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征
(華中師范大學 管理學院,武漢430079)
近年來,各級地方政府為了城鄉(xiāng)經(jīng)濟發(fā)展和市政建設需要,相繼上馬了一系列工程建設項目,在某些建設項目的具體實施過程中會涉及到土地征用這一環(huán)節(jié)。如果僅從純粹的經(jīng)濟利益得失與個人情感(主要是心理上的接受程度)的二維尺度進行考量,客觀上來說被征用土地的公民也就是拆遷戶,不論在經(jīng)濟上或者情感上都會承受一定的損失。而負責拆遷的一方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拆遷者,只要拆遷任務完成,便可以從中獲得相應的回報,且無需承擔更多經(jīng)濟成本上的負擔。也就是說,在土地征用這一環(huán)節(jié)上,拆遷者與拆遷戶的相對地位是不均等的,拆遷戶處于相對弱勢地位。鑒于上述原因,在實際的土地征用過程中,政府會采取三種政策手段旨在消除這種由于地位不均等而可能產(chǎn)生的不良后果。一是在制度層面上,我國有相關法律保護拆遷戶的私人財產(chǎn)權利。二是政府從政策層面上保證在拆遷工作中給予拆遷戶適當額度的經(jīng)濟補償。三是從人性關懷的層面上,做好與拆遷戶的溝通安撫工作,使得在具體的行政過程中體現(xiàn)人性化的一面。綜上所述,無論是在制度層面,政策層面,人性關懷層面上政府在保護拆遷戶的合法利益問題上還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本研究的思路是:通過構建失范/政策的彈性模型,揭示公共政策供給與拆遷戶失范行為的相互作用原理,繼而探討如何規(guī)避由于賠償政策本身的某些消極因素導致拆遷戶的行為失范。
個體失范是指個體自身在某種動機的驅(qū)使下的失范行為。拆遷戶失范行為往往綜合了以上兩種模式。在具體的社會生活中,失范作為一種廣泛存在的社會現(xiàn)象,并不是以一種割裂的、單調(diào)的、局部的形態(tài)出現(xiàn),而是與社會生活的各種盤根交錯的復雜問題緊密相連。例如做為群體中一員的村民、社區(qū)公民在多數(shù)個體利益無法得到滿足的情況下,往往自發(fā)地以群體方式與拆遷者進行博弈,在通過諸如協(xié)商、溝通、法律程序依舊無法達成一致意見的情況下,失范行為的產(chǎn)生條件逐漸形成,群體失范就有可能產(chǎn)生。在另一種情況下,個體會做出傷害自身、暴力抗法等個體性的失范行為,但從本質(zhì)上說也是為了維護家族的小群體利益。大部分拆遷戶的失范行為,都具備群體失范的特征,拆遷戶的失范行為具有“準集體”失范性質(zhì)。筆者通過圖1描述拆遷戶失范行為產(chǎn)生的邏輯過程。
圖1
圖1中的A代表第一種結果,借助博弈論中的術語將之稱之為不合作,作為拆遷者而言,拆遷者在和拆遷戶的協(xié)商,溝通的過程中無法達成一致條件,但是拆遷者必須征用拆遷戶的土地,如果不能達成既定目標的話拆遷者的利益將是-1。作為拆遷戶而言,拆遷戶在和拆遷者的協(xié)商,溝通的過程中無法達成一致條件,如果土地一旦被征用,拆遷戶的利益將是-1。在沒有達成一致條件的情況下,拆遷者和拆遷戶之間都必須為了各自利益而抗爭,但這種結果往往是兩敗俱傷,雙方利益都將趨于最小化。值得強調(diào)的是,在這種情形下,拆遷者與拆遷戶都有可能產(chǎn)生失范行為,拆遷者的失范行為表現(xiàn)為越過法律邊界,不計后果對土地征用范圍內(nèi)的建筑進行強行拆除。拆遷戶的失范行為則表現(xiàn)為同樣會用失范行為去對抗有可能將要面對的拆遷者的失范行為,這就形成了一個以暴制暴兩敗俱傷的局面,大部分拆遷過程中的失范行為都屬于這種情形。
