經(jīng)肝靜脈再通術、順行經(jīng)皮經(jīng)肝靜脈再通術后肝靜脈支架置入術、 經(jīng)皮經(jīng)頸靜脈肝靜脈再通術、 經(jīng)皮經(jīng)頸靜脈肝靜脈再通術后肝靜脈支架置入術、 經(jīng)股靜脈下腔靜脈置管溶栓術、經(jīng)股靜脈下腔靜脈逆行肝靜脈再通術等。對血栓性膜型阻塞性合并肝靜脈堵塞的重型布加綜合征,可施行多支架壓栓加腸腔分流術治療[26]。
國內(nèi)多數(shù)的BCS 介入治療是在X 線監(jiān)視下完成的,比較復雜的病例在彩超的指引下進行,可以清晰的看見病變?nèi)?,從而使置放支架更方便更準確,提高了成功率,減低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張小明[17]等認為,下腔靜脈或肝靜脈隔膜型患者和下腔靜脈短段閉塞者應首選介入治療, 介入治療失敗者可改行聯(lián)合破膜術, 合并下腔靜脈血栓者或有能力行根治術者最好能行根治術, 其自創(chuàng)的肝段下腔靜脈全程顯露根治術, 同時采用右房插管輸血法,無需游離肝靜脈,手術操作比各種轉流術時間更少,并能取得較好的近遠期療效,主張各種轉流術或分流術因其遠期效果較差應予以擯棄。
布加綜合征的病因是復雜的, 僅有部分病因已經(jīng)明確,多數(shù)病因還存在一定的爭議,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目前針對布加綜合征的治療,多數(shù)通過介入和(或)手術治療,能夠取得較好的療效,即使是嚴重的患者, 但就手術方式的選擇上, 還存在一定的爭議,同樣也需要進一步的探討,希望能探索出更加具有遠期效果同時又廉價的最佳術式。
[1]Xu PQ, Zhang SJ. Surgical therapy of Budd -Chiari syn drome: report of 528 cases〔J〕. Henan Med Univ, 1998, 33(5): 123-125.
[2]Orloff MJ, Daily PO, Orloff SL, et al. A 27-year experience with surgical threatment of Budd-Chiari syndrome〔J〕.Ann Sury,2000,232(3):340-352.
[3]Xu PQ, Ma XX, Ye XX, Feng LS, Dang XW, Zhao YF, et al. Surgical treatment of 1360 cases of Budd-Chiari synd rome: 20-year experience[J]. Hepatobiliary Pancreat Dis Int,2004, 3: 391-394.
[4]Denninger MH, Chait Y,Casadevall N, et al. Cause of portal or hepatic venous thrombosis in adults: the role of multiple concurrent factors[J]. Hepatology,2000,31(3):587-591
[5]Murad SD, Plessier A, Hernandez-Guerra M, et al. Etiology,management, and outcome of the Budd-Chiari syndrome[J].Ann Intern Med, 2009, 151(3): 167-175.
[6]Janssen HL, Meinardi JR, Vleggaar FP, et al. Factor V:Leiden mutation, prothrombin gene mutation, and deficienc ies in coagulation inhibitors associated with Budd-Chiari syndrome and portal vein thrombosis: results of a case-cont rol study[J]. Blood, 2000, 96(7): 2364-2368.
[7]Smalberg JH, Murad SD, Braakman E, et al. Myeloprolifer ative disease in the pathogenes and survival of Budd-Chiari syndrome[J]. Haematologica, 2006, 91(12): 1712-1713.
[8]Deltenre P, Denninger MH, Hillaire S, et al. Factor V: Lei den related Budd-Chiari syndrome[J]. Gut, 2001, 48(2):264-268.
[9]Minnema MC, Janssen HL, Niermeijer P, et al. Budd-Chiari syndrome: combination of genetic defects and the use of oral contraceptives leading to hypercoagulability[J].Hepatol, 2000,33: 509-512.
[10]林國領,許培欽,齊華,等.布加綜合征與凝血因子ⅤLei den 及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 突變的關系研究[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06,21(4):275-277.
[11]Hadengue A, Poliquin M, Vilgrain V, et al. The changing scene of hepatic vein thrombosis: recognition of a symp tomatic cases[J]. Gastroenterology, 1994, 106(4): 1042-1047.
[12]Jasper H.Smalberg1,Edith Koehler2,Sarwa Darwish Murad2,Aurelie Plessier3, et al. The JAK2 46/1 haplotype in Budd-Chiari syndrome and portal vein thrombosis[J]. Blood ,2011,117(15): 3968-3973.
[13]田志龍,趙守業(yè).肝靜脈阻塞型布加綜合征的病因學探討[J]. 濟寧醫(yī)學院學報,2008,(2).
[14]Wang ZG. Budd - Chiari syndrome [J]. CurrPrdbl Sury,1996, 33(2): 83-211.
[15]王 佾, 張 輝,郭成浩, 樊慶勇.下腔靜脈隔膜阻塞型布-加綜合征的病理學及病因學研究[J]. 介入放射學雜志.2008,(7).
[16]李曉強,段鵬飛,錢愛民,等.布加綜合征根治術復發(fā)再手術11例分析[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05,20(5):274-275.
[17]張小明,李清東.布加綜合征診治現(xiàn)狀.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學報[J].2007,29(1):25-28.
[18]韓新強,祖茂衡.VEGF 在下腔靜脈隔膜型布-加綜合征患者中異常表達的意義與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0,15(35):672-674.
[19]張 波,王 磊,等.飲用水中碘濃度與隔膜型布加綜合征患者凝血能力的關系[J].環(huán)境與健康雜志,2011,28(1):44-46.
[20]孫尚峰,黃宏偉,等.布加綜合征治療的研究進展[J].中國現(xiàn)代普通外科進展,2011,14(1):52-54.
[21]Perello A, Garcia-Pagan JC, Gilabert R, et al. TIPS is a useful long-term derivative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Budd Chiari syndrome uncontrolled by edicatherapy [J]. Hep athology, 2002, 35(5): 132-135.
[22]楊大明,孟憲鏞.布加綜合征[J].交通醫(yī)學,2002,16(4):311-314.
[23]許培欽,葉學祥,張水軍,等.布加綜合征的外科治療-附502 例手術經(jīng)驗總結[J].普外臨床,1997,12(12):87-99.
[24]許培欽,張水軍.布加綜合征外科治療的經(jīng)驗與體會〔J〕.腹部外科雜志,1996,9(4):146-149.
[25]許培欽,馬秀現(xiàn).布加綜合征診斷治療研究進展與展望〔J〕.鄭州大學學報(醫(yī)學科學報),2002,37(5):553-555.
[26]秦 雙,董良鵬.重型布加綜合征的治療[J].新鄉(xiāng)醫(yī)學院學報,2009,25(5):50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