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華林
民國初年,北平曾出現(xiàn)由達官顯貴們的媵妾組成的“姨太太團”,反映出娶妾已經(jīng)在當時成為社會風尚
有人說:“中國納妾之制,始于黃帝;而妾之名稱,則創(chuàng)自三代?!眲傄婚_始,納妾還只是少數(shù)顯貴的特權(quán),降及明朝,律法明確規(guī)定,四十歲以上無子者皆可納妾。清律則將這條限制也給刪除,不問是否有子,及男子年齡如何,均許納妾,于是一時之間,凡家里有點閑錢的,凡原配表示“理解”的,想納的,都納了。
十九世紀末,西方傳教士東來,歐風美雨東漸。在上海創(chuàng)辦的《萬國公報》登載了不少有關(guān)婚姻制度的文章,中心思想就是“中國婚姻制度實在是太不文明了,西方國家一個人就絕不能娶兩個老婆”。在此影響下,中國人中的一部分,對“婚姻”開始有了新的認識。
組團反妾
最早有所行動的是梁啟超與譚嗣同,他們創(chuàng)立了一個“一夫一妻世界會”,提倡一夫一妻制。待到二十世紀初,留學生知識分子群體形成以后,他們由于有西方社會生活體驗,更加痛恨傳統(tǒng)婚姻制度,對其批判也更為徹底。
1900年,蔡元培在續(xù)弦時公開提出男子不娶妾、男子死后女子可改嫁、夫婦不合可離婚等征婚條件。辛亥革命勝利后,他又和宋教仁、李石曾、吳稚暉等二十多位政府要員及社會名流一起,倡議創(chuàng)立了“社會改良會”,以“人道主義及科學知識力標準而定改良社會之條件”為宗旨,提出三十六種改革社會惡習的辦法,其中即包括“不狎妓、不置婢妾、實行男女平等”等條。不狎妓、不置婢妾更被視為應(yīng)當改革的社會惡習之首。在擔任北京大學校長期間,蔡元培又發(fā)起成立了“進德會”,又稱“八不會”,即所有入會會員必須遵守會中的八條戒約,即不賭、不嫖、不娶妾、不做官、不做議員、不飲酒、不食肉、不吸煙。
1913年,由易昌楫、史濟成、陸紹芬、張繼、劉清揚等人發(fā)起成立的“中華民國家庭改良會”,在其章程總則中規(guī)定要“厲行一夫一妻制”,并規(guī)定“置納婢妾者不得為本會會員”。該會得到了孫中山、蔡元培、袁世凱、黎元洪、馮國璋、黃興、段祺瑞、唐紹儀、宋教仁、章炳麟、伍廷芳等一大批政府要員和社會名流的支持。
妾風依舊
顯然,上演了千年的納妾戲碼并沒那么容易謝幕。直接推動民國納妾風興盛的是在軍閥官僚中普遍存在的納妾現(xiàn)象。當時,一些大的軍閥官僚所納之妾甚至多至上十人。袁世凱就有一妻九妾,有人稱其“多妻妾之奉,生子幾十人”。賄選總統(tǒng)曹錕,不但侍妾眾多,且酷好男色,下級官兵、藝界名伶、浪蕩公子,乃至社會閑漢,一旦被曹錕相中,皆納入帳中。奉系軍閥首領(lǐng)張作霖,現(xiàn)有資料已可證其有妻妾六人。
當時,奔走于各系軍閥門下的一批官僚政客,納妾的勁頭也不亞于軍閥。這其中的許多人四處奔走投靠,納妾對他們就有了多重作用:“公務(wù)”之暇可以享受“家庭”的溫暖,臺面上解決不了的爭端,可以由“如夫人”協(xié)助斡旋,自己不便于公開插手的撈財機會,由“如夫人”出面就會冠冕堂皇;至于聯(lián)絡(luò)感情、籠絡(luò)親信,“如夫人”的女性風姿,更有奇特功效。有些人為了既節(jié)省開銷又便于交際,甚至把“行館”安置在妓院里,雇用妓女充當他臨時妻妾,“開盤子”、“吃花酒”也就成為政事活動的重要方式。難怪有人說:“你看民國的大員,大半都有姨太太的;好像沒有姨太太就是不能度日的,不能快樂的?!?/p>
民國初年,在北平還曾出現(xiàn)過一個由達官顯貴們的媵妾組成的“姨太太團”,其發(fā)起理由為“蓋聞世界共和注重平等主義婦人幸福實施解放問題,惟我姊妹貌美如花,難奪專房之寵,命薄如紙,自慚側(cè)室之稱,慨婦德之常拘風流何有,古夫綱之獨振束縛不堪,與其掩掩遮遮私訂三生之約,孰若明明白白廢除七出之條”。這個姨太太團雖是媵妾為爭奪名義上的地位而創(chuàng)辦,但它在實際上反映出娶妾已經(jīng)在當時成為一種社會風尚。豪富權(quán)貴自不必說,小官吏亦如此,當時北京流行一句諺語“天棚魚缸石榴裙,先生肥狗胖丫頭”來形容當時最時髦的組合。其中“胖丫頭”,即指一般書吏的妾。