圖1中的B代表了第二種結果,這種結果我們稱之為合作,此時拆遷者能夠得到的利益是1,拆遷戶能得到的利益也是1。拆遷者給予拆遷戶一定的賠償額度,且這種賠償額度必須滿足兩個條件:
(1)拆遷者所提供的賠償額度≤拆遷者所能承受的最大賠償額度
(2)拆遷者所提供的賠償額度≥拆遷戶的心理預期值
在這種情形下,拆遷者與拆遷戶之間在各自利益的問題上形成了一個良好的結構性均衡,不論是拆遷戶或者是拆遷者都不會由于賠償額度產(chǎn)生行為失范。
圖1中的C代表了第三種結果,筆者將此種情況稱之為被迫合作,拆遷者得到的利益是1,拆遷戶得到的是-1。也就是說,如果僅從結果考慮,拆遷者的目的已經(jīng)達到。但這僅僅是結果意義上的達到,拆遷戶可能是緣于在某些特殊壓力或者條件的限制上不得不做出合作的選擇,但事實上,這種合作是一種雙方地位不對等條件下的合作,對拆遷戶來說是一種被迫的而非出自主觀意愿的合作,這種被迫合作可能會給拆遷后期的失范行為埋下一個巨大的隱患,這種隱患所帶來的行為失范呈現(xiàn)出一種明顯的滯后性,由于拆遷完成后的索賠糾紛問題而引發(fā)的行為失范大致都屬于這種情形。
基于上述分析,筆者提出以下三個基本假設:①拆遷戶的行為失范與補償政策有著明顯的相關性。②拆遷戶的失范行為從邏輯上說是拆遷補償政策作用于拆遷戶的結果。③如果適當?shù)难a償政策能夠產(chǎn)生于類似于B的情形,失范行為是不會產(chǎn)生的。
基于以上三個基本假設,筆者通過構建政策/失范彈性模型(圖2)更加深入地分析以下問題①拆遷戶的行為如何與補償政策相關;②補償政策如何作用于拆遷戶的行為,以及補償政策的作用區(qū)域;③如何界定拆遷戶失范行為與不失范行為的區(qū)域邊界;④當拆遷成為一項必須執(zhí)行的公共政策時,如何在制定賠償政策時盡可能地規(guī)避由于政策原因?qū)е虏疬w戶的行為失范。
圖2 政策/失范彈性模型
需求彈性理論(Elasticity of demand theory)是用來分析需求量伴隨著影響因素變化而變化的反應程度,該理論闡述了需求量變化的百分率與影響需求變化相關因素變化百分率的比值。
在實際的計算過程中,根據(jù)不同條件所采取的實際計算方法也會有所不同,分為點彈性和弧彈性兩種:
(1)當需求曲線方程未知時,現(xiàn)有數(shù)據(jù)為離散數(shù)據(jù)或者只有曲線上的兩點坐標時,可以采用弧彈性計算公式進行計算,弧彈性Edx計算公式為:
(2)點彈性是曲線上某一點的彈性,所以點彈性Edx計算公式為:
(1)~(2)式中:Edx為需求彈性
需求彈性的影響因素一般可以分為三大類型:第一類為“正向影響因素(X)”,正向影響因素的增加有利于需求量的增加;第二類為“逆向影響因素(Y)”,逆向影響因素的增加使得需求量減少;第三類為“交叉因素”。
需求彈性的絕對值大小反應了其影響因素對需求量的反應和敏感程度,這種敏感程度可以分為以下幾種狀況:
(1)Edx>1.0或|Edy|>1.0:富有彈性需求。在這種情況下,需求增長的百分比大于影響因素增長的百分比,即影響因素的相對變動與需求量呈現(xiàn)正相關關系。
(2)Edx如=1.0或|Edy|=1.0:單位彈性需求。在這種情況下,X或Y的變動會引起需求量的相同幅度變動。
(3)0<Edx<1.0或|Edy|<1.0:缺乏彈性需求。在這種情況下,X或Y的變動會引起需求量的較小幅度變動。
(4)Edx=0或|Edy|=0:零彈性需求。在這種情況下,X或Y的變動不會引起需求量的變化。
(5)Edx<0或|Edy|=-∞:負彈性需求。在這種情況下,隨著X或Y的增加會引起需求量的減少或喪失需求。
(6)EABx>0或EABy<0:稱為互補商品/服務。在這種情況下,A與B要一起消費才能使得消費得到滿足。
(7)EABx<0或EABy>0:稱為替代商品/服務。在這種情況下,A與B對消費者來說只要有其一就能得到滿足。
(8)EABx=0或EABy=0:稱為獨立品。在這種情況下,A與B不相關。
2.3.1 拆遷者與拆遷戶雙方的有限理性
有限理性假設告訴我們決策者在決策中追求“滿意”標準,而非最優(yōu)標準。在決策過程中,決策者定下一個最基本的要求,然后考察現(xiàn)有的備選方案。如果有一個備選方案能較好地滿足當下的最基本要求,決策者就實現(xiàn)了滿意標準。另一方面,由于種種條件的約束,決策者本身缺乏這方面的能力,所以在現(xiàn)實生活中,政策制定的結果往往是較滿意的方案,而非最優(yōu)的方案。在拆遷問題上,拆遷者與拆遷戶都處于有限理性狀態(tài),也就是說,雙方并不清楚各自的“最優(yōu)解”,但明確的知道各自的“滿意解”。以此為基礎,溝通與協(xié)商便有存在的條件。在有限理性的驅(qū)使下,雙方往往滿足于用簡單的方法,憑經(jīng)驗、習慣和慣例去辦事。因此導致的決策結果也各有不同。
2.3.2 賠償效果度量單位等于四種因素共同作用的效果
拆遷過程中會涉及到對拆遷戶的賠償問題,這種賠償在法律層面上是以制度的形式出現(xiàn)。而在賠償?shù)木唧w實施過程中則是以政策的形式進行表達。當賠償政策作用于相應的拆遷戶時又是以準貨幣形式體現(xiàn)出拆遷者與拆遷戶的利益關系。正是由于賠償政策可以同時作用于以上三個層面,所以不能簡單的將賠償政策等同于一般意義上的貨幣賠償。筆者認為,對拆遷戶的賠償政策應該至少包含以下四個方面:
(1)貨幣補償:賠償金額必須能夠公平地反映出被拆建筑物的市場價值。
(2)實物補償:這種實物一般是以建筑物的形式出現(xiàn),給予拆遷戶與被拆房屋面積相當?shù)姆课荨?/p>
(3)政策補償:補償政策做為貨幣補償與實物補償?shù)妮o助形式,其主要目的是促成拆遷戶對拆遷政策的認同。
(4)心理補償:拆遷戶對自己私有財產(chǎn)價值的預估可能會高于實際市場價值,在這種情況下,就算政府給予了相應適當額度的貨幣補償與實物補償之后,拆遷戶仍舊有可能不滿意。所以心理補償至少應該≥拆遷戶對私有財產(chǎn)的心理預估值-此財產(chǎn)的實際價值的差額。
基于以上考慮,政策/失范的彈性模型將補償政策等同于以上四種補償政策的組合,而不是單一的貨幣補償,筆者將這四種賠償政策組合所產(chǎn)生的效果統(tǒng)稱為1個數(shù)量單位的賠付,基于拆遷者與拆遷戶的有限理性假設,每一個數(shù)量單位的賠付將將相應地減少1個數(shù)量單位的拆遷戶不滿度。
此模型中X軸為賠償政策,1~10分別代表10個不同數(shù)量單位的賠付。
2.3.3 拆遷補償政策制定的目標是為了減少拆遷戶的不滿意度