國民政府時期,軍閥官僚同樣納妾成風。軍閥張宗昌人稱“三不知”將軍,即兵不知有多少,錢不知有多少,姨太太不知有多少。當然,后來還是有人幫他數(shù)出了個數(shù):他至少有二十三房姨太太。另一位以多妻著稱的官僚楊森,國民黨三星上將,公開的妻妾十二位,子女共有四十三人。楊森自己規(guī)定在每個老婆處輪流住宿三夜。如果某妾懷了孕,發(fā)給五千元生活費,每生一小孩,就在國外銀行為其存兩萬元。他用管士兵的那一套來管女人們,平時倘有觸犯,即隨意打罵,有時甚至命令所有的妾跪在地上,打“滿堂紅”。他還為自己的行為創(chuàng)立了一套“理論”,稱:“我是一個愛前進的人,我也要找一個愛前進的伴侶。所以,隨著時代前進,我的伴侶有小腳的,有半大腳的,還有大腳的;論文化水準,有不識字的,有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這樣,時代前進,我前進,我的伴侶也前進?!?/p>
除了軍閥官僚,一些巨富大賈也廣置姬妾。當時廣東盛行多妻制,社會上常以妻妾之多少,來衡量其人財產(chǎn)之豐嗇,因此往往有納妾以為虛撐門面者。某富豪家有胡椒樹一百零八株,每年收入極豐,竟然娶一百零八個妾,每妾各收一株樹的利益作為飲食服飾之費。至于擁有三妻四妾者不可勝數(shù),不少人認為只有如此才足以維持中等人家的體面。
有妾賢如是
除了軍閥官僚以外,明知納妾不該為而故犯的有識之士其實也大有人在。即使如創(chuàng)設(shè)“一夫一妻世界會”的梁啟超,也曾暗地里納有小妾。
據(jù)《革命逸史》所記,梁啟超的原配夫人李惠仙在結(jié)婚時,曾帶來了兩名丫環(huán),其中一個叫王來喜(王桂荃),聰明勤快,深得梁氏夫婦的喜歡,家中事務(wù)甚至財政都由她掌管。1901年,梁啟超的長子梁思成誕生,幼時身體單薄,為了香火旺盛,1903年,梁啟超在李惠仙的準許下納王桂荃為妾,王桂荃后來一連給梁啟超又生下了六個子女。對于這樁婚事,大概是考慮到有悖于一夫一妻制的主張,梁啟超從不張揚,盡量諱避。他在信中提到王夫人時,多稱“王姑娘”、“王姨”或稱“來喜”。只是在1924年,李惠仙病重,王桂荃又懷上小兒子思禮,適值臨產(chǎn)時,梁啟超在寫給好友蹇季常的信中,首用“小妾”之稱。但是,幾乎所有梁啟超的孩子,對王桂荃的感情都非常深,他們管李惠仙叫媽,管王桂荃叫娘。梁思成回憶說:“我們兄弟姐妹十人,很少打架拌嘴,娘總是用她的愛關(guān)心我們,教導我們。我媽對傭人很苛刻,動不動就大罵罰跪,娘總是小心翼翼地周旋其間,實在不行了,就偷偷告訴我爹,讓他出來說情。而她自己對我媽和我爹的照顧也是無微不至,對我媽更是處處委曲求全?!?/p>
經(jīng)濟學大家馬寅初也納有小妾。1901年,馬寅初順從父母之命與家鄉(xiāng)一位目不識丁名叫張團妹(后改名張桂君)的姑娘結(jié)婚。1917年,馬寅初又與一位叫王仲貞的姑娘結(jié)婚。王仲貞生于1904年,比馬寅初小22歲,年少漂亮,有小學文化程度。新婚后不久馬寅初就攜王仲貞到北京大學,后又將張團妹接到北平共同生活。馬寅初對兩位妻子都很好,他外出度假總是讓兩位妻子同往,在家閑暇時,也常是由兩位妻子陪他在庭院小路花叢中散步。張團妹和王仲貞之間也相處得非常融洽,彼此互相關(guān)心、體貼照顧,這在當時類似家庭中,實屬少見。張團妹與馬寅初后來又生了一個女兒,這樣他們婚后除了一個兒子夭折外,共有三個女兒。王仲貞和馬寅初婚后,生有兩個女兒、兩個兒子。馬寅初和他的兩位妻子共有五個女兒、兩個兒子,是擁有七個孩子的多子家庭。
還有被譽為中國畫家中“五百年來第一人”的張大千,也多有風流韻事流傳人口。一家報紙說他有八位夫人,張大千聞后哈哈大笑,說:“要打?qū)φ?!要打?qū)φ?!”八位夫人打?qū)φ?,就是四位了,即曾慶蓉、黃凝素、楊宛君、徐鴻賓。另外他尚有四五位婚外情人,如李秋君、朝鮮姑娘春紅、日本姑娘山田等。
(原載《文史參考》2012年9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