拆遷做為一種具體的政府行政行為有其特殊性,其特殊性是指由土地征用而引起的拆遷需求一旦成為一項必須執(zhí)行的公共政策時,無論這項政策的制定動機與主觀目的有多大程度上的正當性,在客觀上都會給拆遷戶的個體利益帶來一定的損失,其具體表現(xiàn)是,不管賠償政策有多么的適當,都很難完全消除拆遷戶的不滿意感。在這種情況下,拆遷戶會對賠償政策加以抵制,這種抵制可以體現(xiàn)為心理上的不滿以及行為上的失范,所以制定賠償政策的首要目標不是如何讓拆遷戶感到滿意,而應該是如何減少拆遷戶的不滿意程度,政策最低要求是賠償政策至少不會引起拆遷戶的行為失范。為了體現(xiàn)以上思路,筆者將體現(xiàn)拆遷戶的行為軸放在第四象限,其中原點O代表滿意,Y軸-10~0代表賠償額度的增加會減少拆遷戶的不滿意感,并相應地減少失范行為的發(fā)生概率。
失范是一個漸進的心理過程,失范行為是這種心理過程的外在體現(xiàn)。失范行為會存在一個心理上的臨界點,換句話說如果拆遷戶在心理上超出這個臨界點,失范行為就會產(chǎn)生。如果沒有超出這個臨界點,拆遷戶仍舊不滿意,但不會導致行為上的失范。
筆者將A(-5,0)標記為失范臨界點,也就是說,當賠付額度達到5個數(shù)量單位的時候,拆遷戶的行為處于失范臨界點,如果低于5個單位的賠付,拆遷戶有可能會產(chǎn)生失范行為,如果高于5個單位的賠付,失范行為不會發(fā)生,但也并不意味著拆遷戶能夠完全滿意。
失范/政策模型標識出賠償政策作用于個體的行為區(qū)域,筆者將之概括為“三點兩面”。
點A(5,-5)是指,當拆遷者的賠償達到5個數(shù)量單位的時候,拆遷戶的行為C′(-5,0)處于臨界點,也就是說在此種政策下拆遷戶與拆遷者的利益達到了均衡,對于拆遷戶來說雖然沒有達到完全意義上的心理滿意度,但5個數(shù)量單位的賠付至少不小于他對私有財產(chǎn)的心理預估,所以不會引起拆遷戶的失范行為。
點C(0,-10)是指,當拆遷者的賠償數(shù)量單位為0時,拆遷戶會產(chǎn)生極端失范行為,因為對于拆遷戶來說,他承擔了由于拆遷所帶來的全部成本而得不到任何補償。
點B(10,0)是指,當拆遷者的賠付達到10個數(shù)量單位的時候,拆遷戶會產(chǎn)生滿意的心理效果,因為對于拆遷戶來說,他所得到的賠償償額度遠大于他對私有財產(chǎn)的心理與估值。
△ABB′為非行為失范區(qū),在這個區(qū)域內(nèi)所有的賠償政策所造成的拆遷戶行為結果的值都介于-5和0之間,行為結果都位于失范臨界點A(-5,0)以上,也就是說在這個區(qū)域里的任何補償政策,都不會引起拆遷戶的失范行為。
△ACC′為行為失范區(qū),在這個區(qū)域內(nèi)所有的賠償政策所造成的拆遷戶行為結果的值介于-10和0之間,行為結果都位于失范臨界點A(-5,0)以下,這個區(qū)域內(nèi)的任何補償政策,可能會引起拆遷戶的失范行為,只是失范行為的激烈程度會有所不同。
在微觀經(jīng)濟學中,為了衡量消費者對某些消費變量變動的反應程度,經(jīng)濟學家使用了彈性這一概念,彈性是指衡量需求量或者供給兩對某種決定因素的反應程度的指標。借助經(jīng)濟學中彈性的概念完全能夠揭示政策如影響拆遷戶的行為有其可行性。公共選擇理論的代表人物布坎南認為公共選擇是政治上的觀點,它以經(jīng)濟學家的工具和大量應用于集體或非市場決策而產(chǎn)生。公共選擇理論同時也指出:人類社會是由兩個市場組成,一個是經(jīng)濟市場,另一個是政治市場,個人在社會活動中主要做出的是這兩類決策。拆遷者與拆遷戶事實上是在經(jīng)濟市場與政治市場兩個層面上進行交易,但在這一準市場體系中拆遷戶處于相對弱勢地位,拆遷者做為政策供給的主體。拆遷戶與拆遷者的關系構成了一個并非嚴格意義但卻具備市場特征的準市場體系。在這個準市場體系中,拆遷者的政策供給體現(xiàn)在如何對拆遷戶進行賠付,而拆遷戶的行為體現(xiàn)了對此賠付政策的滿意度,這種滿意度包含了經(jīng)濟滿意與心理滿意兩個層面。從本質(zhì)上說,這種賠付政策與拆遷戶的滿意之間構成了某種交易行為。政策彈性這一概念就是為了分析賠償政策與拆遷者行為之間的敏感度和反應程度。
表示如下:
B=f(P·C)
B=拆遷戶的行為
P=拆遷戶(有限理性的個體)
C=賠償政策的政策效果
賠付政策效果C是四種賠付方式的函數(shù),所產(chǎn)生的政策效果源于四種賠償?shù)慕M合。
表示如下:
C=f(貨幣補償,實物補償,政策補償,心理補償)
要避免由于拆遷而引起的拆遷戶行為失范問題,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在于賠償政策的效果,體現(xiàn)這種政策效果的途徑就是如何通過賠償政策的實施減少拆遷戶的不滿意感,盡可能的將賠償政策作用于拆遷戶的行為區(qū)域向失范/政策模型中的非失范區(qū)靠攏,并在在這一基礎上讓拆遷戶感到滿意。
在本文的第二部分的政策彈性小節(jié)介紹了引入彈性概念對于分析政策與拆遷戶行為相互作用的重要意義。其中,政策彈性計算過程如下,根據(jù)弧彈性公式:
進行計算可以得出以下結果:
非失范區(qū)內(nèi)所有點的弧彈性Edx>1
臨界點的弧彈性Edx=1
失范區(qū)內(nèi)所有點的弧彈性Edx<1
在此基礎上筆者認為:
(1)非失范區(qū)和臨界點內(nèi)的政策是富有彈性的(Edx>1),賠償政策富有彈性不會造成拆遷戶的行為失范。
(2)失范區(qū)內(nèi)的政策是缺乏彈性的(Edx<1),賠償政策缺乏彈性會造成拆遷戶的行為失范。
在政策/失范模型中,政策彈性反應的是賠償政策與拆遷戶的行為之間的二者關系,可以理解為賠償政策是否能夠準確表達拆遷戶的利益要求,是否能夠減少拆遷戶的不滿意程度。我們可以將拆遷者給予拆遷戶的賠償政策視作一種市場與政治層面的雙重利他行為。不論賠償政策的效果如何,賠償政策的目的在主觀上是為了彌補拆遷戶的經(jīng)濟損失減少拆遷戶不滿意度。但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拆遷戶仍會對賠償政策產(chǎn)生不滿從而產(chǎn)生失范行為。這類情況產(chǎn)生的原因是賠償政策缺乏彈性的直接后果。賠償政策缺乏彈性是指,賠償政策本身無法體現(xiàn)彌補拆遷戶經(jīng)濟損失、降低拆遷戶不滿意度這樣一個基本價值理念。這樣一來,拆遷戶無法從經(jīng)濟得失與心理接受的層面上體驗賠償政策對自己的有利之處,也就是說拆遷戶對政策效果缺乏敏感。從政策/失范模型來看,凡是在失范區(qū)內(nèi)的政策都屬于此種賠償政策所引發(fā)的結果,造成這種結果的根本原因在于,賠償政策無法達到拆遷戶的接受程度,從而無法建立了一種政策與非失范行為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政策/失范模型給出的解釋是,政策的彈性越高,政策與行為建立的關系就越良好,從而形成一種政策與拆遷戶的非失范關系。政策的彈性越低,政策與行為建立的關系就越緊張從而形成一種政策與行為的失范關系。筆者認為在制定賠償政策的時應該遵循這樣一條原則:賠償政策的首要目標是建立一種政策與行為之間的良好關系,這種關系的直接體現(xiàn)是:高彈性的賠償政策能夠讓拆遷戶敏感的認識到該政策給予自身的好處,從而降低失范行為的發(fā)生概率。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政策與行為之間才能呈現(xiàn)出一種相對和諧的狀態(tài)。
彈性還可以引申出替代性這一概念,微觀經(jīng)濟學理論指出可替代的物品越多,性質(zhì)越接近,彈性越大,反之則彈性越小。在拆遷過程中,拆遷戶與拆遷者所面臨最尷尬的問題是替代性的問題,因為不論作為拆遷者還是拆遷戶,他們各自能夠得到的替代性物品少之又少。
對于拆遷者來說,他們所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是不是非要在某一區(qū)域內(nèi)拆遷不可,也就是說選中的征地區(qū)域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一般的情況下,所征用的土地區(qū)域具備不可替代性,也就是說必須征用土地內(nèi)的建筑必須得拆。
對于拆遷戶來說,自己的住宅相對來說也具有不可替代性,這種相對的不可替代性體現(xiàn)在,如果住宅被拆除,自己必須另尋住處,所以在建的作為賠償部分的房屋實體也就構成了賠償?shù)囊粋€部分,但問題是,再建房的選址問題、生活便利問題、出行交通問題、高房價時代的土地升值等一系列問題決定著拆遷戶的最終滿意程度。更多的時候,拆遷戶的實物賠償不具備可替代性,作為實物賠償?shù)淖≌坏┙ǔ?,拆遷戶除了入住便沒有其他選擇。
所以拆遷者與拆遷戶在拆遷之初便陷入了一種各自都無從選擇的尷尬局面。二者之間的合作基礎,很有可能會被這種可替代性的匱乏所削弱。賠償政策之所以缺乏彈性,在某些時候是由于拆遷者與拆遷戶各自缺乏替代性物品所產(chǎn)生的后果。這種替代性物品缺乏的原因從本質(zhì)上說是拆遷者與拆遷戶之間利益多元化與利益實現(xiàn)途徑單一化的矛盾所造成的。在拆遷過程中,拆遷者與拆遷戶的利益呈現(xiàn)多元化,利益構成也很復雜,但是對雙方來說實現(xiàn)途徑卻只有一種,對拆遷者來說,實現(xiàn)其利益最簡單最直接的辦法就是順利的將拆遷戶的房屋予以拆除,除此之外別無他途。對拆遷戶來說,實現(xiàn)利益最好的辦法就是采取失范或是不失范的手段與拆遷者之間進行斡旋,以期達到賠償?shù)念A期值,除此之外再無他路。所以不論是在政策層面還是在行為層面,可替代性物品的缺乏導致了為什么拆遷容易引起拆遷戶的失范行為。
筆者認為,在制定拆遷賠償政策時,必須考慮到拆遷工作的這一特殊性質(zhì),開辟更廣闊的非失范行為區(qū)域作為失范行為的替代,減少由賠償政策所引起的拆遷戶失范行為的發(fā)生概率。
[1]豆星星.論我國城市房屋拆遷補償制度的完善[J].江西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09,(4).
[2]崔霽.城市房屋拆遷補償制度的國際比較借鑒[J].城市房屋拆遷, 2006,(10).
[3]施國慶.城市房屋拆遷適度的缺陷[J].城市問題,2010,(4).
[4]【韓】吳錫泓,金榮枰.政策學的主要理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5]【美】曼昆.經(jīng)濟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6]【法】愛米爾·杜爾凱姆.自殺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7]朱力.失范的三維模型分析[J].江蘇社會科學,2006,(4).